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出价185亿美元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
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 简称:中海石油)周三晚些时候出价185亿美元对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发起收购,收购总额高于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的166亿美元报价。 若中海石油维持其决定,这将凸现该中国国有企业对直接控制东南亚能源资产的渴望,并将彰显中国政府动用巨大国库力量力助中海石油达成目标的决心。 今年4月,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同意与有著115年历史的加州联合石油进行合并,交易价值166亿美元,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进行。 尽管中海石油在北京总部召开的会议进行至深夜,但情况仍未明了。中海石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傅成玉被高盛(Goldman Sachs)和JP摩根(J.P. Morgan)的银行家们团团围住,直至次日凌晨。财务顾问在散会后表示,中海石油正与雪佛龙进行接触,但不清楚两家公司的讨论内容。 中海石油周三晚间召开了一次历时长久的董事会会议,以讨论收购加州联合石油的形势问题,但公司没有对会议结果发表正式声明。雪佛龙也没有证实中海石油是否参与竞购。根据能源储备进行衡量,中海石油是中国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 中海石油参与竞购在市场和雪佛龙的预料之中。据消息人士透露,雪佛龙已聘用了一家公司处理委托书问题,以击退中海石油发起的挑战。 近些天来,据了解中海石油管理层想法的消息人士表示,管理层计划发出更高收购出价,但最终决定要等到董事会进行讨论后方才作出。今年4月,由于中海石油非执行董事对交易持保留态度,使得雪佛龙得以达成收购协议。中海石油的报价必须高于雪佛龙的出价,这可能会导致中海石油承担数十亿美元的债务。 一名美国高级官员也对中海石油可能参与竞购作出反应。中海石油在纽约证交所和香港证交所两地上市,中国国有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是其控股股东。 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Samuel Bodman)表示,中海石油竞购加州联合石油的意图应当受到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for Foreign Investment)的审查。后者是一个机构间组织,就外资收购美国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进行审查。 美国国会定于周四就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问题举行听证会,从纺织品贸易到人民币汇率重估的一系列问题最近数月让美国议员颇为恼火。 但美国国内的能源生产商对美国的保护主义观点不一。当中海石油可能竞购加州联合石油的消息周二传出后,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首席执行长Lee Raymond在路透社(Reuters)主办的一次能源峰会上表示,美国阻止中海石油的竞购将是一大错误,必须推行自由贸易,如果不利于效率的因素被纳入市场,最终美国方面将为此付出代价。 香港时间2005年06月23日08:39更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4 11:43:33编辑过]
中海石油卷土重来或是出于对能源的渴求
今年4月间,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Texaco Corp., 现更名为:雪佛龙)达成了以160亿美元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的协议。但知情人士说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 简称:中海石油)如今准备卷土重来,本周就可能发出新的收购要约。由此应该可以看出中国能源企业目前的风险承受能力已今非昔比。 不少股票分析师都对中海石油竞标收购Unocal的举动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样做将导致中海石油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中海石油的非执行董事们也对此持有保留意见,因此该公司发出收购要约已经被推迟了一次。自6月7日首次宣布可能考虑重新发出收购要约之后,中海石油在纽约和香港证交所上市的股票累计下跌了2%。与此同时,同是国有企业的中国石化(Sinopec Corp.)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Ltd., 简称:中国石油)则分别上涨了4%和8%。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中海石油不肯放弃Unocal呢?为中海石油提供咨询服务的人士表示,该公司新到任的首席执行长傅成玉是个雄心勃勃的管理者,他主要是从商业利益角度来考虑这笔交易的。中海石油迫切需要拓展其能源储备,并获得有保障的亚洲天然气供应。该公司正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兴建输气管道,如果能从亚洲获得天然气供应,将可以通过这些管道输往中国。但中海石油与其全球竞争对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控股股东是中国政府。 分析师们表示,北京担心能源供应可能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可能正是出于这种担心,中海石油才得到了含蓄的指令以及明确的政府资助,因此才有底气去达成这样一笔在大多数国际石油企业看来中海石油难以下咽的交易。要想击败雪佛龙,中海石油的出价必须超过180亿美元,而该公司的市值才有220亿美元。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说,中海石油已经准备好了收购要约,但要在召开董事会会议之后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他们拒绝透露收购要约的报价,以及资金筹措的方式。今年4月时,中海石油在没有披露缘由的情况下便撤回了收购要约,当时的出价全都是现金,这让分析师们猜测这次的收购将如出一辙。 雪佛龙表示,对完成收购交易信心十足。这笔交易尚有待Unocal股东们的批准。至于何时召开股东大会,目前尚无确切的时间表,但有可能会在几周内召开。 持有Unocal股票的美国对冲基金的经理们表示,如果中海石油的出价为每股70美元,那么雪佛龙将把要约(由现金加股票组成)的报价从每股61.75美元提高至66美元。对冲基金经理们认为,即使雪佛龙的报价低于中海石油,它的报价仍然具有吸引力。这是因为若是中国企业收购Unocal就有可能受到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查,但如果买家是雪佛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此外,他们还认为雪佛龙的股价被低估了。 中海石油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新的石油及天然气储备。能源储备是衡量石油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中海石油已经在中国沿海钻探了一些油气田,但收获寥寥,无法满足其跻身于亚洲顶级石油企业的壮志雄心。傅成玉去年在接受一家中国媒体的采访时表示,“我们现有的油气储备太少了,无法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迫切希望扩大油气储备的中海石油来说,除了自主钻探之外,唯一的选择便是从其它公司手里收购。中国石油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的教授王震表示,中海石油竞购Unocal更多地是从企业发展战略、而非确保国家能源供应的角度来考虑的。 但保证国家能源供给显然也在其中起到了作用。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决策者们一样,北京的决策者们也认为获得油气田的所有权是确保能源供给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能源专家、甚至中海石油的一些管理人士私下里都认为中国取得海外油田的所有权并不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石油属于大宗商品,具有可替代性:总供应量,而不是哪个国家拥有一座油田的所有权决定了油价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中国的决策者们并不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似乎愿意用通过国有银行发放贷款的方式来为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提供支持。 