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07-11-23 14:52:00

 我属于混合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3 23:27:00
顶,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07:41:00

呵。还行拉。我觉得是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08:55:00
为考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09:09:00
好贴,留下脚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09:40:00

读书,在于读吧,

有一个老师这样解释,大家参考一下,

文字,然后卖文字.文字里包括学识,言语,知识所有一切文化的东西,然后在当今把这些东西卖出去了.

不够中肯,,一家之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10:03:00

如果读书能够让你觉得安宁,那就读吧~

如果读书的时候你仍然东张西望,那我还是劝你别再继续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11:27:00
不错,过来人的深刻体会啊,我们小辈的应该吸取一些精华,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14:22:00
我是为了寻求技能而读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16:31:00

呵呵

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读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16:34:00

我觉得我读书不止为了一个目的,情感需要,学习需要,知识需要,甚至是一种生存技能需要.不错.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人要活的明明白白,书也要读的明明白白.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18:44:00

这六种取向我都能感觉到,尤其是年龄越大越能感受到第五种,不过我不是读宗教类型的,而是读很多书我都不自觉地想到生命的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21:37:00
我是为了真知而读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22:29:00

丁学良是社会学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4 23:01:0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5 07:46:00
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一时还真的答不上来,品品这篇文章,还是可以让人想起些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5 11:40:00

支持下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5 13:23:00


很好!

无疑,我一度在未区分知识与技能上面的偏差,做成了我相当长时间内的困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5 18:29:00

未知其余人等

  鄙人读书只为明智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5 20:00:00

我是为了教书而读书,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教书育人!口气有点大,但这是我的追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5 23:41:00

能够认字儿到小学毕业之前,什么书都读,凡是书都想翻翻,所以好的坏的知识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了,科普,科幻,武侠,色情,暴力.........................

初中的时候比较专著,主功武侠和玄幻系列,读完了金庸、古龙、卧龙生、卫斯理,黄易

高中看书比较杂,但开始有选择性的看了,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文学,科普方面的。开始转向杂志。

大学主要看杂志,各种各样的杂志,还有一些和本专业有关的书籍,另外比较偏好计算机,还会针对性的挑一些人物传记看一下,比较喜欢纪实的东西,探险方面的传记。

毕业之后由于换了专业,看书的时间就比较少了,一般就翻翻杂志,杂志也就看看《读者》和《青年文摘》之类的,主要是怕自己会麻木,经常看一下,培养一下感情,大部分时间得把精力花再技能的培养上,要立业,要做事,有很多东西要学,渐渐的,娱乐活动也少了很多,基本上看书和学习就是最大的娱乐活动了,对小说基本就没什么兴趣了,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故事会也提不起兴趣再看了,还有最喜欢看的关于UFO的,或者《世界未解之谜》之类的都也抛之脑后了,现在看书就很功利了,看完马上就能用最好不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6 00:32:00

以前读 的书太少了,到现在为了 什么读书都没弄清楚?前二十多年算是浪费了。以后要用心发现,用心感悟,用心读书!一切从读书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6 12:54:00
好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6 17:0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6 20:09:00

古人读书十二法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 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 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 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
  []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 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wùniè倾危不安的样子)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同上)

  法九、"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 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 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法十、"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法十一、"贵精"读书法。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法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这焦循的读书经验。
  []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6 20:12:00

周竹生: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读书的道理讲好讲,然而当今读书的声音并不见得有多响亮,厌读厌学者不乏其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就读而言,辛苦的是孩子,轻松的是大人。孩子时期是又苦又累地读书学习。孩子还没有出生就胎教了,听音乐,妈妈去念唐诗,从零岁教育开始,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稍微 大一点,被大人压迫着唱歌,背诗,背单词。父母牵着孩子到处跑,这里学钢琴,那里绘画。再大一点被老师推着走,没完没了的作业,初中高中两大战役,夜以继日,度日如年,不堪回首。一旦考取大学,很多的学生就开始六十分万岁,自我解放。一旦大学毕业,毕业的本本到手,手中的书本就离手,那就很少或者基本不看书了。

懂得为什么要读书,却偏要压着他读书。懂得了为什么要读书,却基本上不去读书。这就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令人疑惑的中国人的读书方式。联合国有一个调查,各国人读书的习惯以色列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读46。犹太人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巨子,酷爱读书肯定是缘由之一。据统计, 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仅有五百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六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却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这么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没有理由得不到丰厚的回报。

中国人读书的情况如何呢?平均每人每年0.41本,与以色列相差一百多倍。在西方地铁中、花园里人们读书是很普遍的现象。在西方卖书,几十万本、几百万本,才是畅销书。在中国现在能够印到一两万册的很有可能就要被称为畅销书了。而且这些书基本上是一些哗众取宠的少有价值的书。

为什么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不愿意读书呢?是因为从小读书读怕了,读厌了。孩子一生下来,就要面对那么大的读书压力,使孩子从小就感觉到读书是一个苦差事。好好学,考一个好中学才行。孩子考上好高中,好好学,考一个好大学才行。他们不是自愿的学习,而是被动的,是痛苦的学习,他们谁不想尽快脱离读书这个苦海。终于在苦海里熬出了头,大学毕业以后,如释重负,再也没有作业了,再也不用考试,高兴得不得了。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很简单,让学生喜欢至少是不讨厌读书就是很好的教育,否则正好相反。因为读书本来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我们却用极端的读书方式使孩子败了读书的胃口,使读书变成了人生一阵子的事情,这种读书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6 23:54:00
我读书似乎是为了寻求技能。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7 09:42:00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7 10:05:00
读书的目的是多重的,很难说出到底是为了什么?像学生读书吧,我就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外在的压力,还有习惯性的因素啦,等等.要是你认为你是爱读书的,那么你就反思反思你在假期是怎么过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7 10:07:00

写得不错,深有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