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于上市公司的理财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密切关注。我们首先来看一组数据。
自进入2013年后,上市公司理财热情就一直高涨。同花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间,逾150家上市公司、约1300多笔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除部分信托理财产品以外,绝大多数是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多家上市银行和城商行,规模达到1434.9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12年仅约146.5亿。
虽然上市公司积极理财,但盘点可见,大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并不太高,多数公司的年收益率在5%左右,而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在近期也达到5.3%左右。由于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投资的产品安全性高,要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因此收益率方面基本上不会太高。
以上可以看到部分上市公司很有闲钱,但是应用效率不高。对于这部分公司我们是否可以断言他们不务正业,而且不为股东服务,在做理性投资时,应该对这些上市公司避而远之。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证监会在2012年底才发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适度放宽了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使用范围,允许上市公司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类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投资类产品等。所以在2013年出现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增幅巨大就并不出奇,因为本身A股市场就存在融资过度的现象,上市公司将原本放在银行的资金投入利率更高的领域有何不妥。
讲到利率偏低,我觉得首先有一点应该肯定,5%左右的收益要远高于一年期定存而且流动性比定存好。至于低于余额宝等“理财宝宝”,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可比性,即使从理论上说上市公司既然有大量的钱,投资收益又低于余额宝,为什么不多分红,让股东自己支配资金获取最大的收益?看似有理,但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税。以一般10%的红利税算,假设上市公司投资收益5%,个人投资余额宝收益5.3%,如果上市公司投资100元的理财产品可以获得5元的年化收益,而如果分红的话,股东在缴税之后再投资余额宝,其收益在4.7元左右,所以分红并没有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反而让股东利益减少,更不要说余额宝的收益还在出现下降趋势。
综合来说,上市公司的理财并不像一些媒体描述的那么严重,说上市公司可能出现偏离主业的现象。实情是我国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就是存在着一些上市公司因为IPO过度融资(即圈钱)导致融入的资金不知如何处置,在2012年之前又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存定期明显的流动性不强,而去年(2013年)出现了钱荒,银行缺钱,利率增加,加上证监会放松监管,使得一部分企业将空闲资金投入理财,就没有什么值得市场如此关注。至于说一部分企业出于为了弥补主业亏损大量投资高理财产品,则需要投资者密切关注,留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