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瑞
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和”,就是指把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是矛盾的和谐统一。中国特有的“一统”意识,是哲学上的整体观照,以此认识世界宇宙乃一举包万有,涵盖一切之广大悉备系统。
(作品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道家思想中阐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包含着这一层认识。此一整体中的一切存在及性相,皆为相生相克而又相需、互摄交融。而“道”是诠释这一大概念最高的境界。源于“万物一体”的自然观,“仁者”认为人生为万物中的一部分,万物是平等的,以道观之,何足贵贱。人与自然的交融而形成的双向观照,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的交融而形成的人格的物化以及自然万物的人格化,都被纳入中国人的认知领域,最终升华为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一统”的美学意识也是“以和为美”的基础。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和”,既包含着审美趣味,也寓含着社会理想。它用审美的方式介入社会、关注人生,最终追求世界万物的和谐共存。“和”为整体,是万物之常态,“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强调人生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追求完美人生,而非人性的分裂。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基础,就在于实现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
儒家哲学最为推崇的是“中和”,在文艺领域成为中和之美,它强调世间万物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它所描述的理想状态,是一个以合理的社会秩序、人伦关系为中心的和谐的世界。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在总体上保持一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它倾向于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外物与内心看作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连续的整体,生命个体的“和”,是人际关系“和”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体的“和”,才能最终达到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