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月,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葛翔宇教授在文津楼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葛教授为学谦敏,追求真理,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环境里,他始终牢牢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坚持学术创新。“要坚持真理,不惧怕大人物,才能在研究中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工作”,简单的话语,谆谆教诲,让我们肃然起敬。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我们了解,您的研究方向是统计物理和量子物理、微分方程和优化控制、数量经济学等,从数学和物理学跨越到数量经济学,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请问当初您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呢?这两个学科之间又存在怎样一种联系?
葛翔宇(以下简称“葛”):上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数学专业,读研究生时选择的专业是微分方程,虽然在工科大学一直教数学基础课,但一向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很有兴趣。在国外读博士研究生时,开始研究数学物理,主要研究方向是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可积模型等统计物理和量子物理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学习经济的同学都以为从数学物理学跨越到数量经济学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其实我并不认为这种转变很大,因为这两个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量经济学作为当代经济学的主流,已逐步被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界所接受,其应用范围包括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众多领域。
现在,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界的专家们和学生们已不再认为数量经济学这一流行的主流经济学仅仅是空洞的理论和无用的数学模型,缺少实用价值了。几乎所有的数学物理工具,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动态优化、动态规划等应用数学,甚至包括数值分析、测度论、泛函分析、拓扑学、动力系统、随机过程、微分方程、统计力学等现代数学物理知识都已成为研究当代主流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精良武器。
经典物理、统计物理甚至量子物理的原理及研究思想现在都已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所借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获奖成果中的全球贸易平衡、货币平衡以及资本市场平衡三大宏观平衡方程理论,就是借鉴了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原理的思想。而有关长期均衡关系和现代金融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则借鉴了统计物理学中随机分析原理的思想。
我校作为全国财经政法类重点高等学府,集中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界的多位知名教授和学者,并已在经济、财政、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理应在中国的当代主流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作出一份贡献。
记:近年来,您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四十多篇学术论文,其中24 篇论文被国际SCI 收录,并据国际SCI 统计有105 篇的同行论文引用篇次,学术研究成果丰厚,您能跟广大研究生分享一下您的学术研究心得吗?如果国内的学生想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文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葛:其实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算不上丰厚,与你们采访过的和将要采访的其他教授相比逊色很多。就我个人而言,我所发表的被国际SCI 收录的学术论文大多是在国外研究机构里完成的,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相对优势。对于学术研究倒是有几点心得可以与研究生们一起分享。
首先,是否真正能在一个领域做出好的研究,我认为兴趣至关重要。不能认为只有热门问题才具有研究前景,而寻找那些暂时热门但不是你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方向。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基于自己的兴趣,并站在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前沿,发掘有前途的研究问题。其次,研究者一定要在某一专门方向上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深厚的专业背景,才能厚积薄发,在你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中发现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再次,研究者要掌握好合适的研究方法,不论是纯理论的研究,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在具备数据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一个好方法的应用可以触类旁通,解决一系列同类的问题。最后,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希望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谈到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第一,根据研究者研究解决问题的内容选择投到合适的学术刊物很重要;第二,根据所选学术刊物的具体要求并参考多篇类似英文学术论文的规范和风格写成英文论文;第三,按每种学术刊物的正规格式要求投稿,很多刊物现在都只接受电子式文档,因此,我建议研究者学会使用Latex 格式编排英文论文,这是英文论文的世界通行编排格式,相比较于word 格式而言,它被接受的可能性要高一些。另外,在用邮箱传论文电子文档时,附上一封英文短信,给学术刊物的编辑简要介绍一下研究论文的内容,这也能增加投稿命中率。
记:我们关注到,您主持参与了多项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其中有三项是与海外的学者进行合作:
