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3-7-1 13:20:54
注10-1:
  马克思对“超额剩余价值来自对工人的剥削”的论证如下(表10a-1归纳了马克思的论证过程):

  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就会生产出6先令的价值。假定在一定的劳动生产力的条件下,在这12个劳动小时内制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产资料、原料等的价值是6便士。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6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的价值。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不是生产12件这种商品,而是生产24件。在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3便士是最后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先令新价值现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产品上。因此分摊在每件产品上的不是这个总价值的1/12,而只是1/2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变成产品时,就每件产品来说,现在加到生产资料上的,不象从前那样是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现在,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先令,或者说,代表2小时社会劳动;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只花费9便士,或者说,只包含1(1/2)个劳动小时。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已的商品,那末他的商品的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件商品,而不是过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个工作日的产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销路或大一倍的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卖10便士,这样,他从每件商品上仍然嫌得1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不是参加劳动力的一般价值的决定。因此,即使撇开后面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
  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的相应延长。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或者说,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先令,剩余劳动是2小时,因而每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1先令。但我们的资本家现在是生产24件商品,每件卖10便士,或者说,一共卖20先令。因为生产资料的价值等于12先令,所以14(2/5)件商品只是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十二小时工作日表现为其余的9(3/5)件商品。因为劳动力的价格=5先令,所以6件产品表现必要劳动时间,3(3/5)件产品表现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比在社会平均条件下是5:1,而现在是5:3。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结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产品价值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属于只是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剩下的8先令是体现一个工作日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比同类社会平均劳动的货币表现要多,因为12小时的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先令。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但是我们的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先令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工人现在要再生产这个价值,用不着象过去那样需要10小时,只要7(1/2)小时就够了。这样,他的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1/2)小时,他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资本论》,第352至354页)

  在以上论证中,马克思首先假设一个工人劳动一小时创造的价值是6便士,生产一件商品消耗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和原料)的价值也是6便士。一个工人每小时生产一件商品,每件商品耗费的价值(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之和)等于12便士。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每半小时生产一件商品,每件商品耗费的价值(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之和)等于9便士(半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3便士)。
  马克思行文至此特别强调:“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先令新价值现在被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产品上。”
  马克思对这一点的特别强调列在表10a-1的第四行,请读者记住这一强调。
  由于其它资本家仍然使用旧方法生产这种商品,每件产品耗费的价值都是12便士,所以现在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仍然是12便士。
  但是,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为了和其它资本家争夺有限的市场,以每件商品10便士的价格出售,结果每件商品可以获得10-9=1便士“超额剩余价值”。
  马克思又假设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价值5先令。
  然后,马克思指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创造的价值是6先令(一个工作日有12小时,每小时6便士,共72便士,等于6先令);但是现在资本家出售这个工人的产品可以得到20先令(24件×10便士=240便士=20先令),扣除12先令物化劳动的价值(24件×6便士=144便士=12先令),20-12=8先令,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人在一个工作日里创造的价值提高到了8先令;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是6-5=1先令;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增加为8-5=3先令,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重了。
马克思的这部分论述内容归纳于表10a-2。


表10a-1:马克思使用的例子(第一部分):
某资本家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前后的对比(1先令等于12便士)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
每个工人一个工作日(12小时)的产量        12件        24件
每小时生产商品数        1件        2件
工人每个劳动日创造的价值        6先令        6先令(不变!)
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        6便士        6便士
每件商品包含的活劳动价值        6便士÷1件=6便士        6便士÷2件=3便士
每件商品消耗的物化劳动的价值        6便士        6便士
每件商品包含的价值
(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价值之和)        6+6=12便士        6+3=9便士
该商品的社会价值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2便士
(所有企业均使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旧方法)        12便士
(其它企业仍然使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旧方法)
该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        12便士        10便士
超额剩余价值        12-12=0        10-9=1便士

表10a-2:马克思使用的例子(第二部分):
工人创造的价值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前后的对比(1先令等于12便士)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
工人劳动力的日价值        5先令        5先令
一个工作日的产量        12件        24件
每件产品消耗的物化劳动价值        6便士        6便士
全天产品消耗的物化劳动总价值        6便士×12件
=72便士=6先令        6便士×24件
=144便士=12先令
资本家出售商品的收入        12便士×12件
=144便士=12先令        10便士×24件
=240便士=20先令
工人在一个工作日里创造的价值
(等于销售收入减去物化劳动的价值)        12-6=6先令        20-12=8先令
(存在问题!)
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
(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力的日价值)        6-5=1先令        8-5=3先令
资本家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价值        3-1=2先令

