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因为配对理论而获得的。 从诺贝尔网站上看到配对理论的简介,里面有2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学校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而学生进入自己想进去的学校学习,第二个故事是,一个肾衰竭的人,他的亲戚想给他一个肾,但是他的亲戚的肾和他斗不搭配;有很多类似的肾衰竭的人,所以可能通过配对 而实现各自的需求(具体的情况,去网站查看吧)。
那么我就用“配对理论”来分析人大的博士招生,为了便于分析,直接用例子来分析。
以财政金融学院为例,假如博士导师有20个,每个导师招1个博士生。
这里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信息不对称,举例:有10个人报考博导A,20个人报考博导B,3个学生报考博导C,0个学生报考博导D......以此类推。从而出现报考某个导师的学生很多,而报考某个导师的学生根本没有。这个是很有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是,假设20个导师报考的人数相等,但是成绩却差异很大。比如每个导师都有5个考生报考,20个导师就是一共100个学生,考试成绩出来,成绩前20名的学生 有3个博导X,5个博导Y,4个博导Z,4个博导M,2个博导N,2个博导B,从而其余的14个导师的报考者成绩都在前20名之外了。
以上两个问题的之所以出现是 :从报名到考试,从考试到成绩的过程中,不存在“黑暗”的情况,同时考生的试卷评分都是客观的。
招生政策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不能够画图分析起来真麻烦。
下面我就给出我的结论,考生报考博士,不用花“大精力”联系导师,而是努力复习,考个高分。因为只有考高分,进去前名次,自然有导师要。
或者第二种路径,想办法知道,报考导师Q的学生,而贿赂这些学生,导致这些学生故意考不好,从而只有“你一个人”考上这个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