2000-2002 年参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资助的“量子化代数结构和新超对称可积模型”项目的研究;2002-2005年参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资助的“造粒过程中的先进控制”项目的研究;2004-2006 年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的“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研究的数学理论”项目的研究。作为一名中国学者,在这些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中,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葛:可积强关联电子系统量子效应的代数方法以及统计力学方法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高温超导、纳米与介观物理、量子测量与量子信息等现代物理,甚至包括对数理经济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微分方程和优化控制特别是动力系统、系统优化和过程控制、数学规化和算法技术对工程和经济等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在主持或参与的项目研究集中在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可积模型及纳米、介观与凝聚态物理中的边界和杂质效应,以及系统优化、过程控制、数学规划和算法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在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不能得到其他研究者的支持和认同,甚至提出相反的不同观点。这时,考验我们的,是坚信我们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坚持自己的创新是正确的和有价值的,还是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我有一篇论文的发表就颇费周折和具有戏剧性的变化。由于我们的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国际上可积量子理论研究机构如Hannover、Koln、Lyon、Porto Alegre、Sao Carlos、Tokyo、Torino、Xian 等研究组的关注和兴趣,所以,两位审稿专家中有一位强烈推荐我的文章应尽快发表,但是另一位则坚决不同意文章以现在的形式发表,除非修改用“奇异”单调矩阵L 构造边界K 矩阵的办法。学术争论不可避免。虽然我们可以想像到这位评审是谁,我们还是按照这位审稿专家的建议,作了一些适当的修改,当然,不会修改由我们首次提出的用“奇异”单调矩阵L 的思想构造边界K矩阵的方法,因为这是由我和合作者们创造的并被很多模型证明是正确的。另外,在修改稿中,我们也指出了该领域这位美国权威学者多篇论文的错误,因为两者在边界K矩阵的构造上存在差异,必然导致Hamilton 量的不同。当我们再次收到杂志社的反馈意见时,这位审稿专家恼羞成怒,强烈地反对这篇文章发表。我和合作者们也当仁不让地要求杂志社进行仲裁,后来仲裁专家的意见是此文以修改稿的形式尽快发表。从这个例子,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坚持真理,不惧怕大人物,才能在研究中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工作。
记:从1997 年至今,您有近10 年的时间是在海外留学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1997 年2 月至2000 年8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数学系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000 年8 月至2003 年3 月在昆士兰大学数学系数学物理中心作博士后研究;2003 年3 月至2004 年8 月在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系粒子和系统设计中心从事系统和过程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 年12 月至2006 年11 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部作JSPS 客座研究员。您能否比较一下国内外的大学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异同呢?
葛:国内外大学在教学与研究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培养的目标上。国外的教学是直接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来定的,而其培养目标和模式与学校本身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学校定位不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国外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三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实用型。老牌的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更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我们通常知道的经济学院或经济研究中心的培养模式。而一些新兴的学校和学科的培养模式更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不失为“高、难、雅”,也同时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我们熟知的商学院或MBA 学院的培养模式。
而国内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过去基本上都定位于经济学院式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同时更需要应用型人才,这使得国内大学研究生的培养很想照搬国外培养研究生的三个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能自成体系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向发达国家的大学学习,寻找正确的定位,来设置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使之成为自成体系的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方面,在发达国家,大学和研究院教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导向型研究和参与式学习的完美结合。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一,问题导向型首先是提出问题,再给出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获得这方面的实务知识,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通过问题导向型研究和参与式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参与式学习的讨论班形式,可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以培养团队精神,训练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而国内的培养方式过去是以书本讲述式和内容“填鸭”式教学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目前国内的很多博士生的培养都开始运用问题导向型和参与式学习讨论型的方式,使国内的研究生的教育方式从广博化的“高、难、雅”向专业化的“高、精、尖”的转变。
记:听说您最近主要从事“金融数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请问您为何会选择金融领域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呢?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您有何计划?
