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中国外汇投资公司(下简称“中汇投”)投资美国私人集团黑石公司、占据9.5%没有投票权股份一事引起各方关注。更引人注目的是,黑石股票上市后即遭受抛压,股价一度跌破“中汇投”认股价29.6美元,前日收报29.69美元。
在国内媒体报导中,黑石集团一致以业绩优良、发展迅猛形象著称,但支撑其业绩及发展的基石——全球性流动过剩,则被媒体有意无意间淡化。相比国内机构的“熟视无睹”,敏感的国际投行对此显然心知肚明。随着各国对流动性过剩可能给本国经济带来危害的认知的加深及调控手段的加强,黑石集团未来发展前景并不容过分乐观。其遭受投资者获利抛售的局面,正是此种心态的直观表现。
在中国,民间的反应普遍是,作为国际著名的私人股权投资集团,黑石何以选择“中汇投”作为战略投资伙伴,且是唯一的伙伴?“中汇投”又为何肯“屈就”黑石,斥巨资30亿美元接受“占据9.5%没有投票权股份”这一明显有悖有辱行业通则的强规?
答案并不复杂。
就股权投资而言,综观全球,没有比中国更举诱惑力的市场:这是一个信奉“特色”的国度,一切以“特色”粉饰与诠衡。相比其他以规律至上、以规则为信条的国家和地区,这个“特色”无异于一座巨大的金矿。因此,黑石集团深知,能联手“国字号”中资伙伴进入中国这个极富“特色”的资本市场,无疑为其未来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奠定了十分美妙的铺垫。黑石集团作为美国公司,其未来业务和利益的主要版图必将、也只能是中国。
可以预见,三、五年内,发现黑石集团频频出手参股、控股、甚至垄断中国某个行业的新闻,不必惊讶。唯一可能令人感到不解的,也许是:黑石取得这些股权的成本将会低得让中国人瞠目,让国际结舌。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市场竞争”背景之下完成的。形式上完全无懈可击!
而“中汇投”,作为黑石“唯一”的战略投资伙伴,虽然“占据9.5%”的股权,却因为“没有投票权”,所以不必为国资流失承担任何、甚至是道义上的责任!却是黑石集团未来“高速成长”的直接获益者。这一切,不由得不让人产生某些联想:难道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竟是黑石集团与“中汇投”刻意设计的双城计?
事实上,黑石集团早已进入中国。以下是近期黑石集团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渐隐渐显的身影——
2007年4月,受合肥市政府邀请,梁锦松先生对安徽国风集团下属的生物柴油项目和木塑项目进行了考察。黑石有意并购安徽国风集团的消息四处传播。
6月20日,香港《南华早报》透露,黑石集团有意以5亿美元购入中国蓝星集团30%的股权,双方目前正处于早期接触阶段,尚未签署任何协议。中国蓝星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商,旗下拥有星新材料(600299.SH)、蓝星清洗( 000598.SZ)、沈阳化工(000698.SZ)等多家上市公司。
由此,一个更大的疑问产生了:作为应对国内流动性过剩、高额外汇顺差而诞生的“中汇投”,却假道美国公司,大战国内资本市场,是否有南辕北辙之嫌?其对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效果,是削减,还是加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