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有许多新提法和新表述,早报评论员梳理后发现,与我们老百姓的利益最直接相关的“新”之一,是报告提出:“除了工资,国家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个提法,以往历次党代会都没有,颇有新意,含有超越财产之外的丰富内涵,很值得人们思索和期待。
所谓百姓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或个人拥有的动产(如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房屋、车辆、收藏品)所获得的收入。常见或人们已有所认知的包括利息、租金、专利使用费、分红收益等等。
截至去年底,百姓年度人均财产性收入的数额为240元,在人均年收入中所占份额大抵为2%。不过,别嫌它基数小、绝对额少,其增长潜力不可小瞧。以年增幅计,2005年同比增19.7%,2006年同比增26.5%,今年上半年则同比增33.4%……最近两年半以来,百姓财产性收入的增幅已明显高出工资性收入的增幅,而从发展趋势看,百姓财产性收入除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外,其在百姓年度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必呈快速扩大态势。
设法让财产保值增值,属于社会常识,亦属百姓普遍的愿望。自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全国范围国企产权改制之后,百姓耳熟能详的提法叫“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如今提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国家在继续致力于前者的保值增值的同时,也将致力于后者的保值增值。这个转变,意义非同小可。
从社会角度看,人们虽难以评判“保值增值”的具体成效如何呈现,但该提法的出现,国家和执政党就已向社会呈现出治国理念的又一个具体的新突破———这是一个具体的进步!
让百姓的财产保值增值,增加的不只是百姓的财富,它还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全社会的比重,使社会的阶层形态由目前的“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从而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舒缓贫富悬殊矛盾,利于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加百姓财产性收入,有赖于国家与百姓的互动。就国家而言,在于创造条件,拓展百姓投资理财渠道、理财产品和理财方式,同时还要强化对现有投资理财渠道的监管以及交易方式的规范。就百姓而言,也要尽快进入角色,逐步熟悉一批投资理财品种,掌握一批投资理财方式方法。
投资理财包括实体经营性投资,也包括资本经营性投资。考虑到投资门槛,眼下最适合百姓投资的还是资本经营性投资,其中又以金融理财作为投资首选,并最具可操作性,譬如债券、保险、基金、股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