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13-6-12 17:05:43
qi509 发表于 2013-6-12 17:02
马克思可是说这3先令是:工人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可不是社会必要劳动?你先弄清楚这个吧?
生活必须的劳动时间也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7:06:44
qi509 发表于 2013-6-12 17:02
马克思可是说这3先令是:工人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可不是社会必要劳动?你先弄清楚这个吧?
请你再看看资本论的原文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7:08:09
qi509 发表于 2013-6-12 17:04
如果这3先令如你说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那加上其中金量所体现的劳动时间就不是6小时了。
你这里没有前提和语境,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7:08:22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17:05
生活必须的劳动时间也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
就算是吧。那,剩余价值是怎么得来的?

马克思的“生活所必须”的标准是什么?几斤肉?几斤油?几口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7:09:25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17:08
你这里没有前提和语境,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资本论》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7:10:59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17:06
请你再看看资本论的原文吧
可能需要看的是你吧?你不妨看看我的文章:批判《资本论》之“剩余价值”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74138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7:42:24
哈哈哈哈,学习了。谢谢先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7:58:30
qi509 发表于 2013-6-12 15:51
这说明你读资本论还是不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论述了两个剩余价值。你不妨在回去仔细读一读。

再问 ...
我又去读了资本论,并未发现有“两个剩余价值”哈。可能是我愚笨所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8:05:37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17:58
我又去读了资本论,并未发现有“两个剩余价值”哈。可能是我愚笨所致。
那我提供给你:

翻开《资本论》第二篇《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第四章1《资本的总公式》53版63年第10次印刷P138。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里第一次出现这个“剩余价值”一词时,是这样论述的:
“......G——W——G的流通却不是如此。最初一看,这种流通好像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是同义反复的。两极有相同的经济形式。两者都是货币,不是性质上有别的使用价值,因为货币是商品的转化形式,在其中,商品的特性使用价值已经消灭。先用100磅交换棉花,然后再用这个棉花交换100磅,迂回曲折的用货币交换货币,用同物交换同物,好像是一种没有目的而且背理的操作。一个货币额和另一个货币额,总的来说只能由它们的量来区别。所以,G——W——G这个过程有内容......例如,用100磅购得的棉花再拿去卖,会卖到100磅+10磅即110磅所以,这个过程的完全形式,是G——W——G′。在其中G′=G+⊿G,那就是等于原来垫付的货币额加一个加量。我把这个加量或原价值以上的超过额,称之为剩余价值。原来垫付的价值,不仅在流通中把自己保存了,并且在流通中变更了它的价值量,加进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值了。并且,正是这个运动,使这个价值变为资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8:27:54
读硕士时,听过杨老师的课,杨老师是真懂马克思经济学。听他讲课是种享受。呵呵,虽然自己后来做计量了。祝福杨老师多出科研成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8:45:01
wansea 发表于 2013-6-12 18:27
读硕士时,听过杨老师的课,杨老师是真懂马克思经济学。听他讲课是种享受。呵呵,虽然自己后来做计量了。祝 ...
谢谢这位同学,祝你事业有成,一切顺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8:58:58
qi509 发表于 2013-6-12 18:05
那我提供给你:

翻开《资本论》第二篇《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第四章1《资本的总公式》53版63年第10次印 ...
这个是在没有论述资本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前,先说明,一种交换会增殖,这个增殖叫“剩余价值”;为什么叫“剩余价值”是接下来要证明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等价交换条件下就会出现一个“增殖”,这个增殖显然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只能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被资本家使用了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才会产生,就是产生了剩余劳动,其价值就是那个“增殖”的秘密所在,所以叫做“剩余价值”。、
因此并不存在两个剩余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8:59:16
杨老师的学术真的很棒!现有一问题?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资本家和工人,并且两者不断分化,那是不是意味着工人阶级无法变成资本家,但现实中很多资本家又是工人转化而来,这个问题不知道杨老师如何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9:03:30
zjf45 发表于 2013-6-12 18:59
杨老师的学术真的很棒!现有一问题?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资本家和工人,并且两者不断分化,那是不是意味着 ...
现实中,不排除个别工人成为资本家,但不等于整个资本家阶级会与工人阶级颠倒过来。工人成为资本家是偶然的,而工人与资本家对立,两极分化是必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19:28:32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18:58
这个是在没有论述资本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前,先说明,一种交换会增殖,这个增殖叫“剩余价值”;为什 ...
错了。

