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49 0
2014-02-12
欢迎关注,中投顾问-微信订阅号CIC-OCN
​    在外围经济环境尚未明显好转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中,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大期待。即便不从经济发展而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城镇化也是不可抵挡的潮流。历经数年,国内城镇化水平已有显著提升,但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出现。2013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造访美国小镇,已经表明新一届领导人依旧注重城镇化,但是更加注重汲取经验谋新型城镇化之路。​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显著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缺乏长远合理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也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更多群体利益的考量,导致了鬼城、暴力拆迁、农民流离失所等现象的大量出现,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地方经济处于不持续状态、农户利益被严重剥夺。​

    相比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人的各种利益为最终目的,包括财产权利、长短期收益及居住环境等等。事实上,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出现也有其既定的政治体制背景,地方官员人人唯GDP马首是瞻、农村土地制度等等。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就需要改革先行,只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新的发展思路才能更好实现。​

    新一届领导政府深谙此道理,自上台以来已经积极着手改革。其一,政治体制改革,打破地方官员的考核制,不再仅以GDP为唯一的政绩考核目标,将生态环境等纳入考核指标。新的考核体制打破了官员对GDP的崇拜或者顾忌,盲目新建扩建、盲目招商引资等现象也就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切实的发展思路和更加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其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并且进一步提出加快户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无或者少“后顾之忧”的融入城市。​

    其中,土地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和耕地使用权流转两个层面。此次土地制度改革都是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基本出发点,能够较好地保障城镇化之后农民的经济利益。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给出了政策方向,如给农民以平等待遇、以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城乡居民在城镇创业等等,农民短期或者长期的收益均有保障,未来城镇化也必将是一片和谐之象。​

    保障农民利益是新型城镇化中“以人为本”的重要部分,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另一重要部分,而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产业来实现。当今国内二三线城市中鬼城现象也多是产业尚未发展的缘故。巴西的贫民窟不仅是因为人群的迅速、大量涌入,更是因为就业岗位少,致使居民陷入持续贫困状态,所以严重分化的社会阶层、混乱的社会秩序也就在所难免。​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的支撑一切都是空谈。没有产业的支撑,农民只能是迁徙的“农民工”,正如经济学家华生所言,农民工迁徙要耗费大量的迁移时间并增加交通运输压力;没有产业的支撑,中小城镇发展难以恒久持续,难免会走上“圈地”、“卖地”,大肆兴建产业空城的境地。更重要的是产业在保障城镇居民安居乐业、保障政府拥有更多经济资源、提供更完善配套措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产业这一城镇化的“配角”应该转变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角”。城镇化的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无论是工业化带动、高科技带动、服务产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带动等城镇化路径,还是产业发展、人口聚集、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建成、公共服务配套等都依托于经济发展,形成于建设开发,成长于社会服务,优化于持续提升。但无论从城镇化率的数据提升,还是从城镇化质量升级,城镇化本身都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

    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应重点推进中小城镇产业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实现农民“高也成低也就”的愿望,建立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不是割裂其中应有的关联。让“漂”在城镇周边的农民工减少,让70%以上的农民都能实现在家乡就业的愿望。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当前农村中出现的务农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以及土地抛荒现象等问题,而且也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发展中小城镇产业经济,就是要让农民从“候鸟式”迁徙转变为在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打造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将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

    只是新型城镇化过程再也不能盲目不切实际的发展工业,而是规划先行。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相比农业更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孤注一掷,强行征地以供工业所需,丝毫不顾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生态承载能力。在政治体制及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这种情况有望得到遏制,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尤其是农业将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将大面积铺开,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农业现代化的显著特点就是规模化、机械化和高管理水平,过去囿于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呈现碎片化,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未来在国家注重农业发展的环境之下和允许并鼓励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下,大量资本涌入农业,将推动国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如此便良好地实现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之紧密、互动式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也便日臻成熟。​

    当前国内经济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可谓是一个机遇。城市土地成本、人工、租金以及环保治理成本愈来愈远高,不仅仅是“人”在思考“逃离北上广”,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也在思考是否要转移工厂所在地,以降低生产成本。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低端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等,均给地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带来机会。​

    新型城镇化:改革是密码,产业是灵魂。当前改革这一新型城镇化的密码已经启动,新型城镇化的大幕已经开启。未来地方政府需要在塑造产业灵魂之际多一些实地考察、多一些长远考虑、多一些可持续发展意识,那么有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将在全国遍地开花,国内居民真正安居乐业,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也就指日可待。​

    中投顾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