不少分析师都下调了中海石油的评级,原因是他们认为中海石油收购Unocal需要借债数十亿美元,仅由此产生的利息在今后几年间就会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毫无疑问,中海石油的董事们也意识到了财务负担的沉重。雪佛龙提交的公开文件以及知情人士均透露,中海石油今年早些时候曾与Unocal进行过接触,并许下过将发出正式要约的承诺。但傅成玉在4月2日告知Unocal,中海石油将推迟发出要约,此举为雪佛龙与Unocal达成交易铺平了道路。 几位知情人士表示,中海石油推迟发出要约的原因在于该公司的独立董事肯尼思·柯蒂斯(Kenneth Courtis)对收购Unocal持保留意见。柯蒂斯同时还是高盛(Goldman Sachs)亚洲业务的副董事长。而高盛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正帮助中海石油竞购Unocal。 近几周来,记者曾多次电话留言或给柯蒂斯发送电子邮件,但均石沉大海。高盛的发言人也拒绝对柯蒂斯在中海石油出任独立董事一职发表评论。记者无法立即联系上中海石油的其他三位独立董事。 香港时间2005年06月22日16:51更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4 11:43:57编辑过]
Monday, May. 23, 2005
The Energy Game
A Chinese oil company is thinking of bidding for a U.S. one. Does that make sense? BY BILL POWELL | SHANGHAI
Among the advisers to top management at one of China's biggest oil companies, the deal is code-named Operation Treasure Ship. The plan is for th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to buy Unocal, the ninth largest oil company in the world. This week, CNOOC's top managers gather in Hong Kong for a conference with their board of directors, as well as the annual shareholders meeting. Operation Treasure Ship will be front and center, as CEO Fu Chengyu seeks the board's approval to move ahead with the bid.
If he gets the nod, it would be historic. Chinese companies have bought U.S. outfits before—late last year Lenovo acquired IBM's personal-computer business. But if CNOOC proceeds and prevails, it would be the first time a Chinese firm has beaten a top-flight American one in the race for a prized asset. For in early April, Chevron—the fifth biggest oil company in the world—announced it was buying Unocal for about $17 billion. The U.S. company beat CNOOC and Italy's oil giant Eni to the punch. Chevron is awaiting regulatory approval in the U.S. for the deal, but since the merger was announced, both Chevron's and Unocal's stock prices have sagged, creating the opening for a competing offer. CNOOC decided to think about getting back into the game. Fu, who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as keen on CNOOC's initial interest in Unocal and is thought to be determined to proceed. Xiao Zongwei, director of investor relations at CNOOC, declined to comment on its intentions.
The acquisition, if it happens, would be further evidence of China's determination to secure access to natural resourc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soybeans in Brazil to oil in Iran to natural gas and iron ore in Australia, China's limitless appetite for the materials that fuel its boom is making suppliers rich—while roiling established political patterns. CNOOC's Unocal deal would augment China's growing clout in Southeast Asia, where nearly two-thirds of the company's assets are located. Unocal owns natural gas reserves in Vietnam, Burma and Thailand, as well as big geothermal energy projects in Indonesia. Stock analysts say CNOOC's motivation for the deal is commercial, but it would inevitably be seen as having strategic consequences. "You're talking about an American company owning these reserves vs. a Chinese company," says an oil-industry consultant close to CNOOC. The message across the region: the big new kid on the block doesn't wear Stars and Stripes.
Will CNOOC go ahead? In fact, the plan to buy Unocal is deeply controversial inside the company, which is why this week's board meeting is pivotal. Fu's rationale for purchasing Unocal is precisely those rich assets in Southeast Asia. But skeptic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firm wonder if buying them really makes sense—particularly at the price CNOOC would have to pay. CNOOC has been building liquefied-natural-gas terminals on the coast of China, with the intent of shipping gas it discovers offshore to bustling markets inland. But for now, analysts say, Unocal's gas reserves in the region are spoken for. Thailand and Bangladesh—another place where Unocal owns reserves—have been reluctant to export their own gas, and shipping some of Vietnam's gas to eastern China would be very expensive. At least as it stands now, says one source, "there's no Unocal gas that can be brought to market in China."