  尽管马克思的说明过程由于便士和先令的反复换算而复杂万分(原著中还有“十四又三分之二件商品”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述),但是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出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
  马克思先假设一个工人在每个工作日创造的价值是6先令(见表10a-1第四行),并且强调:“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先令新价值现在被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产品上。”
  但是他到后来却使用“销售收入减去成本”的方法来计算工人在一个劳动日创造的价值,并得出结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每个工作日可以创造8先令的价值,“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样,他(指工人)的剩余劳动就增加了二又二分之一小时,他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
  前面是6先令,后面则是8先令,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日里到底可以创造多少价值?前面说“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后面则说“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那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实际上,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不论假设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保持不变还是增大,都会有一部分价值无法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其来源,无法证明超额剩余价值来自对工人的剥削。
  (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人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增加,而工资不变,只能说明剩余价值增加了,而不能解释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
  我们现在按照马克思的结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一个工人每个工作日创造的价值从原来的6先令提高到了8先令,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表10a-3)。

表10a-3: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工人每个工作日创造的价值提高到8先令的情况(第一部分)
(1先令等于12便士)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
每个工人一个工作日(12小时)的产量        12件        24件
每小时生产商品数        1件        2件
工人每个劳动日创造的价值        6先令        8先令(=96便士)
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        6便士        8便士
每件商品包含的活劳动价值        6便士÷1件=6便士        8便士÷2件=4便士
每件商品消耗的物化劳动的价值        6便士        6便士
每件商品包含的劳动价值
(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价值之和)        6+6=12便士        4+6=10便士
该商品的社会价值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2便士
(所有企业均使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旧方法)        12便士
(其它企业仍然使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旧方法)
该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        12便士        11便士
超额剩余价值        12-12=0        11-10=1便士


表10a-4: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工人每个工作日创造的价值提高到8先令的情况(第二部分)
      (1先令等于12便士)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
工人劳动力的日价值        5先令        5先令
一个工作日的产量        12件        24件
每件产品消耗的
物化劳动价值        6便士        6便士
全天产品消耗的物化劳动总价值        6便士×12件
=72便士=6先令        6便士×24件
=144便士=12先令
资本家出售商品的收入        12便士×12件
=144便士=12先令        11便士×24件
=264便士=22先令
工人一个工作日创造的价值
(等于销售收入减去物化劳动的价值)        12-6=6先令        22-12=10先令
(!!!!)
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工人劳动一天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力的日价值)        6-5=1先令        10-5=5先令
资本家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价值        5-1=4先令

  结果表明,如果我们用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人每天创造8先令价值”作为初始条件,就会得到“工人每天创造了10先令价值”的结果。如果我们再用“工人每天创造10先令价值”作为初始条件,就会发现,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价值增加到了11便士,为了得到1便士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资本家必须把价格定为12便士,结果不再具有任何竞争力,同时,工人每个工作日创造的价值已经变成了12先令。如果将12先令作为初始条件代入,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的优势将荡然无存,资本家不再可能得到超额剩余价值。
  这充分说明马克思证明超额剩余价值来自剥削的过程存在问题。
  仔细查找可以发现,问题出在用“销售收入减去成本”的方法来计算工人创造的价值。
  出售产品时存在超额剩余价值,说明售价高于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即是一次“不等价交换”。而“c+v+m”这一公式是计算商品价值的,即:

c + v + m = W
  
既然售价P>W,怎么能够使用

v + m = P - c

这一算式来计算商品中包含的活劳动价值呢?
  正确的算法是:
  因为P>W,而

W = c + v+ m

所以:

P > c + v + m

因此:

