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14-1-17 09:18:57
龚老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09:42:01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4-1-16 07:47
坛友幸福路过:
龚老师:
    您好!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经济以汽车、建筑、钢铁为三大支柱保持了长时间的 ...
        这三大产业的发展也许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过程。然而,这决不是一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战略。三大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三大产业。事实上,就钢铁和建筑(特别是住房建筑)而言,我个人认为已经过剩。
        注意,在全球化背景下,所谓的产业结构不应只是指传统上的产业划分(如工业,农业,钢铁业等),而更重要的是指本国的生产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这是决定一个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事实上,中国许多被地方ZF所引以为豪的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如生产苹果机等)仅仅是该产业分工链中的加工和组装,其所得的附加值低的可怜,因此,很难将此称之为高新技术产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0:12:18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4-1-16 07:47
坛友错过末班车:
向龚教授请教两个问题:第一,您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增长性持何观点?是否同意林毅夫偏 ...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中国过去三十年属于超高速增长阶段,平均增长率在10%左右,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2-3%左右。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得益于两大动力,一是剩余劳动力,第二是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然而,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将完成,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只能来自于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以,中国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动力已经减弱。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不能高增长,事实上,7%的增长速度仍然是高增长(远高于2-3%)。当然,要实现这种7%高增长,仍然需要技术进步(特别是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步)。以前我比较悲观,认为中国的体制等不太可能为自主研发提供足够的动力,但最近有所改变。
      第二个问题,是的,我也有这种感觉。举个例子。我写了一本书叫《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的视角》,2005年就已经出版,林毅夫老师写的序。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从中国经济的视角探讨宏观经济学。但南开经济学院就不愿意将其列为教材,认为不合主流,他们更愿意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作为标准教材。(但事实上,即使是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本身有许多错误,我在我的《宏观经济学》中对此有过批评)。总而言之,现在的当权者,即不完全理解西方经济学,同时也没有理论自信。如何解决?我不知道,我个人没有这个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0:12:59
吉生保和马淑娟 发表于 2014-1-16 07:56
龚老师离开南开了?
差不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0:18:22
konglq05 发表于 2014-1-16 19:08
央财学生的问题就这水平?还真不如云财的。
你要不然就认真回答人家,回答不上就不要冷嘲热讽,人家都说了自己是大一了,你大一的时候,未必有什么高真知灼见吧? 如果你是云财的,你这句评论实在太给你们学校丢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0:49:24
财大小学生 发表于 2014-1-16 08:36
龚教授你好,我们都知道只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未经资本主义方式的资本积累发展到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会不 ...
       所谓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和低增长(或失业)并举。首先,如果中国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就很难说是低增长。因此,如果说中国出现滞胀,那决不是西方那种滞胀,人们只是把其高增长和过去的平均10%相比。认为8%不到,就是低增长了。此外,通货膨胀和增长之间是相关联的,超出正常增长水平必然会产生通货膨胀。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正常增长率已不是过去的10%,而是7%左右(因剩余劳动力已不复大规模存在,见前述我的回帖)。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现象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出现“滞胀”(如果通货膨胀较高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1:04:41
rabbit610289 发表于 2014-1-16 09:14
龚老师您好,我国目前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就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来说,产业转型是否真正带来了全社会劳动生产 ...
这还需看产业转型到底指的是什么?目前的一些提法(包括调结构等)本意不是很清楚。如果产业转型仅仅是指增加某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等,则确实不一定提高劳动生产力。例如,如果所增加的仍然是加工组装环节的高薪技术产业,则没有用。因此,我更愿意把产业转型(或调结构等)看出是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从底端位置(加工组装)向高端(产品设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位置的转移。这样一种转型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这并不容易,需要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等(见我在《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的文章)。       生产效率和发展阶段当然是关联的。较高的发展阶段必然意味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进入发达国家,大量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1:35:28
eviewsminitab 发表于 2014-1-16 09:19
老师,你好。如何从外生和内生增长两个角度,解释结构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先要明确一些概念。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所谓外生增长理论是指那些没有对技术是如何进步做出解释的经济增长模型,如Solow(1956)模型等,而内生增长理论则是指在原有外生增长模型基础上,对技术是如何进步做出了解释,如Lucass(1988)等。需要说明的是,外生增长理论并不是忽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是没有回答技术是如何进步的,从而简单地将其作为外生变量引入模型。关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的讨论,请见我前面的回帖。更详细的讨论请见我在《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的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2:02:03
yeting2000 发表于 2014-1-16 09:31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您对中国经济的把握非常精确。中国的经济波动基本上是由投资驱动的(当然,外部因素如出口也很重要)。而解决经济下滑的措施仍然是投资。投资(特别是ZF主导下的投资)即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根源,也是宏观调控的法宝。
        从目前来看,ZF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已经不那么向以前那样雄心勃勃,一定要让经济增长在8%或9%以上。以后会转向保7%(甚至保6%),同时还会考虑通货膨胀问题。当然如果经济有下跌到7%以下的可能,而通货膨胀又不高,则必然会出台出措施,而法宝可能仍然是投资。
        关键在于投向何处?首先,技术进步通常是通过投资实现的,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投资。中国是否有大量的新技术存量需要投资来实现?第二,中国除了大量的产能过剩产业之外,是否还有可继续投资的产业?这是投资作为宏观调控的法宝继续发挥作用的两个前提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2:10:38
-7up℃. 发表于 2014-1-16 10:26
老师您好。请问热炒的“互联网思维”会对传统大企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肯定会有冲击,但到底是什么样冲击,没有研究过。这更看上去是微观和产业组织领域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2:57:22
龚老师您好,请问,您认为DSGE的发展前景如何,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如何判断其经济已经收敛于稳态?如果尚未收敛,是否可以使用DSGE?此外,最近不少DSGE论文将房地产市场考虑在内,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特殊性,房地产投资和房价的长期趋势似乎严重偏离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在这种情况,如何建模,希望您能给予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4:31:42
charles2011 发表于 2014-1-16 12:06
作为云财人,首先热烈欢迎龚刚老师来到云财!学生有个问题想问老师:为了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国家提出了渐 ...