Neither is it clear how CNOOC would finance the purchase. Chevron is set to pay about $17 billion, mostly in stock for Unocal. CNOOC would have to top that bid, send a breakup fee to Chevron of $500 million if the original deal went sour, and pay for it all in cash. More than 70% of CNOOC's shares, which trade on the Hong Kong and New York stock exchanges, are controlled by a state-owned parent company in Beijing. To finance a takeover with new shares would massively dilute existing shareholders' stake in the company, which would both anger minority shareholders and water down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That's "not an option," says one banker. The only alternative for CNOOC, whose current market capitalization is just $22.5 billion, would be to finance a cash offer with debt. That prospect spooks some analysts, who believe "Unocal is just too big for CNOOC," as one who has worked with the Chinese company says.
If size matters, so does timing. The renewed talk of a deal comes at a time of tension between Washington and Beijing over trade and the value of the Chinese currency. To date, Beijing—Fu's boss—has treated the potential takeover bid as a commercial matter best left to the company. But officials may not think this was a great moment for a company still effectively own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buy a large U.S. enterprise. Might Beijing quietly step in and persuade Fu to look elsewhere for reserves?
If not, CNOOC may yet bet that it can convince Unocal shareholders by offering something that everybody from Beijing to Wall Street understands: more money. They don't call it Operation Treasure Ship for nothing.
From TIME Asia Magazine, issue dated May 30, 2005 Vol. 165, No. 2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4 12:00:18编辑过]
外部董事质疑减缓中海石油并购进程
就在投资者们试图搞清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 简称:中海石油)出价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一家石油公司是否划算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那就是中海石油的独立董事之一肯尼斯·柯蒂斯(Kenneth Courtis)所扮演的角色。即使在柯蒂斯就职的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保证要为中海石油的这一收购提供财务支持时,他本人对这一收购仍持保留态度。 据几位知情人士称,今年4月时,正是柯蒂斯对中海石油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所抱的担心态度使中海石油推迟实施了以167亿美元进行收购的计划。正是这一推迟为美国的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达成一项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协议打开了方便之门,中海石油周四宣布它将挑战这一协议。 投资者纷纷要求与柯蒂斯会面讨论这一收购事件,但他均置之不理。但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柯蒂斯的原因,中海石油现在需要比4月份时多拿出约20亿美元来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因为就当时的情形看它已是出价最高的竞购者。此事也彰显了中海石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傅成玉所面临的风险。人们纷传,这位有西方教育背景的工程师是推动中海石油下决心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主要人物。柯蒂斯是一位出生在加拿大的经济学家,他以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大唱赞歌而闻名,而出生在中国东北的傅成玉则是中国企业界一颗冉冉上升的明星,他们二人在中海石油董事会内的意见交锋很能说明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发展现状,从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式的董事会监管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实现其目标形成制约。 傅成玉希望中海石油成为亚洲石油业内地位举足轻重的企业,据熟悉他想法的人说,自从2003年出掌中海石油以来,傅成玉一直在寻找收购目标。 