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失业问题与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崔艳芳/昆明市财政局/2007年6月
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过剩人口或失业现象最终会消失。然而,我国在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失业现象却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近几年,政府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03年4.3,2004、2005年4.2。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人员、待业大学生统计在内,我国实际失业率已达到10%,超过了国际公认的7%警戒线。为什么马克思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失业现象的设想,与我们目前的现状相差甚远?这要从马克思提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一些条件和我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来分析。
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内容及理论形成条件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内容。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构成及其在积累过程中的变化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同时,也就是“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的日益扩大的生产”。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引起新增资本中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不仅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而且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在改变,大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则少于流到大资本中来的或被它吞并的个别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以上原因,提高原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过程,总会引起缩减劳动力的使用。他在《资本论》中写道:“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资本主义失业发生是以机器和大工业为基础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机构从以劳动力为起点转变为以劳动资料为起点。这一变化为工人失业奠定了物质基础。生产方式的这一变化,不仅使工人成为生产的附属,而且使劳动的供给发生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更加强了失业发生的可能性。马克思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使得生产和消费变得很容易估计,按需求调节生产也不再困难;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可以迅速生产出人们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因此,马克思断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失业存在的条件。
(二)理论形成条件。一是历史条件。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失业问题。马克思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分析失业问题,即资本主义失业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形成并演变的,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规律所起的作用是加深了失业发生的程度。进一步地归结,马克思是在生产领域研究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二是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了不同生产资料和不同产品的所有者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排挤就业人口的现象。如果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就是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达到帕累托最优。从宏观角度看,表现为社会总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即使在劳动力供给不增加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劳动力过剩。三是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前提条件。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的在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劳动力不是商品,不会出现过剩问题,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同时,相对过剩人口(失业问题)也就如影相随。四是必要条件。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必要条件。资本积累使得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增强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社会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比重日益增加,可变资本比重不断减少,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却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日益绝对增加。五是经济体制条件。市场经济是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经济体制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成本靠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降低生产中的物化消耗;二是合理减少生产中的人员配置。所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必然会出现排挤非必要劳动力的现象。
二、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必然导致失业
(一)经济体制转轨:失业问题的根源。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政策。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我国国有经济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真实失业率上升。此外,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特别是国有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八五”期间,我国出现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但没有带动相应的、较高的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达到历史最低点。反之,经济高增长主要依赖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增长贡献越来越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导致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二)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引致结构型失业。原有吸纳新增就业主渠道的农业部门,在90年代大量排斥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呈加速过程,农业占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农村新增劳动力和脱离农业的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部门和城镇形成就业压力与竞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第三产业成为吸收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制造业由“短缺经济”向“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类型转变,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使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关、停、并、转、破,下岗职工急剧增加;技术进步摧毁的旧的工作岗位,大大低于它所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总之,在结构变动较快和技术变革显著的时期,一般都是失业的高峰期。
(三)现阶段我国国情:失业问题的必然。在我国的13亿人口中,拥有劳动能力的大约有7亿,劳动力表现为供大于需。目前,我国的劳动力要素市场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或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率超过总人口增长率;总人口就业率大幅度上升,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过高,大大超过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属于典型的高就业模式,即拥有劳动能力就设法就业,如此人为增加了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因此,出现大量下岗人员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反映了中国正在从高就业模式向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正常就业模式的一种转变。
可见,马克思200多年前提出的“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过剩人口或者失业现象最终会消失”的设想,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抽象地离开时间、地点和条件来断言马克思设想的对或错,都是形而上学。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出路
(一)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研究表明,GDP增长3%,失业率就下降1%。因此,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可以降低失业率。具体措施。一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如饮食业、商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体育服务业、司法和会计等中介社会服务组织;二是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三是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有步骤有组织地促进劳务出口;四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使之成为经济部门的就业主体;五是发展城镇非国有经济。要在资金贷款、市场准入、经营范围等方面为非国有经济创造条件,鼓励国有职工向非国有单位流动;鼓励下岗职工自我就业、家庭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鼓励失业青年和下岗职工实行非全日制计时工作或计件工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进入非国有企业。
(二)积极筹措再就业资金并合理使用。通过调节税收政策和征收特殊垄断行业部分利润等措施,开辟新的再就业资金来源。同时有效使用再就业资金,开展大规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对下岗人员进行再培训。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二是“予之以渔”,做好失业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使之重新回到社会劳动岗位,这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