马克思说得很清楚:这个“剩余价值”是由贱买贵卖来达到的。而第二个剩余价值是“生产出来的”。是工人生活所必须的剩余。

马克思论述的很清楚:工人的售卖价格是3先令。这3先令是工人生活所必须的工资;这3先令体现着6小时的劳动时间。而工人的工作时间是12小时。这样,资本家得到了6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所以这个”剩余价值“非那个剩余价值。

这里你要注意的是:资本家并没有把劳动力转卖。即:以3先令的售卖价格从甲地购买后又以4先令卖到乙地。

所以,你的解释属于曲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20:15:26
qi509 发表于 2013-6-12 19:28
错了。

马克思说得很清楚:这个“剩余价值”是由贱买贵卖来达到的。而第二个剩余价值是“生产出来的” ...
谢谢,领教了!原来资本论还可以这样来读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21:06: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21:07:45
问题:国内经济学研究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哪里?另外,国内经济学研究里哪些领域您觉得是与国际水平最接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21:40:53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20:15
谢谢,领教了!原来资本论还可以这样来读哈。
不是我读。更不是我意淫。这都是马克思的原话。只是我仔细研究的结果。就如同我问你: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3先令=6小时生产10磅棉纱,另外的在剩余劳动时间里生产的10磅棉纱在成本核算的时候怎么算?是用3先令除以10磅呢还是用3先令除以20磅呢?还是用6先令除以20磅呢?

马克思时代工人的生活标准是多少?

3先令的生活所必须的6小时是怎么来的?

3先令=6小时。1先令=2小时。

如果工人通过罢工,工作时间由12小时缩短到10小时,工资从3先令增加到5先令。2小时乘以5先令=10小时。那么,资本家还有剩余吗?

纺织工的3先令体现的6小时可以把10棉花转换成10棉纱。这里算进去维修工的劳动时间(工资)了吗?算进去蒸汽机的锅炉工的劳动时间了吗?算进去管理人员的劳动时间了吗?算进去棉纱、棉花的搬运工的劳动时间了吗?算进去.......等等等等。

不是我可以怎么读的问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纯粹是意淫的产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21:42:58
qi509 发表于 2013-6-12 21:40
不是我读。更不是我意淫。这都是马克思的原话。只是我仔细研究的结果。就如同我问你: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 ...
哈哈,是我弄错了。我以为这里都是学术讨论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21:52:08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21:42
哈哈,是我弄错了。我以为这里都是学术讨论呢。
我跟你讨论的就是学术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家和企业是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理论来进行成本核算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学里有“剩余价值”理论的核算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来进行经济核算的。

所以我们必须放弃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正视社会上一切各种经济现象。塌下心来,用良心去研究。否则误国误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22:01:23
jeremylinnn 发表于 2013-6-12 21:07
问题:国内经济学研究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哪里?另外,国内经济学研究里哪些领域您觉得是与国际水平最接近的 ...
你好!
这是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现在国内提倡研究国际化。比较国内外的研究差距,先要看用的什么标准。现在国内基本是以外国的标准为标准,又是跟在国外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当然永远跟不上别人的。另外,以在国外发表论文多少为标准,一方面期刊和选文标准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且语言的限制,自然也跟不上别人。
我觉得我们不必太在意外国人的评价,应该看我们的研究究竟有多少是对中国有用的。国际化不是亦步亦趋看别人的眼色,而是做出自己风格,且做出国际水平。当然在现在这种西方中心论的文化氛围中,即使我们做出了世界级水平,如果不是发表在英文期刊,短期内也不一定得到外国人认可。不过这没关系,我们做学问不是为了外国认可,而是为了为我所用。要戒掉浮躁,要有自信,要建立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上,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超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2 22:02:00
支持!!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3 09:14:59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15:41
  这个不是我研究的方向,可能回答不好。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个是现代 ...
农民的竞争地位很难提高啊,农民太多了,难以有竞争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3 12:10:23
rendajjlt09 发表于 2013-6-13 09:14
农民的竞争地位很难提高啊,农民太多了,难以有竞争地位。
所以农民应该联合起来,实行集体经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小农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19:09:46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2 15:51
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先界定了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里的“量化”是指数量模型呢?还是“计量方法”?如果 ...
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动态体系,他不是线性的。数学方法不适合处理这样的问题,基本只适合处理没有历史的线性问题,这个与西方经济学的体系相适应,就是西方的制度经济学也基本不适合数学模型处理的。
===============
杨教授,我是第一次看见有人用动态为马克思理论不足开拓,我想问一个动态问题,希望您能用马克思理论解答一二:同样的劳务支出为何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上挣得钱不一样多(假设货币的值不变)?

