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7-10-13 10:31:00
以下是引用kunlun0在2007-10-10 8:31:00的发言:比如彩电市场,几乎没有买方真正明白彩电的材质状况及各种技术指标的含意,但是,似乎大家并没有认为,彩电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你会不会买没有“保修期”或保修期很短的彩电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0:31:00
以下是引用kunlun0在2007-10-13 10:07:00的发言:

各位真是辛苦

我所思考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太普遍,除Akerlof所建立的那种模式外,由于信息不对称还可不可以出现他种模式?

你所说的Akerlof建立的模式是指什么?是指他在“柠檬市场”这篇文章当中描述的情形?

柠檬市场反映的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在交易之前发生的逆向选择的情形。

如果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作为区别的话。

斯蒂格里茨和夏皮罗描述的劳动力失业均衡模型当中对于“工人努力程度”的描述就是一种“道德风险”的情形(此时,工人已经被雇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0:45: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0-12 12:22:00的发言:

我的意思是说信息不对称即可以使一方(如卖方)亏也可以使它赚,那么就意味着真正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我们没有找到,信息不对称只是个表面原因而已。

而从分工本身就在于信息不对称这个大前提上看,信息不对称绝对不能构成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

“分工”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这个推论是怎么得来的?

如果这一句没有根据的话,那么后面一句也是推不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0:50: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0-12 13:03:00的发言:

分工对应的机制是竞争,那是提高效率的机制。平均化是保证系统稳定和存在的机制。

当然我这种思考模式已经给“经济学只考虑效率”的教条判了死刑。

“经济学只考虑效率”这句话从何说起。

 那么“福利经济学”分析的是什么内容。

阿马蒂亚.森还曾经说过“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是革命者的手册。

对于“公平"的概念,经济学家对此谨慎的主要原因是:

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的概念,和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如果你对阿马蒂亚.森了解的话,我想你就不会说出“经济学只考虑效率”的话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3 10:51: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0:51:00
以下是引用kunlun0在2007-10-10 19:44:00的发言:由于信息原因导致“供给和需求曲线”无“交点”,是“信息不对称”的唯一模型吗?

使用博弈论的分析会对应许多模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0:53:00
以下是引用kunlun0在2007-10-10 8:31:00的发言:而关于医疗市场,是否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市场,则存在争论。

这个争论应该不大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2:07:00

医疗市场  貌似可以分为

医疗器械

医疗服务

药品

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3 14:24:00
这个是相对而言的,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6 01:50: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7-10-13 10:45:00的发言:

“分工”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这个推论是怎么得来的?

如果这一句没有根据的话,那么后面一句也是推不出来的。

斯密在指出分工能提高效率的原因时,多少说明了有信息不对称这个原因。

分工的好处在于你不需要掌握所有产品的生产知识而又可以享受所有的产品,我想阁下不会反对这个意见。如果信息对称(且不管西经如何定义信息不对称),那么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必须掌握所有产品的生产知识,这是必然的前提。一旦如此,那么分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已经消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6 02:07: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7-10-13 10:50:00的发言:

“经济学只考虑效率”这句话从何说起。

 那么“福利经济学”分析的是什么内容。

阿马蒂亚.森还曾经说过“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是革命者的手册。

对于“公平"的概念,经济学家对此谨慎的主要原因是:

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的概念,和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如果你对阿马蒂亚.森了解的话,我想你就不会说出“经济学只考虑效率”的话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张维迎张五常等是强调了“经济学只考虑效率,经济学家不讲道德”等观点的,而我国实际中并没有几个人(博导)能从西经的基本原理上批判他们。

至于“公平”在西经中大量流行,那只能说是西经的高明。他们并没有找到效率的对面,于是用“公平”这个道德诉求来糊弄百姓,从而保证西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不知道阿马蒂亚.森说了什么糊弄人的话,但是我可以肯定他不会像我这样指出公平与效率在逻辑上不能对立的事实,与效率对立的概念是“平均”。我认为我们应该的说法是“效率第一,平均第二”之类的话,而不是“效率第一,公平第二”之类的话。

我到是要问阁下:西经是如何理解“公平、公正”与“平均、平等”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6 06:38: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0-16 1:50:00的发言:

斯密在指出分工能提高效率的原因时,多少说明了有信息不对称这个原因。

分工的好处在于你不需要掌握所有产品的生产知识而又可以享受所有的产品,我想阁下不会反对这个意见。如果信息对称(且不管西经如何定义信息不对称),那么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必须掌握所有产品的生产知识,这是必然的前提。一旦如此,那么分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已经消失了。

我只记得在斯密的《国富论》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市场广度制约社会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信息不对称”是有关的。

