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832 5
2013-09-11
廖俊平老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房地产咨询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学博士,1989年获同济大学管理工程硕士,1983年获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士。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教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岭南学院与广东地产商会合办)执行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房地产估价与经纪专家委员会,并任房地产估价组负责人);
民建中山大学支部副主委,广东省政协十一届委员,广州市海珠区工商联十一届、十二届常委;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兼考试注册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测量师联合会第九专业委员会(房地产估价与房地产管理)2015-2018年主席(候任),《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杂志副主编,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创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房地产评估专业人员协会第二、三届会长(2004-2010)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创会会长(2010-),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创会理事,亚洲房地产学会理事,香港测量师学会会员。

问答汇总:
Q1:坛友道德大裁判:
现在中国发展千篇一律的住宅建筑是不是过了?农村城市化是为了GDP还是为了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中国能不能考虑医院+养老中心的模式,让老人孩子首先进入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竞争让老人孩子走开,让他们过上基本生活。然后可以集中力量建设大型养老中心,哪怕就是一个实验点,能不能这样考虑?

A1:
从您提的问题来看,实际上您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很成熟的看法,所以有些需要回答是或者否的问题我就不用回答了。养老的问题一大半是医疗的问题,所以所谓养老地产绝不是把房子盖起来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有好的医疗配套设施和医护人员。

Q2:坛友mpdjohn:
廖老师:
很多评论说是中介推高了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房租,您觉得中介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怎么对于中介有效监管?
A2:
关于房地产中介是否推高房价的问题,我从2010年开始就在中国房地产杂志上讨论这个问题,先后就此问题写过好几篇文章,有兴趣的坛友可以找到杂志看,在网上也可以搜到的。

Q3:坛友sishisiren:
廖教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您对于限购政策的看法。限购政策作为对需求方的数量型干预政策,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它的有效与否?这种政策对开发商的推盘行为以及二手房供应者的售房行为有影响吗?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住房市场供给普遍被认为是不足的,该政策可能会通过限制需求,是短期内的供求形势得以改善,但从长期来看,供小于求的形势是否会变得更加严重?谢谢。

A3:
您提的所有问题都已经有很多人发表过意见并且意见基本上一致,我就不必重复了。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补充一下:有人提出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不应该采用限购的方式,而应该加大供给。从经济学原理来说,这显然是对的,但问题在于中国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土地资源是否能够用来加大住房供给,深圳的情况可能使最典型的了。

Q4:坛友oyklmyt:
廖老师,您好。请问您对扩大房地产征税范围如何看待?现在的楼市,一线北上广深止不住的上涨,部分三线,四线有些地方出了“鬼城”,您觉得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呢?

A4:
我们还是用简单的但却是本源的回答来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产是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空间的,所以要有产业,有就业的人口,才会对房地产有需求。

Q5:坛友aningspring:
尊敬的廖老师:
      您好。
      2013年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国办法〔2013〕17号),即新“国五条”细则,通知强调,对出售自有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历史信息能核实房屋原值的,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这项政策对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请问廖老师,二手房所得税该如何定义?二手房交易该如何缴纳所得税?谢谢廖老师。

A5:
这个问题税务部门有详尽而权威的解释,您可以很方便地上网查到。

Q6:坛友wsyuanan:
廖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在线访谈。关于房地产方面,我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国外学者和很多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极大的泡沫。但是国内的部分学者,也提出并不存在泡沫。所以,我想问,教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您认为是存在泡沫呢还是不存在)?您是否认为中国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家庭的支付能力?
其次,国家为了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主要采取了经济适用住房。但是在2003年左右,国内学者对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存在质疑,导致之后几年直到现在,该政策发展缓慢。甚至有人预言,该政策终将停止。所以,请问教授,您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看法主要有哪些?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它变成某些ZF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房,针对此,您是否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您觉得,在未来,该政策是否还能持续下去?
再次,针对收入家庭,国家采取了廉租住房的政策,而廉租住房的主要房源是地方ZF新建的住房。对于廉租住房的房源,您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同时,该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地区将本该出租的廉租住房低价出售;有些地区的廉租房小区内,却停着豪车。这样的现象,您觉得问题的根本在哪里?是否有解决的办法或者建议?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国家采取了各种相关政策。但是,在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总是被扭曲。对于这些扭曲,您认为其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呢?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些政策,您觉得有没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根本改革的呢?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解答,谢谢!