1、比如搬运在北京与在武汉的工资差别,在10年前和在10年后的差别。注意其中有些差别远远高于马克思理论暗含的剩余价值极限是100%的限定。2、比如教书在美国和在中国的差别,在10年前和在10年后的差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09:50:54
曹国奇 发表于 2013-6-14 19:09
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动态体系,他不是线性的。数学方法不适合处理这样的问题,基本只适 ...
曹先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作为一个理论,任何理论都如此,是一个理想状态,它揭示事物的变化方向,揭示引起变动的根本力量;但不等于它与现实能够一对一的对应,这样也就不需要理论了。
不同地方同一工种之所以工资不一样,理解这样的问题先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1.工资是“价格”,他随供求变动而变动。同一工种一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工资高,可能是这里对这种劳动力供不应求(相对需求而言);
2. 理论的推导这里没有考虑所谓“交易成本”问题, 即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和成本问题。因供求变动导致的价格变动,如果劳动力自由流动且没有成本,本来是可以“平衡”的:即工资的地方的流动力流动到工资高的地方,这样是不同地方工资趋于均衡。这个分析,即使是西方经济学作为工具,也是如此。
在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就更大,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一方面“劳动力价值”不同,另方面,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且流动成本太高,所致。
这些问题好像与马克思的理论本身不存在什么矛盾,100多年来西方批评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大师”很多,好像尚未见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提出批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5:58:45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3-6-15 09:50
曹先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作为一个理论,任何理论都如此,是一个理想状态,它揭示事物的变化方向,揭 ...
这个问题一直在讨论。我国老一代是说不同地方是不同社会——意思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一样。

供求是不能解释这个问题的,因为这个问题是指长期的价格表现,阁下应该看得出来。在马克思理论中供求只是使价格波动。事实是贫困山区的失业率远高于城市,落后城市又高于发达城市。同样美国失业率也不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6:25:17
【转】

没有进一步的问题,因为不同商品的生产率之间不可比较大小,这是一个硬性的量纲规定。200年来的经济学试图突破这个规定,但是还没人做到。

工人,资本和国家三者间的分配比例是由另外因素决定的,主要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一个稳定经济系统一定会选择出一个稳定的平均利润率出来,平均利润率高于或者低于这个值都会导致经济危机。社会总工资和总税收都依此而确定——自然最最终确定个人的工资。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必要劳动时间、稀缺等,都没说到点子上去。劳动时间、稀缺度等等,仅仅是充当分配标准而已,这也就是同样劳务支出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间上所挣的工资大不一样的原因。社会总产出(或总工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是大不一样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from^^uid=72204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6:31:18
曹国奇 发表于 2013-6-15 15:58
这个问题一直在讨论。我国老一代是说不同地方是不同社会——意思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一样。

供求是 ...
在分析这类实际问题时,马克思的理论要进行拓展,应为《资本论》之研究了最基本的情况。
首先,关于价值决定问题,涉及到“个别”“一般”的问题。
比如,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当商品在一国内交换扩展到国际市场交换时,原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变成了“个别(国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
价值规律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下面几种形式:
定理1:个别劳动生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量或单位个别价值量包涵的一般价值量成正比。
定理2: 一般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定理3:一般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无关。
定理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一般劳动生产率,进而个别价值与一般价值,相互转化。
定理5:在国际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国内价值转化为国别价值,社会生产率转化为国别劳动生产率;国际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按国际价值等价交换;国际价值与国际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国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至于长期的问题,不同时期的劳动不能直接拿来比较;但时间变了,等量时间相交换的原则不变(当然是在完全竞争、要素能自由利用,且没有成本的假定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