葛:选择数理金融领域作为新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要选择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真正在该领域做好,首先要基于兴趣,前面我讲过,过去我所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数学物理、量子物理及统计物理领域。我与合作者们给出了超对称情形下一般边界量子反散射方法和一般反射方程代数的公式,构造了大量具有可积开放边界条件的各种关联电子系统和具有杂质效应的开放边界条件的新模型。这些工作已经受到国内外可积量子理论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我后来看到研究这一问题的统计物理工具已经直接用到“数学金融学”领域的研究中。所以,这很自然地引起了我对金融领域的兴趣。第二,除了兴趣之外,我在“数学金融学”领域做了一些专业积累。我们知道,用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金融风险理论,比如说混沌、分形、厚尾分布等一些金融风险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这是一种和传统经济学完全不同的新研究方法。风险的来源是中心极限定理中收敛的不一致性,由此引发的问题使得三个数理金融学的基石──马尔柯维茨(H.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夏普(W. 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CAPM)理论、布莱克(F. Black)和斯科尔斯(M. Scholes)的期权定价公式在解释上都遇到了困难,与实际金融风险不符。
这里,统计物理的新分析方法──随机矩阵理论是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
这项研究是国际上金融风险的计量理论、算法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国内才刚刚起步,由于我熟悉统计物理工具,所以计划将它应用到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希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对我国的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金融数学理论”方面,结合在数学和金融学方面的研究经历,我计划对投资理论、金融市场理论、融资者财务管理理论等问题展开研究。另外,由于我具有统计力学方法的知识结构,还打算研究统计金融理论及其计算,如利率模型、市场动态模型和风险预测模型,探讨小波分析理论及其计算在统计和金融分析中的应用等。
记:现在,不少研究生毕业之后会选择出国深造,而您拥有这么丰富的海外求学背景,对于那些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呢?
葛:当研究生完成了硕士或博士的学业之后,不管你选择留在国内还是选择出国深造,都能实现你的人生理想,都同样能为社会贡献力量。对于那些选择出国深造的同学来说,你所付出的艰辛要比同期毕业留在国内的同学大得多。对于出国留学的同学,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首先,你要有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其实国外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处处是黄金,挣钱很容易,你必须要做很全面的准备,并具备较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才能在国外生存。许多有多年海外求学经历的人都有一个感触:在国内,只会有生活水平质量高低或感觉上过得好坏的问题,并不存在生存问题。而在国外,则会有生存的压力。
为此,你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选择出国深造的同学,重点要在学习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如果没有学业知识的积累,而贸然开始国外学业的话,你将会骑虎难下。先进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淘汰制居多,而类似国内的重修制居少。在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学生们参考。第一,要把英语学好。因为世界上的经济、管理、商学只有一种语言,那就是英语,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用英语发表,重要会议用英语交流,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第二,要打好数学基础。现在,世界上主流经济学的数理化趋势很明显,主要经济学刊物上对数学的高要求,都说明了如果数学基础不好,很难作出高水平的研究。第三,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我们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与国外的相差甚远,如果这个专业基础没有打牢,在国外研究经济问题就会遇到障碍。针对这点,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多看原着了。第四,选择出国深造的同学,还要做好身体的准备。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无法应对在国外艰苦紧张的学习,所以必须吃好,休息好,时时加强体育锻炼。
记: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实证分析中运用到经济数学模型,但是多数学生未经过系统全面的数学建模训练。作为数量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教授,对于学生应当如何掌握经济数学模型,并将其运用于专业论文写作,您有什么建议?
葛:数学这一重要的基础学科正迅速地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并在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由于采用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数学工具,经济学和管理学从学科基础到应用实践都变得焕然一新,这充分显示了数学方法的魅力。近年来,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数学方法及软件的大量涌现,以及在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文献中,数学定量方法非常重要,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大多数未经过数学模型训练的同学,可以自学这方面的知识,从各种数学模型教材和经济、管理科学专着中选取一些重要的数学建模案例,重点了解数学建模的方法。
用数学方法定量地解决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恰当地建立与这些问题相关联的数学模型,通过正确的假设和合理的简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易于求解的数学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用数学或数值方法求得应有的解答,给实践以正确的指导。那么对于学生应当如何掌握经济数学模型,并将其运用于专业论文的写作上呢?建立数学模型不仅是用数学解决经济和管理问题的第一步,同时它还贯穿着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数学模型不能只靠书本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动手建立模型,这才是学习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的好方法。数学建模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所以学习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应着眼于能力的提高,要通过案例的学习举一反三,努力参加一些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数学建模的精髓,真正达到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葛翔宇教授简介
葛翔宇,男,1958 年11 月生,湖北武汉市人,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统计物理、量子物理、微分方程、优化控制及其数值方法、数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
主要兼职: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省计算数学学会理事。
主要经历:葛翔宇教授1997 年2 月至2000 年8 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数学系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并获昆士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 年8 月至2003 年3 月在昆士兰大学数学系数学物理中心作博士后研究。2003 年3 月至2004 年11 月在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系粒子和系统设计中心从事系统和过程控制方面的研究。2004 年9 月起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 年12 月至2006 年11 月任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JSPS 客座研究员。葛翔宇教授曾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颇有见地的论文,其学术成果受到国际同行关注。近年来,葛翔宇教授曾参与主持过多项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期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24 篇学术论文被国际SCI 收录,并据国际SCI 统计有105 篇的同行论文引用篇次。
一、代表性学术论文
1. Super Symmetric Extension of the Reflection Equation Algebra and Integrable Boundary Conditions in Doped Spin-1 Model[J],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75(12):Art. No. 124004 Dec 2006.
