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哈耶克之争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一、凯恩斯、哈耶克之争的起源:对大萧条的解释
       发生在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是迄今为止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上有且仅有两个人预测到了这次大萧条的发生,他们是米塞斯和米塞斯的学生哈耶克,他们都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哈耶克沿着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的思路,提出了由于松软的信贷政策激励生产者进行过度投资,从而扰乱真实储蓄与资本需求的关系,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这是导致大萧条的原因。然而与此同时,新剑桥学派的领导人凯恩斯则认为储蓄过多、有效需求和投资不足是造成这场危机的原因。
       哈耶克认为投资过度,凯恩斯认为投资不足,为什么两位大家代表的两个学派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首先我们来剖析凯恩斯的观点。要谈凯恩斯的观点,就不可避免地谈到他的那本引起西方经济学界轰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该书中凯恩斯提出了经济活动中的三大心理规律: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三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导致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使得投资很难随储蓄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下去,同样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流动性偏好又取决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心理动机。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中是稳定的,前两种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市场利率与投机者的预期利率。当市场利率足够高时,能够把人们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全部吸收;而当市场利率足够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经济将出现“流动性陷阱”,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通过分析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这宣告了李嘉图等人所深信不疑的“萨伊定律”(某一数量的商品供给自动地带动了对相同数量的商品需求)的破产,这被称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即“凯恩斯革命”。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提出ZF干预经济从而弥补市场的不足,通过刺激总需求(扩大ZF开支,实行赤字财政)来使经济摆脱衰退。
       接着我们来剖析哈耶克的观点。20年代美联储实行持续的扩展性货币政策,利率定得非常低,信贷规模膨胀,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萧条的出现。对于引起这场大萧条的原因,张维迎教授在《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一文中作出了如下阐述:“因为利率过低会扭曲资源配置信号,企业家就开始投资一些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工业、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它们对利率的反应非常敏感。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股票市场泡沫会进一步助长固定资产投资热潮,导致投资过度扩张。越来越大的投资需求导致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的相应上涨,投资成本上升,最后证明原来的投资是无利可图的。当ZF没有办法如之前那样继续实行扩张性政策时,股票和地产泡沫破灭,原来的资金沉淀在不可变现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和地产)中,资金突然不足,投资项目纷纷下马,大萧条由此发生。”哈耶克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经济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地进行策略转换,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
   二、谁主导着经济实践?
       正如梁小民教授在推荐序一中所提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现实问题迫使ZF不得不干预经济,因此凯恩斯占了上风。在《通论》出版之后,在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通过库茨涅茨、汉森、萨缪尔森、克莱因等人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补偿性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理论、引致需求理论、加速原理及对经济周期的计量分析等方面的努力,凯恩斯理论实现了政策化,被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作为经济刺激措施而采用,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战后黄金时代”——凯恩斯时代,例如美国面对危机采取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基于凯恩斯的理论并取得巨大的成功(虽然罗斯福新政中仍然与凯恩斯主义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这里暂且不作深入论述)。罗斯福通过推行“以工代赈”和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而此时哈耶克的支持者越来越少,其思想也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导致的严重通胀等一系列问题的逐步显现,哈耶克的理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声名大噪。此时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也都抛弃了凯恩斯主义,重投哈耶克的怀抱(确切地说是投入新自由主义的怀抱,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除了哈耶克之外不得不提的是1976年获得诺奖的费里德曼,他们都强调个人自由,仔细界定ZF、制度与个人的关系,在制度的设计中,以个人私有产权、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为核心),将哈耶克及其支持者的主张运用到治国之策中,形成了“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首先我们来看撒切尔主义,它的背景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的英国,过分强调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庞大的财政开支致使财政赤字节节攀升,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民经济陷入了“滞涨”的泥沼。1974至1980年间,英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9%,1980年的增长率为-1.8%,而通过通货膨胀率高达21.9%(据《英国经济》,人民出版社,1986)。此时的英国经济停滞不前,而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大选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她一上台便抛弃了“共识政治”和此时已经问题百出的凯恩斯主义,重新投入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怀抱。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包括:实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放松管制鼓励竞争,紧缩公共财政开支,大幅提高利率,大力推行企业私有化改革和税收改革。在撒切尔时代末期,东欧和苏联纷纷效仿英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哈耶克思想的实践可谓是风生水起。
       然而,新自由主义在东欧和苏联的实践并不乐观,以“休克疗法”为标志的改革不仅没有给苏联带来经济的繁荣,却造成了国家对经济命脉控制的失效,经济大幅衰退并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12月25日解体,东欧国家也未免于难。在撒切尔离开唐宁街(1990年11月)近20年后,英国经济再度深陷困境,彼时撒切尔夫人反对的国有化、增税和凯恩斯经济学等字眼再次成为媒体和大众的焦点,撒切尔时代的标志性政策和烟消云散,凯恩斯主义走出沉寂。这时,全世界面对的是一场与80年前极为相似的经济危机。2009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效仿罗斯福新政,通过增加ZF支出抵抗经济衰退。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ZF最庞大的开支计划。2010年9月,奥巴马推出又一轮500亿美元投资基础设施的经济刺激政策。一时间,政府救市、强力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又被各国政府奉为圭臬。遗憾的是在危机发生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人们逐渐发现凯恩斯主义不仅没能帮助世界经济复苏,反而引发了接连不断的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西方国家都未能幸免于难。美国也抛弃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抵抗经济衰退的凯恩斯主义,通过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这一货币尝试拯救靠近悬崖的经济。
    近观中国经济,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于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四万亿计划”,包括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铁、公、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等方面。这一符合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保八”的目标,避免了中国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就目前看来,四万亿计划取得了成功,但一些负面效果也显现了出来,例如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信贷井喷。学术界对此展开了论战,张维迎教授提出要“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参考张维迎2009年2月8日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演讲),认为“过去12个月,中国工业增加值指数的变化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增长速度下滑非常快,好像所有企业在同时犯错误;第二个特征,重工业的下滑速度远大于轻工业,也就是生产资料工业的波动远远大于消费资料的波动。这两个特点也是所有经济萧条的主要的特征。应该说,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艰难时期,或者出现了增长衰退。” 而李德伟教授则针对张的观点写了一篇《不能简单“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中不仅需要看不见的手,也需要看得见的手,否则放任自由会导致由经济大幅波动引起的失业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