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的行业前沿知识没有及时进入中国大陆 大学生的教材和课程当中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大硬伤。太多电子专业的学生不知道忆阻器为何物?
本文转载自中国科学报
目前,国内忆阻器研究仍处于“自由探索”阶段,不仅力量分散,而且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和计算机仿真。受研究条件所限,真正物理实现尚不多见。
5年前《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让“忆阻器”三个字广为人知。这一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蔡少棠于1971年预言存在的第四种基本电路元件,在经历晶体管时代漫长的“下落不明”后,被惠普实验室首先“找到”,轰动了全球电子学界。
然而5年过去了,尽管每年都有关于忆阻器机理和应用的重要进展问世,来自中国的声音却鲜有耳闻。
不久前,蔡少棠应邀到访国防科技大学。这位华裔科学家发出提醒:忆阻器绝不只是一个理论模型,而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