斯密也曾经过说“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不过并没有说“信息不对称”是"分工"的前提。

分工最主要的好处是“每个人能与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相匹配”。你这种分工好处的定义好像是自己的发明吧。

而且好像是一种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

信息对称条件下,每个人也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但是这时搜寻费用是最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6 06:58: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0-16 2:07:00的发言:

如果我没有记错,张维迎张五常等是强调了“经济学只考虑效率,经济学家不讲道德”等观点的,而我国实际中并没有几个人(博导)能从西经的基本原理上批判他们。

至于“公平”在西经中大量流行,那只能说是西经的高明。他们并没有找到效率的对面,于是用“公平”这个道德诉求来糊弄百姓,从而保证西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不知道阿马蒂亚.森说了什么糊弄人的话,但是我可以肯定他不会像我这样指出公平与效率在逻辑上不能对立的事实,与效率对立的概念是“平均”。我认为我们应该的说法是“效率第一,平均第二”之类的话,而不是“效率第一,公平第二”之类的话。

我到是要问阁下:西经是如何理解“公平、公正”与“平均、平等”呢?

我说过“公平”通常已经超过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更多的会依靠哲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来进行分析。

而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于"公平"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公平”的尺度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为什么首先谈论的是“效率”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没有人研究“收入分配”,而且人还不是少数。

“经济学家不讲道德”意思大概指的是经济学要注重实证分析,不能随意地进行价值判断的意思。

在西经中,“公平”是用来糊弄百姓的,这是你的想象吧。

不知道阿马蒂亚.森说了什么“糊弄人”的话,你又何以断定他是在糊弄人呢。

又如何断定自己的想法强于他呢。

与“效率”对立的是“平均”,

这个平均指的是“平均主义”?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本身就是不符合经济学逻辑的言语,

不要把与经济学无关的言语强加到经济学上。

你既然对于西方学说当中的“公平”质疑的话,

我先问问,你是否知道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罗尔斯的“最大最小标准”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不能作出回答,我想也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

批评什么理论,都要首先了解该理论说明的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6 12:33: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7-10-16 6:38:00的发言:

我只记得在斯密的《国富论》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市场广度制约社会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信息不对称”是有关的。

斯密也曾经过说“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不过并没有说“信息不对称”是"分工"的前提。

分工最主要的好处是“每个人能与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相匹配”。你这种分工好处的定义好像是自己的发明吧。

而且好像是一种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

信息对称条件下,每个人也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但是这时搜寻费用是最小的。

哈哈,除非具体讨论别人的概念时会忠诚别人的概念外,我对很多概念都基于自己理解。这里与你讨论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时基于我的劣作“供求关系中的四个维度”一文的,我在那儿想加入信息不对称这个维度,但是加不进去,因为我没法接受信息不对称不是分工的前提。

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下都有N种选择,单独提出某一种选择主要还是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时什么。我想教育和非教育、专业和非专业这些词已经说明了分工的前提是什么了。也许斯密在分析打猎和捕鱼的交换时就应该指明专业知识与分工的关系,而非仅仅一句打猎的去捕鱼要花费更多时间。

看来还得再明示一下:在分工和交换层面谈的信息不是狭义的某个范畴的信息,而是指以个人掌握的劳动知识为基础的广义的信息。所以阁下“信息对称条件下,每个人也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这句话在我看来是矛盾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6 13:04: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6 13:28: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7-10-16 6:58:00的发言:

我说过“公平”通常已经超过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更多的会依靠哲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来进行分析。

而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于"公平"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公平”的尺度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为什么首先谈论的是“效率”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没有人研究“收入分配”,而且人还不是少数。

“经济学家不讲道德”意思大概指的是经济学要注重实证分析,不能随意地进行价值判断的意思。

在西经中,“公平”是用来糊弄百姓的,这是你的想象吧。

不知道阿马蒂亚.森说了什么“糊弄人”的话,你又何以断定他是在糊弄人呢。

又如何断定自己的想法强于他呢。

与“效率”对立的是“平均”,

这个平均指的是“平均主义”?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本身就是不符合经济学逻辑的言语,

不要把与经济学无关的言语强加到经济学上。

你既然对于西方学说当中的“公平”质疑的话,

我先问问,你是否知道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罗尔斯的“最大最小标准”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不能作出回答,我想也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

批评什么理论,都要首先了解该理论说明的是什么。

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罗尔斯的“最大最小标准”我听说过,但是没有去了解它。希望它不是为给“公平”脱困而制造的另一个概念,只是一个连环套。

