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dell 发表于 2013-11-20 10:03 
读了这么多帖子,就是没怎么看到收益,都是唱衰的。。
我觉得学习,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只不过不同层次的学习,对应于不同的思考模式。应该说大学之前,包括本科,我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即使你有自己的思考,你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前人已经有过的,并且这样一种思考的结果并不必然具备“创新性”。我的意思是,前人的思想可能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这时你思考的结果只是说你把这种影响的具象地表现了出来。而做科研,是真正需要你自己独立地去思考,因为你很可能面对的是前人没有遇到过或者说遇到了但未解决的问题。当然了,这
样的一种思考是孤独和痛苦的,但是,听说它带来的快乐却是纯粹的,就像是回到了童年的你赢得一个棒棒糖,或者说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这一段时间看了比较多风险溢出方面的论文。我的体悟是,科研是在发现世界的规律。这个规律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是变化的。比如说做风险管理,就是要找寻不确定性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就是规律。事实上,我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规律可能只是伪规律,而这种规律是否是本质层面的,我们是无法验证的。这是因为人们只能基于现象去理解世界,这样的话,我们也就无法从现象去验证世界的本质。再拿数据挖掘举例子,事实上,数据挖掘也只是通过数据表象这个现象去推测其真正的运行规律,但是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否达到了本质层面,因为我们所能看到和理解的都是非本质层面的存在。但是既然如此,这种工作有何意义?我想起马亚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当然也可能是她引用别人的话,即“对于追求效率的公民而言,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和读写能力一样重要”。这句看似莫名的话,其实有深刻的意义。
这段时间其他的一些感悟来源于以下素材:
其一是,一本类哲学读物,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
其二是,一门数学课程,《泛函分析》;
其三是,我与一名学建筑的朋友的交流。
关于第一和第二,我不能说自己对于哲学和数学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至少,我开始领悟他们之间的一些东西。在我看来,第一和第二分别阐述了哲学和数学的基本思想,而这种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追求事物本质、探索运行规律。同时我还欣喜地发现,很多经济学的方法、理论,比如科斯的企业理论与张五常的企业理论在企业最优规模存在性上的冲突、计量的正交分解、金融经济学的定价思想,都可以从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进行理解或解释。或者说,他们只是同一本质,在不同抽象层面上的表现。我甚至还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世界是存在同一本质的,而事实上,这就一存在性命题就是哲学研究中最重大的命题。有趣的是,我自我矛盾了,因为我之前表达的观点是真相是不可知的,这样的话,我们也就无法验证任何本质层面上的命题。
关于第三点,有一次和朋友畅聊到深夜,我向学建筑的同学阐述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他向我表述他对建筑学的感悟。然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两门研究标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所蕴含的基本思想经过我们两个幼稚大学生的表述之后,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即都是关于规律的探寻及构建。而这也让我更加坚信,世间万物是存在同一根源、本质规律的;而事实上,这也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的矛盾及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