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上搜索“现代商学院体制”,基本没有相关结果。但事实是,商学院从无到到有,再到现在所谓的改革不改革,确实经历了巨变。就从我知道的聊一聊吧,完全原创,没有摘抄,没有借鉴,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一. 区分是不是所谓的现代商学院,通常的标准是有没有“终身制”(tenure track)。
也就是通常6-7年时间,分两个阶段,评估科研成果(通常是paper质量数量),survive的人拿到终身教职,此后再不用担心被fire,而且薪水比刚入职高一大截(可以翻番)。 美国的大部分商学院,香港和新加坡几乎都实行了这样的制度。升职顺序是assistant professor (刚入职时就是了)-associate professor (一般代表已经拿到tenure)-(full) professor。
英国,包括原英属殖民地,大部分还没有实行。英国的许多学校实行的还是lecture-senior lecture-professor/reader 这样的制度。澳大利亚貌似只有UNSW (新南威尔士)“改革”为现代商学院体制。
两种体制之差不啻千里,首先,薪水,在现代商学院做AP就可以拿到12万美金起一般,新加坡能给到20万,拿到tenure一般可以翻一番,拿到full professor有可能还能翻一番;其次是科研压力,只看最顶尖journal, 3年一次review,再拿到tenure之前两次决定去留,美国排名50左右的学校拿到tenure的一般已经move了两到三次,也就是花了十几年。而在英国或澳洲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压力要小很多,当然拿到的钱也就少了很多,不过被fire的机会也比较少,有点类似于国内体制的感觉。而且欧洲有许多在现代商学院不太认可的journal,欧洲学校的许多professor就自娱自乐的在上面发一些paper,往往也能混的不错。
二. 就拿金融来说。top journal只有 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三个,当然还有临近学科的,经济的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会计的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iview等,但毕竟在这些发的还是很少。美国的好学校,香港三所,要三篇这几个journal里面的paper才能拿到tenure, 美国top school, 新加坡三所,要4篇。这三个journal每年就三四百篇paper,全世界不知道有几万人在做,拒稿率可以达到90%以上,审稿周期有的可以达到两年,而且相当不均衡,大牛发的难度和小assistant professor差异巨大。
暂结于此,有空再来更新professor的生存状态和PhD情况,敬请期待。过去常上论坛,不常发帖,这次算是第一次发长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