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dajjlt09 发表于 2013-6-11 10:14 
老师你好:
我看到您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等问题的,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啊: ...
你好!
关于中国问题我谈几点供参考:
1.马克思理论有阐述企业理论、市场运行的理论么?说马克思讲经济制度这个我理解,但是如何运用马克思理论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上,我表示不太了解,希望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2,现在我们国家经济改革比较成功 了,虽然还要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但是政治改革,制度改革依然关键,我们有什么政治改革的方向么,怎么走?谢谢
答:回答你的以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不属于经济学,加上时间关系,就这里回答了。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尤其《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鸿篇巨著,其逻辑起点是商品,商品是企业生产的,当然马克思有企业理论,而且其中有涉及现代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的所有相关领域论述。事实上,科斯在写作的的著名的《企业的性质》时就间接受到马克思的影响。科斯创立的他的新制度经济学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交易费用”范畴。这个范畴首先是在区分了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价格机制和计划机制——基础上提出的。他的认为企业存在计划机制的思想来源于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多布的论文,而多布的这些话来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科斯在“注释32”写道
“对这些动态力量的说明是由莫里斯·多布提出的,参见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p. 68.“既然企业的工作是在监督人员的鞭子之下被组织的,工人劳动的进一步结合便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直到1846年以后它由强有力的机构来指导,这才得以恢复。”认识到由家庭制度到工厂制度的变迁并不单单是个历史的偶然,而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这似乎很重要。事实表明,由工厂制度到家庭制度的变动是可能的,如俄国的例子,反过来也一样。价格机制不能运行是农奴制的本质。因此,那里不得不由一些组织者来指挥。当然,当农奴制过时了,价格机制就能运转起来了。直到强有力的机构安排工人进入某一工作位置,它才智代了价格机制,而且企业再度出现。”《资本论》中马克思说:“工场内部的分工”“从属于一人的权威”;“工场手工业分工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人只是资本家所占有的总机构的部分;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社会内部的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而在工场手工业中是“局部工人绝对服从资本”资本主义企业“呈现出一幅有计划和有权威地组织社会分工的图画”《资本论》第一卷,393-396页)。科斯在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时,也用了“权威”“命令”等词来描述企业内的“计划”机制。
马克思企业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企业的起源(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与规模理论、股份公司理论、企业的职能理论、企业的内部结构理论、企业的契约性质理论(有与科斯定理相对的“马克思定理”,可以解决科斯的问题和科斯不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的费用理论(企业节约交易费用和生产费用,新制度经济学只讲节约交费费用!)等等。而且不同于所谓“现代企业理论”。
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如何指的是新古典经济学那样的“静态理论”,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很少,因为马克思是解决不同的问题。他要解决的是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机制和过程,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和内在矛盾。不过,运用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发展出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如果需要的化,也可以发展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现代增长模型的先驱,也是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基础。
至于用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现代经济学,首先马克思经济学本身是属于现代经济学,不是古典经济学。从内容上,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不同;从起源时间上看,马克思经济学与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先驱的“边际学派”都产生与19世界60-70年代。
如果说的是用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现实问题,那也没有问题。尤其是现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危机问题,只有用马克思经济学才能把它讲清楚。我们知道,新古典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的分析是无能为力的;凯恩斯主义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也受到严重质疑,对于这次经济危机也没有什么办法。
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用于分析现代问题,不排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马克思经济学的灵魂是分析方法(注意:方法不用于“工具”,工具只是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那学书本上的“教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
能源经济学博士点:还有西北大学,上海财大等,
真实精算:老师您好!马克思严重低估了企业家所付出的劳动(处理风险的劳动),我认为资本家从未剥削过劳动者,因为处理风险的劳动强度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超出体力劳动多得多,望您在百忙之中回复。
答:马克思没有低估企业家的付出。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是只是资本家的“高级打工者”,即高级雇员,他的劳动与其他劳动者的劳动一样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而且是复杂劳动,必一般工人在同一时间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劳动力价值远远高于工人。不过,企业家的劳动有“二重性”:一是创造价值的“管理劳动”,二是监督工人的“监督劳动”。监督劳动主要是帮助资本家多创造剩余价值。这点,有许多研究证明,在一个由工人管理的“合作企业”里,没有监督者(管理者是要的),企业效率有时更高,至少不会更差。这证明,避开私有不说,企业家的有一部分劳动是“浪费性”劳动。12.aituo:继续推进私有化有没有作用?
楚西秦南:杨教授您好,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致富,但是也有不少批判的观点,认为他忽略了资本家付出的大量资本和许多无形的管理成本,这些也都算是资本家付出的劳动。请问您对这一问题如何看待?而我们从劳动者的角度看,中国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外国许多加工类工厂都设在中国。而向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严重压榨了普通劳动力,这些问题又该怎么看待呢?这些算作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吗?如果不算,那马克思经济学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论可以解释这样现象?谢谢,祝好。
关于剥削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马克思讲的是什么意思。他讲的剥削是指: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资本家出了资本,首先是,资本不创造价值,资本正是生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形式。这些生产资料本来是大自然的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现在由于资本家通过占有的资本而完全占有了生产资料,而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避开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通过”圈地运动”“殖民地”等方式获取不谈,其他时间的“资本”也是工人剩余劳动一部分的价值。当然,这是从资本主义起源和资本主义生产总体而言,不排除个别资本家通过自己的“积蓄”而成为资本家的,但是这个不具普遍意义。个别资本家的不通过剥削的积累发展不出资本主义制度;个别资本家即使通过自己积累了原始资本,那在后来的生产中也不可能不剥削工人,应为他面对的是个竞争的市场,不剥削工人的资本家(不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企业一定会倒闭的。他的这个行为也不符合经济人的“最大化”假设。
富士康是否存在剥削我想不用解释了。
现在一些人讳言剥削和阶级斗争,不等于这类东西它本身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