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1 17:07:14
傅峙峰
召开在即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改革定调,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也有望在会后推出。
经济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对股市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机遇。投资股票的长期机遇,或来自经济、行业和公司的平稳增长,或来自大变局中新趋势的形成和确立。后者更倾向于战略高度,也往往更具爆发力。
土地改革题材正是因为可能触动中国经济和制度的灵魂,以及农用地价格从非流转到可流转过程中呈现爆发增长的预期,已经被市场热捧爆炒。相比之下,国企改革题材却没有十分突出的表现。
这是因为,国企改革不具备充满爆发力的想象空间,也不能像土地价值重估那样简单折算,当然也有市场对国企改革期待不强的原因。这制约了国企股股价的表现,但不妨碍国企改革受到资本市场的长期关注。
中国的国有企业历来被诟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公司治理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到位以及考核机制有欠缺。由于激励机制不到位,国有企业做业绩的动力普遍不强,因为股东利益和管理层、员工利益脱节。有很多业绩很差的国企,往往费用支出巨大,盈利常年微薄,这是国企员工通过费用支出来获取福利,员工和股东的利益极为不平衡。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要代理人积极进取地释放业绩存在天然障碍。
国企的考核机制往往以稳为主,这意味着国企经营通常保守而不激进,其成长性就会明显欠缺。上市国企就算做的经营合理,通常也会变成缺乏性感的价值股,股价起落更取决于行业和经济的起落。
完善国有企业治理,可能在这一轮的国企改革中成为重点。从此前上海国资委披露的上海国资改革3.0版可见,推广市场化激励机制与创新容错机制试点被明确提出。股权激励能够将员工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平衡费用与盈利表现,创新容错机制试点又能鼓励国企积极进取。该改革方向有望切中国企弊病要害,拥有优势资源却经营效率低下的情况有望得到改观。
其二,国有企业往往占据重要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并在一些核心领域形成垄断局面。这一来让大型国企尽享优势,可以事半功倍,自然而然地失去了进取心和竞争力,二来也让所在行业变得沉闷乏味缺乏创新。
在中国,一些只有几家大型国企的垄断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前景预期一般都比较稳定,因为并没有激烈的竞争,也没有新进者搅局。如今,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可能松动。近期,石油化工领域的油管分拆预期较浓,电网分拆也一直存在预期,尽管最终进展如何还不得而知,毕竟其中有各种利益纠葛,但预期渐起不是枉然。这一届中国ZF力擎经济市场化大旗,至今各种政策与上一届ZF有较大的表面差异,那就是行政干预的减少和市场预期调控的加强。在这种局面下,破除垄断并非不可能,最低限度是局部领域有望松动放开。
垄断领域的放开,将给坐享垄断利益的国企带来新的压力,因为市场的竞争可能就此逐步加强。竞争可以带来变革,可以带来经营效益的提升,这对国企自身经营的提升有莫大的好处。
此外,垄断领域的放开,对行业本身也有积极影响。原本没有什么变数的行业显得死气沉沉,技术革新和体制创新都是被动的,垄断企业自身的弊病释放在整个行业。如果垄断放开,新进者将出现,这会给行业带来变数,比如技术、体制、经营理念等方面都会有新的概念和机遇出现。新进者带来的很可能是激活整个死水池塘的鲶鱼效应。
以金融业为例,目前民营资本正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开始冲击证券业和银行业,这导致其不得不尝试反击。竞争的加强将不断提升行业水平。银行业并不欠缺创新能力,欠缺的只是创新的动力。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行业格局就已经出现了变化,民生银行依靠灵活激进的经营机制发展迅猛,股价已经创出了历史新高,而兴业银行因在同业业务的独占优势,效益和股价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反观国有四大行,保守的经营理念使其无甚亮点。银行业非标资产的阳光化,也是靠其他银行激进的专业倒逼,而非靠四大行的转型创新。
就在周四,国资委称,国有企业仍处在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新的部署。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黄淑和日前表示,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
国企改革已经箭在弦上,现在的信息指向了本轮国企改革有望直戳国企软肋,即便它不如土改题材那么性感,但绝对是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的重点。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Horatio.fu#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