经济学中很多人在讨论给“公平”重新下定义,他们已经违背了“公平是指合情合理处理问题,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基本教条。这种研究与经济学当初引进“价值”这个概念一样,坚持原价值定义的教条不能说明任何经济问题,于是大规模重新定义价值,最终形成错误的连环套。错误的连环套和真理的连环套是一样的,只要打掉第一环,后面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经济学家总在批判政府没有公平办事,可是又有几个经济学家能说情怎样办事才是公平的?当前在贫富问题上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以宁还在说我国贫富差距不够。正反双方都打着公平的旗号,要清君侧。但愿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罗尔斯的“最大最小标准”能给我国当前这两派作出裁判,以结束错误。

不要将平均当做平均主义,它只是说从合作角度看为了维护系统稳定要平均分配,并没有否定分工角度的经济行为。我的理解是平均是宏观层面的,不平均(效率)是微观层面的。这二者的对立统一便是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好了,西经在宏观层面要求的“公平”最终落脚点是不是在“平均分配”上?基尼系数是不是就是指处理平均和不平均(效率)这对矛盾的理想的统计数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6 13:37: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6 16:43:00
“信息不对称”是不是更多的指股市的信息不对称啊?买方很少会知道公司的真实具体的经济和决策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21 01:02:00
以下是引用wonderful-love在2007-10-16 16:43:00的发言:
“信息不对称”是不是更多的指股市的信息不对称啊?买方很少会知道公司的真实具体的经济和决策情况。

如果西方经济学中能够像你这样明确的给信息不对称下定义,那么它就一定不能说明市场失灵,因为市场存在的前提之一就是买方不能知道卖方的全部信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0:00:00

不是问题的问题被你问成拉问题,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5:46:00
以下是引用bluesssky在2007-10-10 11:52:00的发言:

判断“信息不对称”的标准是:在其他条件一致时,供求双方对交换对象所拥有的信息能不能使交换对象的价格在理论上达到均衡。如果不能,就称“信息不对称”。

即,我们称“对称”与否并不是指供求双方对交换对象拥有的绝对信息量必须相等,而是,在一个具体的市场上,双方对交换对象所拥有的信息能不能使使之在同一个坐标系里画出供给和需求曲线,且有交点。

但是在典型的柠檬市场,如旧车市场中,如果消费者对同等质量的汽车(即使他不知道那一辆车属于哪种质量)的效用评价比 卖者(清楚的知道自己汽车的质量)对同等质量的汽车的效用评价 高的比较多时,  那么市场可能还是有交点的吧?     因为经过若干轮的修正逆选择,一些很差的汽车还是会有 其需求者的,最差的汽车还是有人需要的吧。因为这些需求者对最差的汽车的保留价格  也比留存下来的最好的汽车 的卖者的保留价格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17:52:00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合约当事人一方拥有另一方不知道或者无法验证的信息和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18:20:00
很好很强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1 07:58:46
信息不对称主要是针对的买卖交易双方而言的,为什么我们有些不叫信息不对称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讲主要是看交易成本的大:有些信息的获取所需要的交易成本比较小,如一些一手市场,而有些信息获取的成本比较高如二手车市场,我个人认为我们会把那些获取信息成本较高的的成为 信息不对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2 15:17:13
来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4 21:54:27
1# kunlun0

我们可以从有点数学化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你要承认事件发生地概率性,即我们可以对各种信息赋予不同的权重,或说是其对未来发生事件的影响大小不同,而这种影响不是我们现在可以确切知道的,我们只能对其发生的概率和对未来影响的大小做出一些估计;那么这样,信息的不对称就反映在我们要么不能对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件的各种因素整体把握、要么是我们不能对各种信息的影响权重做出合理的估计。

应用到具体的例子,拿你炒股票和买彩电做对比,我们可以明白对于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我们显然不能对前者做出更全面的了解,尽管我们也并不怎么清楚后者的一些技术细节,毕竟那些并不是我们所特别关注的,即它们对我们购买彩电的决策判断影响要小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4 23:52:44
写的很好,我要思考一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 07:55:57
大家拥有的信息相同就是信息对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 20:17:01
很有用,多谢,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 23:10:45
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所谓的生活中的情景除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差别,以及制度对信息对称程度的保障之外,我想也存在心里因素。正因为彩电我们完全不懂我们才不会从信息的对称程度上做考量,而对于桔子我们完全可以判断所以会依据这种感觉讨价还价,那么信息的不对称的感觉会愈加强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 19:14:10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市场的一方无法观测和监督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抑或观测和监督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所处的不对称状态。比如:二手车市场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 21:41:43
学习学习不同角度的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 22:57:15
貌似stiglize 超越老师samuelson的学问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