据熟知中海石油情况的人士说,傅成玉为确保中海石油的所有董事都支持这一收购而花费了太多时间,以致于中海石油在4月初首次竞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最后期限到来之前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出最后决策。其结果是,一天前刚刚向加州联合石油公司保证将向其发出正式出价的傅成玉,第二天却不得不向加州联合石油公司打电话说,他将搁置以167亿美元现金收购该公司的计划。 傅成玉周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独立董事认为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来进一步评估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价值。”在他看来,推迟作出收购决策表明,中海石油有著良好的公司治理。 包括洛希尔父子(香港)有限公司(N.M. Rothschild & Sons (Hong Kong))在内的一系列独立顾问公司被邀请来对中海石油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出价进行评估。出乎几位中海石油管理人士和这些顾问公司意料的是,倒是柯蒂斯在审查这一出价方面表现得最认真,据熟悉中海石油情况的人士说,柯蒂斯向洛希尔父子(香港)有限公司提出了好几个尖锐的问题,要求其在出具的评估报告中加以回答。 表面看,柯蒂斯对这一收购持谨慎态度是有充足理由的。为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中海石油不得不举债160亿美元,而且众多投资者和股票分析师都批评说,这一收购交易对中海石油这样规模的一家公司来说是太大了。此外,作为中海石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中的财务专家,柯蒂斯对确保中海石油维持健康的财务状况负有特殊的责任。 就在洛希尔父子(香港)有限公司为中海石油的独立董事们准备其评估报告之时,傅成玉和他的顾问们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一个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新出价,这一出价较4月份时高出了约23亿美元,因为中海石油需要使雪佛龙取消此前与加州联合石油公司达成的166亿美元收购协议。是否将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交易进行下去将由中海石油的董事会投票定夺。 据知情人士说,周三晚间傅成玉与中海石油的几位董事齐聚公司在北京的总部,而包括柯蒂斯在内的公司其他几名身在国外的董事则通过电话会议方式来出席这一重要会议。在另外一个房间内,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和高盛的银行家们坐了一屋子,他们都在等待会议的结果。还有些人在中海石油北京总部办公楼的大门口转悠著,与中海石油的司机们聚在一起吸著烟。 董事会的表决结果终于出来了。傅成玉在接受采访时宣布,“所有有资格投票的董事全都投票支持(这一收购)。”他说,洛希尔父子(香港)有限公司的报告“使公司的独立董事确信,这对公司和股东来说都是一桩好买卖。”但当被问到柯蒂斯是否投了票时,傅成玉说柯蒂斯没有投票。“他主动要求不参加投票,但仅仅是为了避免出现利益冲突,”傅成玉说。 仍然不清楚柯蒂斯是否认为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是否是个好主义。 高盛表示,由于它是中海石油此次收购交易的顾问之一,因此根据相关证券法规它不得与柯蒂斯谈论中海石油的这一收购交易。高盛驻香港的发言人艾德华·奈乐(Edward Naylor)说,高盛与柯蒂斯在与中海石油有关的问题上没有任何交流。 几位认识柯蒂斯的人士说,当听说使中海石油推迟执行收购计划的是柯蒂斯时他们均感意外。在全世界的各个场合,这位高盛驻东京的亚洲区副主席一贯都是对中国的经济和商业潜力唱赞歌的。 据报导,柯蒂斯2002年被任命为中海石油的董事后不久在香港发表讲话说:“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对世界经济产生最大正面影响的事件之一。我相信我们正身处一个五十年都无法一遇的进程之中,这种宏大进程是三、四百年才能一遇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柯蒂斯是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驻东京的一位高级经济学家,当时他是欣欣向荣的日本经济最知名的评论者之一。就在1989年12月份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达到最高潮前几个月,柯蒂斯还对多伦多的《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说,所谓的日本经济奇迹将长期持续下去。 上世纪90年代,当日本经济陷入困境之时,柯蒂斯开始周游亚洲各地,向人们宣讲他所谓亚洲实际上无限的经济增长前景。 而当亚洲遭遇1997年开始的货币危机之时,柯蒂斯提出了仿照欧元模式设立“亚元”的想法。1998年,香港政府为阻击投机者而作出了一项广受争议的决定:购买价值高达150亿美元的股票以干预股市。柯蒂斯就是这一决策的幕后设计师之一。 柯蒂斯称这一行动“相当成功”,而香港政府后来通过交易所买卖基金出售这批股票大赚了一笔则表明柯蒂斯的说法不谬。 2000年时,柯蒂斯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对一大批听众宣布,他将离开德意志银行,转而就任高盛的亚洲区副主席。此后他仍然驻守东京,但在媒体上露面的次数减少了。 2002年11月,柯蒂斯与前瑞士驻华大使等人一道被任命为中海石油的董事,这家公司当时已经是中国最为盈利的企业之一,既有能力吸引跨国投资者,也有能力在变幻无常的全球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 柯蒂斯是参与中国企业并购事宜的老手。2003年时,他在日产汽车公司(Nissan Motor Co.)斥资10.3亿美元收购东风汽车公司(Dongfeng Motor)50%股份的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盛在这笔交易中为日产汽车提供了顾问服务,而柯蒂斯则是顾问小组的一员。他夸耀说,这是中国第一宗西方式的收购交易,而中国企业以前达成的几乎全都是成立合资企业的协议。这笔交易是如此复杂,以致有报导说多达2,000人参与了这一交易。 香港时间2005年06月24日11:32更新
Oil-Thirsty China Reaches for Unocal
Oil-Thirsty
That's why state-owned energy outfit CNOOC is making a very rich bid for the
CNOOC's bid reflects
[此贴子已经被siemens_wo于2005-6-24 14:08:37编辑过]
中海石油出价是否过高?