       中国就业市场确实存在着一个怪象:一方面中低技能劳动力逐渐短缺,而高技能(如大学生)正在过剩。例如,一个经过简短培训后的挖土司机其工资要大于在大学工作的博士毕业生,这是一个新的剪刀差现象。但总体而言,剩余劳动力则是在逐渐消化,这也是有人最近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背景之一(当然养老金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是非常不利的,这将减少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长期内则将影响中国的人口素质。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增长方式),即中国的生产方式是相对低端,从而无需对高技能着提出需求。解决之道仍然是转变解决增长方式,如结构转型等(见前文回帖的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4:37:55
格物gewu 发表于 2014-1-16 13:20
龚老师:
    您好!
    我理解的宏观经济模型:根据实际情况,用数学公式来模拟经济运行规律,根据模拟 ...
构建经济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和一些事实特征。理论上如果模型建的好,可以用于模拟经济运行,但这并不容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4:57:20
楚韵荆风 发表于 2014-1-16 14:03
想请问龚老师: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目前到底有多严重?房价是否会降,或者准确地说在多长时间范围内 ...
       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报纸上媒体上讨论太多了,我不敢去凑这份热闹。
       大体而言,房价是否会降?这需要预测ZF的行为,例如ZF会否推出房地产税,是否会开放资本市场等。我不是神仙。但不妨想一想ZF希望房价跌吗?老百姓(特别是有房的老百姓)希望房价跌吗?北京现在每户家庭平均有两套房,它们希望房价跌吗?总之,房价已绝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这是一个政治或政治经济学问题。   
       严肃的经济学家们就别凑这份热闹了(实事上,我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房价的,一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5:05:13
大仙儿9 发表于 2014-1-16 14:34
老师您好:
我是中央财经大学的大一学生,我们现在还没有开设经济学类的课程,我一直在自学经济学,我想请 ...
好像已经回答过这一问题。发展是更广泛的概念,这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环境等。因此,GDP很重要,但并不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当前中国的雾霾就无法用GDP来衡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5:29:21
zhaojumping 发表于 2014-1-17 12:57
龚老师您好,请问,您认为DSGE的发展前景如何,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如何判断 ...
       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很重要。确实DSGE现在非常时髦,代表了宏观经济学的前沿。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在做DSGE。但DSGE本身是有弱点的,一味地套用将会产生很大问题和误导。
        第一,模型结构形式是否符合中国经济的特点?个人认为,现有西方流行的DSGE不能不加甄别地搬到中国。
        第二,从技术上讲,几乎所有的DSGE模型的求解方式是针对一介条件进行loglinearizing。这种loglinearizing的方法甚至不需要对模型求其稳定状态,但事实上,由一介条件所表示的模型通常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性,从而有多个稳定状态。loglinearizing则回辟了这一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科学的。因此DSGE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是针对一介条件的非线性表达式进行非线性动态系统分析(如分叉分析等)。我在《经济研究》2013年11期上作了这一尝试。
       第三,关于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稳定状态变化等的处理方式,可参见我2013年在Metroeconomica所发表的文章。
       更多问题可以直接写信给我进行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5:36:03
iloveyou21 发表于 2014-1-16 16:01
龚老师您好,您在宏观建模方面很有研究。我想请教您如何建立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尽管已经读了博士,感觉对这 ...
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专门的书讨论如何建模,只能多看多领会,当然,有机会可当面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5:41:47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5:29
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很重要。确实DSGE现在非常时髦,代表了宏观经济学的前沿。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 ...