  v + m < P - c

  即:在存在“超额剩余价值”的情况下,商品中包含的活劳动价值少于售价减去物化劳动的价值。说明“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工人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注10-2:
马克思所说的一个工作日有12个小时。因为1先令等于12便士,所以每个工作日创造6先令价值等于每小时创造6便士价值(6先令=72便士,72便士÷12小时=6便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 09:22:50
第十一章:结束语:左右平衡
11-1,资本利润存在非剥削来源
  《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论证了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必然会受到剥削,资本的利润完全(100%)来自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本书的分析则表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既有利于资本拥有者,也有利于劳动的提供者,因为劳动和资本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并非意味着必然发生剥削现象。只有当劳动者和资本拥有者在谈判劳动力的价格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资本拥有者人为压低劳动力的价格时,才出现剥削。
  除了剥削雇工,资本可以通过非剥削途径获得利润。例如: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商品的生产成本,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超过商品的价值,即愿意支付“消费者酬谢”(第五章);
  工人因为使用资本提高了自己的劳动生产率,而支付给资本的“资本租金”(第六章);
  机器等物化劳动代替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物化劳动的劳动(简称‘物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第七章);
  心力劳动者(投资者,例如资本家)的“心力劳动”创造的价值(第九章);
  “资本的生产力”创造的价值(第十章)。
  在解释利润来源时,除了剥削性来源之外,上述这些解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可以重合使用,只是根据问题的性质有所侧重而已。例如,一家全自动工厂的利润可以理解为“消费者酬谢”,但是在研究厂里的自动机器及其所含有的科学技术的贡献时,可以把它的利润理解为“机器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又例如,在研究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时,除了可能存在的剥削性利润部分,可以把资本的利润理解为工人借用资本提高自己劳动生产率所支付给资本拥有者的“资本租金”;而在研究资本的贡献时(包括前面的自动工厂例),可以把这些利润理解为资本拥有者承担投资风险、从事“心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或者“资本的生产力创造的价值”。
  在自然科学中,同一客观对象具有多种截然不同的解释,被称为“多象性解释”。
  例如,光会发生干涉现象,说明它是一种波。但是光线照射在金属上时,会象小球一样把金属中的电子“砸”出来,而且存在一个“红限”,如果光波的频率低于红限,光的强度再大,也不会产生这一“光电效应”。此时只有把光理解成颗粒——光子——才能解释这一现象。光的频率越低,光子的动能越小;频率低于红限时,光线再强(光子数量增大)也无法“砸”出电子。在试验中也的确可以观测到“光压”。实际上,正是因为受到太阳光的“压力”,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会形成一条背向太阳的彗尾。利用这一现象,科学家打算在宇宙飞船上竖立一个巨大的帆,利用来自太阳的“光子风”推动宇宙飞船作星际航行。电子等微观粒子也都存在这种“波粒二象性”。
  因此,利润来源存在“多象性解释”并非不可思议的事情。
11-2,极左思想的根源——剩余价值理论
  半个世纪以来,极左思想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极左思想的根源就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以科学理论的形式论证了资本的利润完全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才能够彻底摆脱剥削。
  但是,消灭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纯朴的阶级感情的推动下,演变成了消灭资产阶级思想、消灭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思想”、“非无产阶级思想”均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这些斗争逐渐发展成消灭异己思想和异己者的斗争,最终发展到消灭思想、消灭思想者的地步。
  思想领域的灾难,必然会引起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面灾难。人民大众为了自身的解放而坚决支持和积极参加的斗争,最后发展成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灾难,这就是“阶级斗争”的悲剧。
  本书从最简单的两人交换开始分析,证明商品交换并不遵循劳动价值相等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资本利润存在多种非剥削来源,因此剩余价值理论不能成立。
  本书并不否认存在剥削现象,但是论证了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对普通劳动者也是有利的。笔者认为,把剥削现象夸大到无所不在、夸大到“资本等于剥削”的程度,最终损害的是普通劳动大众的根本利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 09:23:13
11-3,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了旧体制。但是,革命的列车应该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
  工人阶级受到剥削的根本原因是谈判劳动力价格时所处的地位和资本拥有者不平等。
  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关系。在谈判交换比例时,不平等的谈判地位将损害弱势方的利益。
  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薄弱,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难以取得成功,这时,推翻旧体系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就成为他们摆脱剥削的唯一途径。因此,发生在旧俄国和旧中国等地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高度集中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改变落后挨打的地位,对于一个民族的解放和发展,也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但是,革命的列车应该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否则就会偏离革命本来的目标,甚至走向反面,给人民带来灾难。
11-4,《资本论》的价值:保持了人类思想天平的平衡
  《资本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存在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思想仍然有自己的价值。
  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当所有重要的经济学家都站在资本一侧为资本辩护的时候,人类思想的天平就发生了倾斜,这不仅不利于普通劳动者,最终也是不利于资本拥有者的。
  马克思则站在劳动者一侧为他们呐喊、为弱势阶级伸张正义。他那些分量可观的巨著使人类的思想天平趋向于恢复平衡。
  人类发展必须兼顾效率和公正。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公正必将使人类走上歧途。马克思大声呼吁公正,对于避免人类走上歧途起了重要的作用。说《资本论》拯救了资本主义,可能有失绝对,但不会毫无道理。
  另一方面,只讲公正而忽视效率,不仅会失去效率、最终也会失去公正,因此也是一条歧途。
  只有正确地认识了马克思的思想的地位和价值,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马克思,正确地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1999年12月27日完成于上海