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 简称:中海石油)对加州联合石油(Unocal Corp.)的竞购有望缔造出一家规模庞大的跨国能源企业,但其资产负债表可能不会太好看。 中海石油周四早间(美国时间周三晚间)出价以185亿美元现金收购加州联合石油,超过雪佛龙(Chevron Corp.)早些时候的报价。若交易获得批准,对这家由政府控股70%的中国油气生产商而言将是一桩不同寻常的交易,将使得其收入增长一倍,能源储备大幅提高,并有力地促进其产品组合的多样化。 但分析师表示,这项尚不包括将向雪佛龙支付的5亿美元解约费以及为加州联合石油承担16亿美元债务的出价有些过高。该交易完全是建立在油价继续攀升的假设基础上。为了实现这笔交易,中海石油将必须求助于由政府所有的母公司。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 Ratings Service)董事白培睿(John Bailey)表示,考虑到中国自有石油储备日益下降,此类交易不足为奇,但这的确是中海石油不太容易消化的一桩交易。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服务(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均将中海石油的信用评级列入可能下调的观察名单。 并购加州联合石油将使中海石油这家地区性石油公司一举跨入跨国公司之列。其230亿美元的市值与加州联合石油的180亿美元不相上下,但基于2005年每股收益预期,这家中国企业的预期本益比只有8倍,而加州联合石油为13倍左右,这意味著中海石油将支付60%的溢价。 Wood Mackenzie驻苏格兰爱丁堡的公司分析部负责人巴特(Derek Butter)称,这将为资产收购确立新的里程碑。 自6月7日有关中海石油考虑向雪佛龙发起挑战的消息传出后,中海石油在香港的股价已下跌1.6%,包括周四1.2%的涨幅。而同期中石化(Sinopec)和中海油(PetroChina)股价分别上涨3.5%和8.5%。中海石油在香港和纽约双重上市。 避开融资不谈,这笔堪称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交易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分析师表示,加州联合石油在印尼和泰国的石油资产可能恰好符合中海石油的亚洲战略,加州联合石油的管理层还将向中海石油提供急需的技术专家。中海石油有员工2,524人,公司表示,将保留加州联合石油的大部分员工(共有6,500多人)。 但很多分析师预计中海石油的融资计划将使其资产负债表黯然失色,并可能稀释其流通股价值。该公司计划动用30亿美元现金储备,从本地及跨国银行借入90亿美元贷款,再从母公司借入70亿美元。据知情人士称,从母公司借入的25亿美元贷款将享受无息待遇,其余45亿美元的利率为3.5%,也远低于商业贷款利率。 中海石油董事长傅成玉在周四的声明中称,他们预计对加州联合石油的并购交易将实现增值,并相信公司可以保持一个强劲的投资级信用评级。 但多数分析师称,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中海石油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发25亿美元股票,以偿还母公司的部分贷款。但如果目前接近60美元历史高点的油价回落,将使公司现金流大大受损,并打击投资者对石油类股的需求。 新加坡的一位分析师称,称该交易将实现增值的原因在于从母公司借入的25亿美元贷款将被免息,然后转换为股权。中海石油力图用这种非常优惠的融资来实现增值。 作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一直潜心扩大能源储备,以满足其经济迅速增长的需要。该国三大石油公司先后寻求海外并购。其中中海石油本身已以1.5亿加元(1.21美元)收购加拿大少数人持股公司MEG Energy Corp.的17%股权,在加拿大油沙领域获得一席之地。 但由于被政府所控,中国石油公司的发展目标及增长战略大多缺乏透明度。这已引发部分股东对公司治理及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担忧。中国国有企业中,财务状况披露不足甚至欺诈的现象时有发生。 “说到底其母公司是百分之百的国有控股公司,根本没有义务提供透明度,”Wood Mackenzie中国业务部经理汤普森(Gavin Thompson)指出。 “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中海石油收购加州联合石油100%的股权,在初始阶段中海石油的股价将对债务的增长和利润的稀释作出极为不利的反应,”里昂证券亚太市场(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在最近的报告中写道。里昂证券最近将对中海石油的评级定为买进,列为观察名单。美林(Merrill Lynch)分析师特拉维亚提(Mario Traviati)本月甚至早已将该股评级由买进下调至中性,理由是“有可能大规模增发股票。” “关键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务将大幅增长,”首域投资(香港)有限公司(First State Investments)的投资经理Martin Lau称,“过去他们把近50%的利润以派息的形式回报股东,我怀疑如果此项交易达成,他们可能会首先偿还贷款。”首域投资没有公开披露它的投资组合。 香港时间2005年06月24日12:24更新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意义更大,从财务的角度看,收购后,中海油的负债率上升很高,而且没有换股的话,对财务压力很大。可以考虑可转债+换股+部分现金。
中海油看中unocal在亚洲地区的资源储备,尤其是天然气,估计这么项交易会成功的,只不过美国政府借此机会与就纺织品和汇率问题迫使中国政府让步
本人曾向新泽西州立大学的商法教授请教过他的看法,他认为:
1、中海油收购只能全部现金出价。
2、由于竞购者都是想得到unocal的石油储量,而对其美国业务并非十分有兴趣,美国政府的反应是不确定因素。
3、他个人认为,虽然中海油可能在出价上有优势,但unocal的股东仍会倾向于接受Chevron的出价。
以上看法供诸位参考。
中海油收购揭示中美关系恶化
中国 海洋石油集团拟收购美国能源企业优尼科(Unocal ),遭到美国国会议员留难,指收购行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令本来被国际投资界普遍看好的交易蒙上巨大阴影。如果这种动辄上纲上线的情绪继续蔓延,势将令中美关系踏入冲突不断的下坡路,北京必须作好收购触礁的心理准备,转向其他地区寻求购买能源和天然资源的机会。
因应美国政坛质疑,中海油管理层作了多项让步承诺,包括全面配合美方的国家安全审查、将Unocal在美国的能源资产出售予美资等,但仍未能平息国会议员的不满。反对收购的议员开始说出真正的理由,指中国的崛起威胁美国安全,因此不能让中国国营企业在美资手上取得具有战略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面对这种赤裸裸的阴谋理论和遏制战略,中海油可谓百辞莫辩,问题的本质已从一宗单纯的商业收购转变为中美两国之间复杂的政治角力。
其实,美国总统布殊2001年上台时,美国政坛已吹起强烈的遏制中国风,指苏联崩溃后,中国将成为21世纪美国的主要潜在对手。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袭击,转移了美国朝野的视线,矛头改为指向极端伊斯兰组织和阿拉伯世界,在「反恐」大旗帜下,中国反而成了布殊政府积极争取的「盟友」。然而,随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结束,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敌人」暂时沉寂了,美国政坛再次把敌意的目光转向中国,短短几个月内,针对中国的招数层出不穷,包括设定期限公开逼人民币升值、单方面实施纺织品进口限制、重提知识产权争议、审查中海油收购等。从这个宏观背景来看,历来起伏交替的中美关系很可能步向倒退阶段,荆棘满途。
