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有些人可能还在学校念书。而今年28岁的邓鹤翔却已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正教授。
邓鹤翔是武汉人,高中时就读于武汉49中。2003年,邓鹤翔获得中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并获得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并因此保送进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毕业后,邓鹤翔出国留学。2011年12月,他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并在该校继续念博士后。在此期间,他学业上硕果累累,2010年获优秀研究生奖,2010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2011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2年至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读博士期间,邓鹤翔的研究方向为晶态纳米孔材料MOFs的系统性设计与合成,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共发表三篇论文。
2012年,邓鹤翔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初,武汉大学成功引进邓鹤翔,并任该校化学学院青年学科带头人。本月初,邓鹤翔正式到武大报到,但暂未走上讲台。
邓鹤翔简历
出生年月:1985年4月
学历、职称:博士,教授
专业方向:框架化学绿色能源储存
教育与研究经历
2007年在复旦大学取得学士学位,早期在赵东元院士课题组从事介孔材料研究。
2011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Omar Yaghi教授,研究方向为晶态纳米孔材料MOFs的系统性设计与合成,同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12至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3年初加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青年学科带头人。
现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12年)。
研究领域与兴趣
研究方向为有机、无机分子的导向性组装;绿色多孔材料;绿色储能纳米材料;以及固体纳米材料在气体储存与分离、节能减排、选择性催化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已在孔材料的同拓扑结构孔道扩展、孔径及孔环境系统性精确调控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在多组分合成策略以及生物大分子负载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探索。曾在《自然》、《科学》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单篇引用达220多次。申请专利6项,其中已被授权5项。先后参与五项重大研究项目,包括三次参与完成美国能源部以氢能源、天然气储存与利用、二氧化碳分离及转化为主题的重大项目。目前课题组与多个世界顶尖实验室以及国际大型研究中心有广泛及深入的交流合作。
学术兼职
美国化学协会会员
美国多功能纳米构建中心会员
伯克利中国能源论坛创始人之一
获奖与荣誉
2012年入选“千人计划(青年)”
2011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11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UCLA
2010年获优秀研究生奖,UCLA
2010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UCLA
2003~2007年获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
2003年获中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冬令营银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