由中华发展基金会资助,《资本异论》于2003年6月由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资本异论》繁体字版前言
  本书是我上个世纪末(1999年12月)完成的一本小书,它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一 ——“商品按照劳动时间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只是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等人的想当然而已,论证了人类交换劳动产品的本质动机不是为了“互通有无”,而是为了“节约劳动(或减少获得所需物品或服务的成本),“互通有无”仅仅是商品交换活动的表面动机。
  本书指出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部分,存在很多原则性的错误,例如过度抽象,使用错误的计算公式等等;它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结论之一 ——资本利润完全来自对雇工的剥削——不能成立。需要说明的是:证伪剩余价值理论,否定“资本利润完全来自剥削”这一结论,并非否定存在剥削现象,并非证实资本利润完全来自非剥削性途径。
  本书同时向读者表明:马克思经济学并非象马克思主义者们借某些对手之口自夸的“在逻辑上非常严密,没有缺陷”,这有助于中国大陆的人民冲破长期存在、今天仍然时时作祟、并顽固地存在于很多知识分子——包括非常年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头脑里的“马克思崇拜”,这对中国大陆地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严重困难时,仍然能够继续坚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不走回头路,是极其重要的。
  笔者自1993年起在日本公开发表批判剩余价值理论的论文,并于2000年初在因特网上发表本书全文。虽然笔者身居大陆(上海),但是没有遇到任何麻烦,这反映了大陆地区在恢复学术自由方面的进步,不过本书仍然无法在大陆地区出版。
  有两个出版社的编辑分别来信这样说:
  “读罢您的大作《资本异论》,我感觉您是一位有创新精神、有科学头脑的人。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社会科学家是不多见的。但是,也许现在出版您的大作并不是时候,希望您能够体谅我们。”
  “粗粗读了您的《资本异论》,感到写的很精彩。但是最近中央及出版署强调不能出版‘怀疑’或‘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书。此书让我们感到有些‘悬’,所以还是保险些为好。您可以将此稿投到别的社再试试,也许有‘有魄力’单位肯出此书,因为书的确写的不错。”
  2002年我再次将书稿送一些出版社试探,回答仍然是“不敢出”。
  所幸的是,我们身处因特网时代,即使不借助纸张和铅字这一物理形式,思想也可以得到广泛和迅速的传播。《资本异论》网站自2000年1月建成开通以来,至今已经有八万多人次访问,现在每天仍然有百人左右点击进入。如果加上其它网站的全文转载,读者应该多得多。笔者收到大量来信(包括电子信件,e-mail)和来电(电话),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因特网,笔者和大量读者进行了交流,也和信仰马克思经济学的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但是,阅读电子文件需要电脑,很不方便,很多人——包括一些地方中共党校的人员——经常来信来电询问《资本异论》是否已经出版、在哪里可以购买。很多读者从网上下载后自己打印。
  经朋友提示,笔者在因特网上搜寻,发现“中华发展基金”在协助大陆地区人民出版学术著作,于是在去年(2002年)3月把书稿寄去,希望能够得到出版。除了《资本异论》之外,书稿中还收入了笔者在《资本异论》完成前后撰写的主要文章。去年10月,中华发展基金来函通知决定资助出版《资本异论》,笔者在此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大陆《人民日报》主管的《国际金融报》在去年7月至9月分十期连载了《资本异论》的摘要。这也许是《资本异论》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发行的纸质媒介上的第一次露面。但由于“资本异论”四个字被认为太过刺眼,从第二期开始,改用第一期的分标题“商品交换的秘密”作为总标题。
从笔者发表第一篇有关文章至《资本异论》的出版,正好十年。虽然谈不上“十年磨一剑”,但是我的心情仍然是非常复杂的。借此机会,笔者要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朋友,更要向所有批评和批判过《资本异论》及其它相关文章的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黄佶2003年1月2日于上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3 10:22:52
下来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8 12:10:38
顶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4:55:17
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