北京手上有没有抗衡美国政治围堵和遏制的筹码?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军事筹码,而是经济和财政筹码。中国透过年复一年的出口贸易盈余,积累了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外汇储备,过去主要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其实是拿中国人的储蓄去借给美国人超前消费,令美国人可以长期享受低利率和低通胀,如今美国要限制中国货品进口,又阻挠中国企业收购经济生产所必需的能源,中国的最佳对应之道,就是逐步减少每年购买美国国债的数额,将部分外汇储备借给大型国企,到美国政府管不着的地区购买能源和天然资源,Unocal买不到便算了,反正世界上不止这一家能源企业待价而沽。
中美之间已建立起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的经济关系,如果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减产,美国的大型零售连锁店将要从别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更昂贵的货品;如果中国减少购买美国国债,美国人将被迫节约消费,这些道理在美国商界和学术界许多人懂得,在英美主流媒体上也能看到这种观点,但美国政坛选择不听这个,偏要执著中国威胁论不放,唯有让上述的「如果」变为现实,让现实来说话,才有可能令疯狂地发掘假想敌的美国右倾政客清醒过来。
中海油收购计划因何惹争议
近日金融市场内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必属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imited;中海油)近日向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提出的收购计划。较早前美国油公司雪佛龙(Chevron)亦曾出价一百六十五亿美元向优尼科提出收购。
私人企业间的併购活动,本属资本市场内惯常现象。事实上,优尼科在泰国、印尼和缅甸所拥有的资产,与中海油在中国国内,印尼和澳洲的资产若能透过併购联合在一起,理论上应可起优势互补的效果,故从纯商业角度来考量这建议中的收购计划,自有其合理成份。
可为何中海油的收购计划,却会惹来那么大的争议呢?
雪佛龙公司高层罗伯森(P. Robertson)向访问他的《纽约时报》记者指出:「现在中海油和雪佛龙之间的竞争,并不是一场纯粹商业上的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中国政府」。
的确,尽管和其他中国油公司比较,中海油拥有丰富和外资合作的经验;尽管在它的八人董事会中有半数属独立的非执行董事,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海油是一家国有企业。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拥有中海油百分之七十的股份。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按中海油的收购融资计划,母公司将向它贷款七十亿美元。当中的二十五亿为免息贷款,余下来的四十五亿美元则以低于市场贷款利率的百分之三点五贷出。
正正是中海油的国企身份,加上所在行业的敏感性,令在美中经贸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触动了美国政府和国会议员的神经,使一桩原属商业性质的收购活动,马上提升至关乎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的层面。
中海油收购破解美干预
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的收购活动,从表面上来看是纯粹的资本重组,符合国际惯例,但是考虑到美国的一贯做法,中国企业的所作所为破解了美国政府干预中国经济的不良企图,扭转了中美贸易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 CNOOC )决定购买美国第八大石油生产商尤尼克公司 (UNOCAL )的消息传出之后,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美国著名经 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YUGMAN )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称中国比当年的日本更加可怕。文章指出,15年前,日本的大公司纷纷购买美国企业,引起美国普遍惊慌,他当时劝告美国人不要惊慌。可是,「来自中国的挑战远比当年来自日本的严重得多」。
中国改变外汇投资方向
的确,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购买美国尤尼克公司并不是孤立事件。在此之前,中国著名IT行业公司联想集团购买了美国 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中国的海尔集团联合体正在洽 谈收购美国的家电巨头美泰公司(MAYTAG )。如果海尔集团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收购成功,那么中国不仅可以成功地避免美国在家电生产行业对中国的反倾销指控,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
所以,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的收购活动,从表面上来看是纯粹的资本重组,符合国际惯例,但是考虑到美国的一贯做法,中国企业的所作所为破解了美国政府干预中国经济的不良企图,扭转了中美贸易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过扩大对外贸易,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由于缺乏在金融市场上投资的经验,所以,中国不得不选择最保险的投资方式,大量购买了美国的国债。由于美国赤字不断增加,对外贸易逆差严重,所以美国千方百计地迫使人民币升值,希望在无形之中减少外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部门不得不改变外汇投资方向,并且鼓励企业在赚取美元的同时,积极在美国市场上购买美国的企业,减少中美之间因外贸逆差而发生的矛盾。
併购行为引起美国恐慌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纷纷挺进美国,通过资本重组的方式,在美国生根开花。这一点连美国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都不否认。他认为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依赖进口大于出口的国家,而且美国一直都在依靠外债生存。他意识到,中国迟早会停止购买美国的国债,到时候也许会对美元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他说,「我们应该庆幸现在中国人并没有『倾销』人民币,他们至少还在用人民币购买美国的公司」。
克鲁格曼认为,日本人购买美国企业是在挥霍;而中国人购买美国企业则是在投资。按照他的逻辑,中国人购买美国企业可以摆脱长期束缚中国贸易的诸多法律条款,能够摆脱美国的控制。
这种殖民地经济学确实反映出了美国经济的实质。如果中国没有购买美国的外债,那么美国国内的经济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如果中国企业购买美国企业,平衡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那么美国人再也不能挥动外贸制裁的大棒,对中国企业说三道四。这种既让美国失去讨价还价的借口,同时也失去左右中国经济命运筹码的併购行为,如何不让美国政客和美国的学术界感到恐慌呢?
