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国科学报》上的一篇文章、个人觉得写得比较有道理,拿来与大家分享!
泰勒·斯托沃(Tyler Stovall)教授的会见十分重要,他是伯克利文理学院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本身的学术领域是法国史。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他认为有三点非常关键。
第一是大学的考试。在他看来,大学的考试中应该有一些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这样的考试,学生想要取得高分并不容易。他的伯克利同事的标准是,学生必须发现并且阐释一些对于教授而言的新观点,找到材料支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答卷才能获得A+。每到开学初,他们会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这些标准。这样,考试对于学生而言就成为普遍的挑战。
斯托沃对于考试的观点与洛杉矶分校教授特纳颇为相似,他们都关注到考试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到考试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影响。
第二在于如何配备师资,这与学校和学科整体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学术背景有关。当伯克利有一名教授退休后,学校需要引入新教授,那么,他最好与退休的教授不同,能够带给学校新的研究思路和视野,开出新课程,帮助教师和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世界。(这与国内近亲繁殖不同)
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不留本校的博士生直接进入教师队伍,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学术领域的近亲繁殖,这一举措在国内高校中,无论是在观念,还是措施上都是领先的。但当时似乎少有人注意到避免学术近亲繁殖,对于培养创新人才、保持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现有的观念与伯克利仍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当北大一名研究和课程在“古文字学”方面的教师退休,我们可能仍有这样的观念——继续找一名学者,其学术背景是“古文字学”,以此保持院系既有学术体系的完整和完美。但是,我的疑问是,为什么不能找一名给我们带来变化的学者呢?
第三是跨学科的教学(个人认为这一点最重要)。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可以使得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超越既有知识范式去思考。在伯克利的本科教学制度安排之中,有新生研讨课、伟大思想课程,线性跨学科课程计划、辅修/双学位教育以及独特的将跨学科教育和本科生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科专业”(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Field major,简称ISF)。
ISF是独特的本科跨学科专业,是由本科生接受两年通识教育之后,在导师指导下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自己建构完成的。它以一个独特问题为中心逻辑,其课程选择范围是全校所有本科生课程,甚至包括研究生课程。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必须以选定的这个问题为主题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完成高质量的论文才能毕业。可以说,ISF专业高度个性化,高度跨学科,同时有高强度研究。
在伯克利,正是这些制度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国科学报》 (2014-03-27 第7版 观察)
注:帮助人大经济论坛推广,点击贴子标题后的“推广有奖”,或复制贴子内容(带人大经济论坛网址)并发到其他论坛和网站,把本贴推荐到QQ群或自己的微博(最好@人大经济论坛),然后跟贴贴出链接或截图,证明已作推广的,将获得如下论坛币的奖励!
活动奖励方式(同一个群或微博分享算一次,所有截图均需显示分享实际人数(比如Q群,不是看几百人群,而是对话框右侧显示的实际人数;微博要显示粉丝数量),否则默认低档奖励):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凡分享到其他网站(包括校内网等),帖子保留一天以上的,奖励100论坛币。
4.凡分享超过10次的,另外奖励200论坛币;凡分享超过20次的,另外奖励500论坛币;凡分享超过50次的,奖励1000论坛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