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要结合起来读,两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相互矛盾的,但正是这矛盾的本身构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体系里面。
在《国富论》当中,亚当斯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整个社会,整本书通过叙事的方式来阐述“看不见的手原理”。他强调个人的“自私”是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提升(不是原来文章的说法,这是斯密年代之后的经济学描述)在这本200多年以前的著作里面,斯密就已经发现了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源,分工和专业化。
而这是否就是斯密的全部意思呢?不是的,在《道德情操论》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亚当斯密在首段便这样描述到:「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著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 成是自己的事情….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像 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在这本书当中,我们要搞明白《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核心概念「同情」是什麼?「同情」又如何在人与人间发 生关系?第二、所谓的「同情」如何成为一种「持平的旁观者」?第三、以「 同情」为基础的「持平的旁观者」是什麼?他实际的作用为何?斯密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书的呢?是他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这个看不见的手体系的缺陷,他期望在《道德情操论》阐述的观点可以润滑市场,让市场能够更好发挥自身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亚当斯密的观点,夹杂着文艺复兴的人文观点。
每一次读这两本书的时候,都能够有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