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密集听课再加上多年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经验,所以对如何上好一堂课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思考小结,特分享并共勉,也希望得到大家讨论和指导。我觉得,上好一堂课应该具备如下要素:
第一,老师要熟悉课程知识。老师自己不能吃透教材知识,勉强为之则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谓吃透教材知识,就是对教材中的基本范畴甚至每一个概念都要能理解,所谓理解就是熟悉这些基本范畴和概念的准确定义、关系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加以掌握。那些念PPT、没有激情的课多半都因为老师没有吃透教材、不熟悉所教的内容。
第二,把每一堂课当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节点。每一堂课都是有知识点的、这个知识点是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下的一个个节点,老师如果不能站在课程体系的角度讲解知识点,则一定缺乏逻辑,很难让人听明白你到底要讲什么。所以,课前的简单回顾与课后的小结与展望、课中的前后呼应都是必须的。
第三,立论要有依据,注意区分立论与比喻的不同。老师在讲解原理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会采取有依据的立论来说明,所以,一定要注明依据的来源,以显示严谨、真实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二是会采取虚构案例或横向类比等比喻形式来说明,这种方式只要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则不必拘泥。
第四,课前要有调研,要根据听课对象的基本水平来设计教学。首先,老师至少要基本清楚学生的知识根底;所以,老师上课前要了解学生已经上过什么课、掌握程度之大概水平,因而要了解培养方案,熟悉所担任课程之前期课程的基本内容,等等;其次,老师要明白整堂课的主要目的、重点难点等并以此来分配课堂时间;再次,要根据具体内容之特点设计好采用什么语言教学、采用什么手段教学(包括教学场地的选择)、采用什么方法教学,以及设计课堂上和课堂下的任务分工。总之,教学设计以学生有满意的收获为目的,不是以显示老师多牛逼为目的;如果学生深感无知无奈并还被恐吓,则有失师德了。
第五,要体现面授教学的特点。如今的网络课堂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老师不发挥面授教学应有的优势,而是让学生觉得还不如去看电视里《百家讲坛》或者上网看别人的精品课程,那么,这堂课就是不成功的。我觉得,面授教学的优势:一是能及时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合成出现场的集体智慧,做到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并形成情感互动与思想共生之互相促进的现场效果;二是能临机应变,实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三是老师人格力量的直接演绎,例如:老师对正义的慷慨与对真理的热爱,只有在现场才富有特别切身的感染力。
第六,知识的生活化讲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学生会觉得还不如看书。老师的讲课是画龙点睛、是深入浅出、是解疑答难,如果你的课整得学生更糊涂了,则是大大的失败了。也许,不同学科的生活化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医学要做人体解剖、会计要有账本道具、经济学原理要有历史故事与数据说明,等等。但是,理论贯通实践是任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共同原则。
第七,提供知识导航。一般西方的经典教材都有详细的参考书目、网站、论文检索等介绍(有的甚至还分章节提供了课外阅读内容的书目期刊和报纸的页码范围),以利于学生拓展阅读面、增加研读的深度、广度,这是学生课外任务的重要检索依据。我这里的知识导航,除了“显性知识在哪个文字载体”上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其他两层意义:一是课外作业的方法导航,如如何完成小论文、如何做调研和实验、如何团队合作与集体攻关,等;二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哪个地方(如企业、机关名称)、在谁身上(校内外专家人名及其联系方式)等等。当然,选择导航是学生的权利,老师只是为学生服务的!
第八,教化智慧与德行、让学生获得真乐。根据我的理解,任何课程都可以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让学生学会自立、自主、自强、自信、自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力量、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凡是不能让学生学会自信的课堂都是不快乐的课堂,凡是不尊重学生的课堂也是不快乐的课堂(不管学生的鼓噪和对你的不欢迎,你在上面照样唱独角戏式的自言自语,就是对学生反应的漠视,就是不尊重学生)。真正的快乐就是智慧与德行的师生共进!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尊重学生是老师的第一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