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hhgxyzp在2008-4-3 23:38:00的发言:在初中级微观中,分析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是6到7个影响因素。为什么到高微中需求仅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特别是,微观的商品需求受收入约束,这和宏观的消费理论还有何区别呢?进一步地,我们一般说微观是研究个别消费者、个别厂商、个别市场的,如果你的消费空间是各种商品,并因为商品种类多而用向量表示,那我们所研究的还是个别的东西吗?得到的结论还能是对个别东西的正确描述吗?
1)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共享”相同的消费理论,是理论的进步,还是理论的退步?为什么许多人希望为宏观经济学建立“微观基础”?
2)“初中级微观”(我想楼主一定指所谓“教材”)中,“需求函数”很少表达为消费者规划的“解”(或者结果)。其实微观经济学的总体思路即“个体优化与一般均衡的统一”。微观经济学力求把微观个体的行为都表述为一个规划问题。至于这个规划问题中应该选择什么作为参数,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但基本思路是不变的。你可以批评微观经济学的这一总体思路,但只从几个参数入手,恐怕力量有限。
3)“微观”与“宏观”之区别的“个量”与“总量”,绝不指“商品的种类的单一或多种”。微观经济学所讨论的“一般均衡”必须涉及“所有市场”(否则无所谓“一般”了。其实,general equilibrium译作“全局均衡”更恰当一些,但是“一般均衡”一词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而微观中的“局部均衡”,并不是说非要只研究某一种产品的市场,而是,主要假设价格是外生参量。宏观中的“总量”,反而常常不区分商品的种类(最多把实际GDP表述成多少单位的特定的产品篮子),这样目前的宏观经济学常常遇到“只看到总量均衡,看不到结构均衡”的尴尬。宏观涉及的概念,主要是“货币”与“增长”——这两项恰恰在微观中被忽略。
如何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仍是难题。统一后的“经济学”(不再区分微观与宏观),必须在考虑所有个体的优化且一般均衡的前提下讨论“增长”问题。这样,就要讨论如何从个体优化出发,得到可观测的“总量”(由此表述“增长”)。同时,理论模式变得空前复杂,经济学家于是往往采用“代表性个体”(从而“代表性产品”)的作法——这样当然又会遭到众多非议。
如果你能建立一套“动态微观经济学”——讨论所有个体如何在“长期”(乃至无穷期)针对所有产品与要素分别实现动态最优并达到全体的动态的一般均衡,你无异于建立了不必区分微观与宏观的一套经济学。不过,这样的动态的一般均衡的解,有没有“一般的”存在性,是你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上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