2. Optimal Control and Operation of Drum Granulation Processe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61(1): 257-267 Jan 2006.
3. Geometric Phase of Entangled Spin Pairs in A Magnetic Field [J], Physical Review A, 72(5): Art No. 052101 Nov 2005.
4.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Activated Sludge Aerated Stirred Column Reactor: 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Modeling [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91(4):406-417 Aug 2005.
5. Algebraic Bethe Ansatz Integrable One-dimensional Extended Hubbard Models with Open Boundary Conditions [J], Journal of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 36(7):1801-1825 Feb 2003.
6. Integrable Extended Hubbard Models with Boundary Kondo Impurities [J], Bulletin of the 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64(3):
445-467 Dec 2001.
7. Integrable Kondo Impurities in the One-dimensional Q-deformed t-J Models [J],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34(41): 8543-8561 Jul 2001.
8. A New Integrable Model of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s with Hubbard-like Interaction [J],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15(6-7):
213-218 Mar 2001.
9. Algebraic Bethe Ansatz for Integrable Extended Hubbard Models Arising from Super-symmetric Group Solutions [J], Journal of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 34(21), 4459-4474 Jun 2001.
10. New Integrabl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XXX Model with Impurities [J], Euro Physics Letters, 53(1): 53-58 Jan 2001.
11. Integrable Kondo Impurities in the One-dimensional Extended Hubbard Models [J], Physical Review B, 62(8): 4906-4921 Aug2000.
12. Integrable Open-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Q-deformed Extended Hubbard Model [J],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13 (15):
499-507 Jun 1999.
13. Integrable Kondo Impurities in the One-dimensional Super-symmetric Extended Hubbard Model [J], Journal of Physics A-Mathematicaland General, 32(28): 5383-5388 Jul 1999.
14. Proof of the Geometric Diagram of Liapunov’s Theorem [J],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12(6): 103-107 Aug 1999.
15. Graded Reflection Equation Algebras and Integrable Kondo Impurities in the One Dimensional t-J Model [J], Nuclear Physics B,546(3): 779-799 May 1999.
16. Integrable Kondo Impurities in the One-dimensional Super-symmetric U Model of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s [J], Journal of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 32(12): L137-142 Mar 1999.
17. A New Two-parameter Integrable Model of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s with Quantum Super-algebra Symmetry[J], Journal of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 31(23): 5233-5239 Jun1998.
18. Integrable Open-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Q-deformed Super-symmetric UModel of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s [J], NuclearPhysics B, 516(3): 588-602 Apr 1998.
19. An Open-boundary Integrable Model of Three Coupled XY Spin Chains [J], Nuclear Physics B, 516(3): 603-622 Apr 1998.
二、主要研究课题
1.2000 -2002 年主要参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资助的“量子化代数结构和新超对称可积模型”项目的研究。
2.2002-2005 年参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资助的“造粒过程中的先进控制”项目的研究。
3.2004-2006 年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的“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研究的数学理论”项目的研究。
4.2006-2007 年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凝聚态物理中的边界和杂质效应:关联电子系统可积模型”项目的研究。
转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