谢谢龚老师,请问您是否有邮箱或者可否将上述提到的两篇文章《经济研究》2013第11期和Metroeconomica赐教与我,不胜感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5:49:57
liaoqiumin 发表于 2014-1-16 20:10
龚教授您好,
     我们都知道技术革命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经济周期可能与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
技术进步通常和经济增长有关,经济学研究中并不把它放入经济周期中去进行研究。但技术进步并不完全等同于创新。创新是将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技术研究的成果(如设计、图纸等)需要通过投资而实现。从这个角度上说,创新就是一项投资活动,而投资则和经济周期有关。我在《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专门讲了投资作为一种非稳定机制是如何在经济周期中发挥作用的。         另美国现在已基本走出了2008年以来的危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5:55:43
zhaojumping 发表于 2014-1-17 15:41
谢谢龚老师,请问您是否有邮箱或者可否将上述提到的两篇文章《经济研究》2013第11期和Metroeconomica赐教 ...
文章以上传。我的邮箱是gongg@nankai.edu.cn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6:24:21
龚教授的回答很精彩也很有耐心,非常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6:28:58
zlqs1985 发表于 2014-1-16 22:49
龚老师你好,很高兴有机会向您提几个您领域中的几个我关心的问题
首先向请教几个您与林毅夫教授发表在Chin ...
关于(1)。您说得对,这一冲击可能复杂,您所说的都有可能。很遗憾,我后续没有对这一冲击作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2):现实中,设备利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美国就有这个统计指标,中国ZF也希望有这个统计指标,但很遗憾,经济学界对此并不重视,几乎忽略了它的存在。我最近在微观基础上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Cobb—Dauglass 生产函数下对设备利用率进行了研究。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计量检验,结果不错,但还没有发表。
关于(3):无限的劳动力供给不可能一直存在,我在Metroeconomica 2013年的文章对此有过修正,不妨看一下,文章已上传。
其次(1):关于DSGE模型的问题我已经在另外一个回帖上说了。您所说的外生技术冲击应该是RBC模型,这在经济学界已经被批评了。关于问题是用Solow Residue 来衡量技术是极不负责任,目前的新凯恩斯DSGE没有用技术冲击。
其次(2):我的批判并不是否定用数学模型,而是不加甄别地照搬外国的理论和模型把其运用到中国来。这是不负责任的!此外,我的批判是现在的杂志过分强调数学化。这体现在即使有很好创新思想的文章,如果不能用数学模型进行表达,就一定被拒。这也是不负责任的。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数理模型显然是提倡的,这就如同统计模型如VAR等一样。没有道理拒绝发展。当然,关键还在于模型是否“对”。其次(3):新凯恩斯发展方向是对的,至少为我们解决了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机制问题。但他本身仍有许多不足。例如,没有很好地处理好产量的决定过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投资决定的处理也过于简单,也没有引入债务。在技术上,DSGE本身也有问题(见前述回帖)等等。需要大家努力,一起去完善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6:47:10
龚老师,您好!很高兴母校多了一位像您这样的学术人才!请问我们现目前离真正的人民币市场化还有多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6:52:21
区域经济爱好者 发表于 2014-1-16 22:21
龚老师:您好!
3个问题:
1.产业生命周期问题,产业从 发育-成熟-衰退的过程.
对于(1)和(2),我不是很清楚,想知道些什么?对于(3),我同意您的观点,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媒体类文章,提出了ZF的宏观调控应注重供给管理(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相对应)。人民网上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6:53:20
xinbh 发表于 2014-1-16 23:08
龚老师,  请问如何看待中国的资源依赖和资源诅咒问题, 在中国是否存在呢?
这一问题在中国肯定存在,而且很严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6:58:31
区域经济爱好者 发表于 2014-1-16 23:54
龚老师:您好!
中国经济目前可以说是滞涨,显然,ZF主导是重要的原因。如何评价ZF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此 ...
关于中国的滞胀问题,我前面的回帖中有过讨论。关于ZF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观点在《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有过阐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7:04:31
zlqs1985 发表于 2014-1-17 09:11
您认为您的“稳定非稳定机制”的理论框架能够解释发达市场经济的经济情况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导 ...
我认为只要是市场经济,稳定与稳定机制理论都是适合的。就宏观模型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如是否劳动力供给无限等。我目前的模型(包括发表在《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并没有引入劳动力市场。以后当引入劳动力市场后将会看出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7:10:39
gyqznufe 发表于 2014-1-17 16:47
龚老师,您好!很高兴母校多了一位像您这样的学术人才!请问我们现目前离真正的人民币市场化还有多远?
您说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吧。个人觉得还很远,甚至在推动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风险。为此,我提出了金砖货币的设想。有关讨论请参见我最近的书《人民币突围——走向强势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7:26:59
是否已经回答了所有的帖子?如果没有(或不清楚不满意或有争议),请告知.谢谢大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7:27:14
第三种声音 发表于 2014-1-17 17:10
您说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吧。个人觉得还很远,甚至在推动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风险。为此,我提出了金砖货币的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