A6:
关于泡沫,经济学界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只有当泡沫破灭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不是泡沫。说中国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一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可能更准确一些,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ZF采取了限购措施的情况下一线城市的住房仍然供不应求,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房价依然在涨。经济适用房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讨论得非常充分的问题,在这个论坛的短时间里我也不能展开来把赞成或者反对经济适用房的观点和论证完整地表述出来,因为这本来就不是简单地用赞成或者反对能够准确表达的。我这里只说一点看法:经济适用房是否变成某些ZF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房不应作为经济适用房存废的理由,大家现在都知道,在退休养老问题上,在医疗保障问题上,ZF机构工作人员都占据了明显有利的地位,那么是否因此就要把养老金取消,把医疗保障取消呢?廉租房的问题,我觉得相对比较简单,一是应该以需定供,供应之前应该了解清楚社会需要多少;二是应该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管理必须严格。最后,有没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根本改革的,可以说今天在这里提出的所有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到根本改革上,有了这样一个回答,我想对于其他坛友提出的很多问题,例如土地制度改革,还有“中国房地产经济的转型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吗”等等问题都可以不用回答了,因为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本改革”。

Q7:坛友Liujianlin:
廖教授好
我的问题是:房产交易中心按照评估价收取税收,市场成交价往往比评估价高很多,ZF如何有效监管?例如上海某区楼盘交易所100平评估价140万(按照这个价格交税),实际成交价275万(275万-140万=135万,漏税,真实成交价合同在中介、买卖双方手里,并没有上交到交易中心去的,此外,实际成交价也是中介费计算依据),前者是ZF看到的房价,后者是购房人实际感受到的房价,如果管理层只看到交易中心的价格,房价是不高的!但是购房人感受的是后者,ZF可以有效监管吗?我估计这是ZF在调控房产市场面临的实际困境,您有何高见?国际有成功的做法规避类似的脱逃监管可以借鉴吗?
A7:
如果您有时间,我建议您关注一下广州的情况,在过去这一年里,广州的媒体几次报道:地税部门的评估价比市场价高,不仅对二手房买卖价格的评估价比市场价高,对住房租金价格的评估价也比市场价高。

Q8:坛友bkeview:
廖教授,
你的众多头衔显示你与不少房地产相关产业链可能存在利益交集,因此我的问题是:
1)你的社交活动应已耗费了相当的精力,你对你自己的“专业见解”还有信心么?
2)你已然“身在此山中”,又如何得知山之全貌?
如你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无论答案是否令人信服我都会佩服你的气度和勇气!

A8:
谢谢您对我的关注。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头衔能够显示我和房地产相关产业链存在利益交集。我可以向您坦白一个事实:我担任中房学的副会长,担任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的会长,担任过两届广州市房地产评估专业人员协会的会长,这些工作都是义务,是不从这些协会获取薪酬的。我有一份全职工作就是在大学任教(我至今已经在大学任教三十年),这份工作的工资补贴以及其他讲课的收入,做课题研究的劳务收入等等已经可以让我过上我自己感觉满意的生活。我现在最享受的事就是躺在床上看书,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形成了我散淡的性格,所以一直不愿在企业和ZF任职,或许这是没有追求的表现,我周围很多朋友可能也认为我缺乏追求。但我会去做我自己感兴趣的事,义务做这些协会的工作也是基于我的研究兴趣,因为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经纪都是我的研究领域,担任协会的职务可以让我方便地获取手资料。当然,您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利益交集,我从这些“头衔”中获得了研究的便利,这我是承认的。
回答您的两个具体问题:
1、我只对我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并且避免发表别人已经说过的见解(从今天的论坛回帖中您应该可以发现这一点),而且我发表的见解也都是基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一般人应该都能理解的。
2、我从来没有试图得知山之全貌。首先山本身的边界就很难定义,咱们随便找一座山,哪怕是一个小山丘,您能把它的边界确定下来吗?如果边界都无法确定,又何谈全貌呢。知识也是同样的,您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还有更多的东西是您所不知道的,哪敢说全貌二字啊。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9-11 20:39:51
教授的回答让人细细揣摩发现很棱模两可,大胆说一句,我个人对于教授的回答不是十分的买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3 17:20:23
其实平时看在线访谈,都觉得提问挺有水平的,但是这次坛友的提问却让人不敢恭维。只能说一句,在中国,随便找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对房地产问题深有见解,而对于真正有研究,有深度的观点却不屑一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5 09:21:47
回答不能一针见血,怕什么?难道真的不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5 13:57:49
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9-14 19:27:32
感谢楼主慷慨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