谨慎处理减少负面影响
在金融资本时代,外债是一种不能轻易使用的核武器。减少持有的美国国债,在短期内可能会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加以使用,可能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相反,中国企业在美国的併购行为,却较少有负面作用。按照市场规律併购美国企业,可以减少贸易顺差,避开非关税壁垒,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并且学习美国本土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高昂的併购费用、经营前景的不明朗、美国政府的插手干预、美国员工的罢工示威,都可能会对中国企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中国企业曾经在南美地区购买一家矿山企业,但由于没有妥善处理与当地职工之间的关系,经营活动陷入严重困境。所以,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购买美国企业的做法,还是应该持谨慎乐观态度。
简单地说,面对中美之间长期的摩擦,中国企业通过自己的併购行为,终于摆脱了守势,可以理直气壮地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态度。但是,日本企业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慎重思考:在面对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中国又缺乏国际金融货币主导权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造成重大损失。到现在为止,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美国仍然扣留着中国政府的大量资产。虽然经过外交努力,部分财产已经返还给中国,但是考虑到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两面三刀的做法,必须对这个新型帝国保持高度警惕。
合理组合实现最大利益
总之,在购买美国国债还是购买美国企业的问题上,必须进行系统的筹划。政府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必须与企业购买美国企业的行为相互配合,如果中国政府大量减少持有的美国国债,而中国企业大举收购美国企业,可能会给美国政府提供口实,使得美国政府毫无顾忌地干预中国企业的资本重组活动。
所以,购买美国国债和收购美国企业应该形成组合拳,相互协作,共同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担心的那样,如果中国政府放弃购买美国国债,那么必然会影响美国的财政平衡。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企业在收购美国企业的同时,政府应当随时根据需要调整购买美国国债的规模,并且按照分散风险原则,逐渐投资其他外币,防止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美元贬值,导致中国投资损失。
中海油1443亿押注贵油 有盘算
是甚么因素令中国海洋石油(0883)董事长傅成玉,敢拿185亿美元(约1,443亿港元)来收购美国石油企业优尼科(Unocal)?「他其实是下了185亿美元的注码,押注长期油价企于30美元一桶以上,油价高企他便赢,油价回落他便输。」一名美资分析员如是说。
每一家油公司在收购的时候,心中都有一把尺,就是对油价的长期看法,行内称为正常油价(Normalized oil price)。正常油价指在非遇上突发事件时,油价于中长期应处水平。在进行落标的时候,各公司就是按这把尺来釐定自己的底线。
上一次中石油向母公司收购海外资产时,中石油透露它的实现正常油价订为24美元,今次中海油的正常油价预期一定高于30美元很多。」一名美资分析员说。中海油对油价的看法,一向较另外两家国营石油公司进取。因此,傅成玉今次亦应是怀着油价长期高企的预想,才会作这样「进取」的行径。
说「进取」而不是「疯狂」,是因为证券行对正常油价的估计皆处于30美元的水平,如高盛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目前预计的正常油价为30美元。不可忘记的是,分析员往往倾向较保守地估计。摩根士丹利的全球策略员Douglas Terreson昨日便摆脱枷锁,预测正常油价将由35美元提升至40美元(见另文)。
料收购翌年 仍享正现金流
根据一波的数据,倘若明年的WTI(美国西德萨斯州中级原油价)在40美元之上,中海油在收购完成后,首年仍会出现自由现金流,即公司的经营现金收入在扣除资本性开支、税项和利息支出后仍有现金剩下,而收购第二年之后,只要WTI的油价维持在30美元以上,中海油仍然享有自由现金流。
根据高盛、一波和大摩对明年和07年的油价预测,介乎40美元至50美元一桶的水平,因此直至07年之前,中海油都不会因此项收购而导致财务不稳。「我们绝对不会作傻事。」这是中海油的发言人常对记者说的一句话。
雪佛龙完成监管机构审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添阻力
正当中海油(883)与优尼科磋商收购建议之际,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德士古朝收购优尼科迈进一步。雪佛龙昨天发表声明指出,收购优尼科已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换言之,雪佛龙已完成所有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只待八月十日优尼科股东投票接受雪佛龙的收购。
雪佛龙主席兼行政总裁奥拉利昨天表示,完成美国监管机构审批程序,意味雪佛龙收购优尼科快将成事。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的雪佛龙收购优尼科交易文件S-4表格,该文件是在二○○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提交的。文件包括一份特别股东会的委托书,以让优尼科股东投票是否支持与雪佛龙合併。
