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你有本事就留下你的名字,匿名攻击算什么本事。两篇论文我只说一点,就表明二者有显著区别,一篇从理论分析引出实证,强调并证明“适宜技术发展战略”是错的;另一篇没有,只是完全的实证检验说明“中国缺乏创造性破坏是因为国有企业占有太多资源”。OK?同样的实证模型,结合不同的理论视角,是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的。
不回应你的原因:第一,因为这一论断过于激烈,学界有很多不同认识,我水平也非常有限,我不想放在这里展开讨论以免误伤很多高人。第二,回应你的最好方式就是更认真地去做研究和写论文。第三,我从来都认为对我有意义的论文是下一篇,之前发表的论文回过头去看都是不成熟的见解,不想再多提它们。另外,当时就这类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同时投出去三四篇稿件,你怎么不提还有一篇2010年10月发在《财经研究》的《ZF干预与创新效率:基于公司特质信息的经验证据》?还有那个“步步高升”更是搞笑得很,我们学院都去行政化了,所有所谓的职务全是海选出来的,有什么步步高升的,是步步加活干而已。
至于之前的文章,因为不是我投稿的,我没什么好解释的。但投稿多了,有的杂志,说了不发,最后又发出来,这并不是我能控制的。在中国发过六七十篇文章的人,都明白这个问题总是会发生的。但我会尽量避免,而且绝对不会把它重复算为我的成果,也不会用重复的成果去谋取利益。2011年12月《世界经济》我发表的文章《二元政治经济机制、消费扭曲与收入分配》你也可以看成是我的回应。
至于你提到的那两个课题,你怎么不提还有一个省社科《流动性因素与中国股市的技术创新反馈效应研究》?明眼人都看出来是层层深入的研究。省社科、教育部社科到国家社科,层层深入和展开。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是符合研究规律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躲在角落里进行人身攻击的人,如果你有时间请认真地写论文,我没有时间和你讨论这些无聊的话题。而且,你明明看到我的联系方式,却不和我联系,而是直接到这里开展人身攻击,这种行径本来就非常无趣。
对研究话题感兴趣的同仁,欢迎随时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