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基本问题及体系构建.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02): 第62-65页.
[192]. 王浩斌, 胡锦涛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第58-62页.
[193]. 王浩斌, 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第27-29页.
[194].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02): 第5-8页.
[195]. 王浩斌, 《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观.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05): 第1-5页.
[196].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逻辑——基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及理论视野.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第38-42页.
[197]. 王浩斌,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基本问题.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第1-4+19页.
[198]. 王浩斌, 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第29-31页.
[199].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问题.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第5-8页.
[200]. 王浩斌,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表现样态.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第17-20页.
[201]. 王浩斌, 毛泽东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基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视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第1-5页.
[202]. 王浩斌, 和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构建的科学内涵.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0(06): 第45-48页.
[203]. 王浩斌, 经济体制的概念诠释及其精神实质.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第5-8页.
[204]. 王浩斌, 论和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构建的科学内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第83-86页.
[205]. 王浩斌, 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诠释及其精神实质.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第27-30页.
[206]. 王浩斌, 上海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第11-14页.
[207]. 王浩斌, 试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 第26-29页.
[208]. 王浩斌,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模式特征. 现代经济探讨, 2010(08): 第10-14页.
[209]. 王浩斌, 论墨子的和谐世界观及其局限性. 职大学报, 2010(03): 第13-16页.
[210]. 王浩斌, 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第115-118页.
[211]. 王浩斌, 试论墨子的和谐世界观及其局限性.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第228-232页.
[212]. 王浩斌, 马克思个体主体理论的中国化及其逻辑理路. 武陵学刊, 2010(05): 第20-24页.
[213]. 王浩斌, 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当代发展.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第1-5页.
[214]. 易小明与王浩斌, 从现实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起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第1-3页.
[215]. 王浩斌, 论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及发展的公共领域基础. 陇东学院学报, 2010(04): 第87-90页.
[216]. 王浩斌, 列宁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基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省思.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0(03): 第99-103页.
[217]. 王浩斌, 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创新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第46-49页.
[218]. 王浩斌, 经济制度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第61-64页.
[219].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基础及建设路径. 宜宾学院学报, 2010(10): 第19-22页.
[220]. 王浩斌,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新社会阶层的科学诠释.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第73-77页.
[221]. 王浩斌, 加达默尔对解释学普遍性的阐释及其实践转向. 集宁师专学报, 2010(02): 第51-56页.
[222]. 王浩斌, 列宁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基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省思.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 第8-10页.
[223].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第6-10页.
[224]. 王浩斌, 浙江省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 第16-19页.
[225]. 王浩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学分析.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第13-16页.
[226]. 王浩斌, 试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 保山学院学报, 2010(04): 第1-5页.
[227]. 王浩斌, 加达默尔对解释学普遍性的阐释及其实践转向.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5): 第61-65+110页.
[228]. 王浩斌,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模式特征.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第49-52+55页.
[229]. 王浩斌, 邓小平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3): 第1-5页.
[230]. 王浩斌, 试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03): 第25-28页.
[231].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及其结构层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第29-33+38页.
[232]. 王浩斌, 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社会本体论视域.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第57-60页.
[233]. 王浩斌,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表现样态.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06): 第1-4页.
[234].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及其演变.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第18-23页.
[235].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第13-17页.
[236]. 王浩斌, 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第20-23页.
[237].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历程探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第36-40页.
[238]. 王浩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第7-9+32页.
[239]. 王浩斌, 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社会本体论视域.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第54-57页.
[240]. 王浩斌,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表现样态.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 第10-13页.
[241].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及其转换.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第93-98页.
[242]. 王浩斌, 斯大林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第1-3+6页.
[243]. 王浩斌,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逻辑起点.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06): 第72-75页.
[244]. 王浩斌,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精神实质.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第11-14页.
[245]. 王浩斌, 斯大林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第80-83页.
[246].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第90-93页.
[247]. 王浩斌, 马克思社会主体论的三个层面及其中国化逻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01): 第6-9+20页.
[248]. 王浩斌, 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第1-4页.
[249].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第1-4页.
[250].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体的形成及概念诠释.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第55-59页.
[251]. 王浩斌, 中国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社会适应机制. 池州学院学报, 2011(01): 第24-27页.
[252].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体的形成及概念诠释.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第47-49页.
[253].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风险社会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第1-5页.
[254].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风险社会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第1-4+10页.
[255]. 王浩斌,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第69-73页.
[256].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及其基本历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第47-50页.
[257]. 王浩斌,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学构建逻辑.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第8-11页.
[258]. 王浩斌, 试论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线索及其实践本质.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3): 第9-11页.
[259]. 王浩斌, 1975年全面整顿中的党建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第46-51页.
[260].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及其结构内涵.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第4-6页.
[261].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2): 第1-5页.
[262].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及其概念诠释.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2): 第14-17页.
[263]. 王浩斌,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1): 第23-26页.
[264]. 王浩斌, 党的理论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06): 第27-29页.
[265].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及其结构内涵.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02): 第1-5页.
[266].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及其感性意识.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1(03): 第13-16页.
[267]. 王浩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体制基础的科学内涵. 运城学院学报, 2011(03): 第54-57+62页.
[268]. 王浩斌, 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第32-36页.
[269]. 王浩斌, 试论康德与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理论分野.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第30-33页.
[270].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总体意识及使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07): 第1-5页.
[271]. 王浩斌, 科学发展是邓小平跨越式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点.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第1-4+13页.
[272]. 王浩斌,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晋中学院学报, 2011(04): 第96-100页.
[273]. 王浩斌, 科学发展:邓小平跨越式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点.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第4-6页.
[274]. 王浩斌, 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 实事求是, 2011(05): 第61-64页.
[275]. 王浩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体制基础的科学内涵.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第47-51页.
[276]. 王浩斌, 试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诠释.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第10-14+19页.
[277]. 王浩斌, 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理论创新的逻辑互动.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第31-35页.
[278]. 王浩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功能及其根本属性.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第1-4页.
[279].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及其实践本质.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第1-4页.
[280]. 王浩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及概念变迁.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第70-73页.
[281]. 王浩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及其概念变迁.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第1-5页.
[282]. 王浩斌, 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综述.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02): 第109-113页.
[283].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第4-7页.
[284]. 王浩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法性问题及其创新过程.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第9-12页.
[285]. 王浩斌, 斯大林对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及经验教训.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第29-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