六月十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批准雪佛龙收购优尼科。贸易委员会要求两家公司的合併需要经过三十天的公众谘询。贸易委员会的批准加上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意,等于没有任何其他法规可以阻止两家公司合併,剩下的只是优尼科股东表决。
在中海油提出以一百八十五亿美元现金收购优尼科后,有基金经理和分析员预计雪佛龙可能会重返谈判桌,提出更高的收购价。据路透社昨天引述分析员指出,石油巨企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可能半途杀出,竞购优尼科。
部分分析员和银行家表示,截止目前,中海油的全现金收购建议似乎优于雪佛龙提出的股票加现金收购,但如果中海油遇到的政治阻碍消退,可能迫使雪佛龙提高收购价。
中国依赖核能美国全力封杀
正当美国愈来愈担心中国崛起成为强权之际,昨天又再发生另一起「遏制中国」的风波—美国众议院在二十九日修订了一项法案,决定禁止美国进出口银行向中国提供修建核电站的贷款;据支持修订议案的议员指出,这种贷款为中国获得敏感技术提供资金,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且美国也不应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援助。
以内地目前的财政储备实力(至今年五月底达六千九百亿美元),要独力发展核电不成问题(中海油以一百八十五亿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大部分获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即由国家支持,显示财力绝对不构成障碍),美国众议院的决议,主要是反映了美国政府当前对中国充满戒心、处处防范的心态,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美出现另一轮对抗是绝不为奇的。
为了应付急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核工业集团在本月初透露,至二○二○年,中国政府将陆续投入四千亿元人民币,新建三十台左右的百万瓩级核电机组,如果计划落实,届时核能发电量将占全国发电量百分之六,可以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的需求。目前内地已经建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共十九台,大部分集中在电力需求殷切的沿海省份,其中浙江和广东二省的核电比例达到百分之十三,与世界平均水平相若。上述数字显示,中国未来解决能源荒,很大程度寄希望于核能发电。
在今年六月二日召开的一个名为「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内地的能源专家分析了在中国开发各种能源的局限性:内地水电的可开发量约为三万亿瓩,到二○三○年开发将接近尾声;风能、大阳能等新能源正在大力发展,但由于过分依赖自然气候条件,故此难以成为能源供应的主力。目前只有煤电、核电和水电才可以成为主力能源,尤其是煤电和核电,未来两者的比例会大致相等。
但是,从安全、洁净、可靠性等因素比较,核能无可避免会成为主力能源中的主力;从投资金额计,核电的投资约为煤电的一点五倍,但其年利用小时也是煤的一点五倍,且核电厂的寿命长达四十至六十年,平均计算,其发电成本甚至可以低于煤发电,潜力无限。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的选址最近终于尘埃落定,在法国南部将会兴建一座价值四十六亿欧罗的新型核反应堆(见本报昨天第十六页的报道),研究成功之后,热核聚变将会成为解决全球能源的重要来源,而这次研究选址之争,中国支持在法国进行,目的很明显,如果选址和研究落入美国或亲美的国家,未来这种新能源技术可能不获准输往中国,对中国的能源开发将造成致命打击。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修订法案,显示中国的担忧绝非子虚乌有。
布殊成功连任之后,中美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两国之间从人民币滙价之争发展到贸易战、知识产权保护争拗,美国对中国处处提防,百般阻遏的政策愈来愈明显;在军事方面的对峙,则以《华盛顿邮报》本月二十六日一篇报道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讲述中国海陆空三军「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文章最具代表性;这位华府军方领袖表示,中国在高科技武器的研制和购买,例如战舰、核潜艇、导弹等可用作攻击美国的军备方面表现积极,以中国每年达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长速度,足以为解放军提供扩军的财源。《华邮》的报道还特别引用了美国国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中国由于需要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导致不断扩张军力,报告指中国正在建立一支强大海军以控制往来中东的航线,并发展海底矿藏探测能力,以阻止任何力量试图破坏其能源供应。
很明显,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上升成为国防和国家安全议题,由此推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计划肯定成为华府政客眼中的「中国威胁」,其成事的机会因此大打折扣。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