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
通货膨胀: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理解: ①考察对象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②强调的是货币价格总水平; ③表现是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度量:
①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其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变动之后的CPI是核心CPI 。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其是反映全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发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应用更为广泛的是反映工业企业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生产品价格指数(PPI)。
③GNP冲减指数或GDP冲减指数:是将GNP或GDP的名义值化为实际值所使用的价格指数。公式为:GNP冲减指数 =报告期价格计算的GNP/不变价格计算的GNP。
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治理
需求上拉型通货膨胀:是用经济体系存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其基本要点是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由于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则体现在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上,所以对需求上拉型通胀还有通俗的说法,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治理方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具体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胀和利润推进型通胀。
工资推进型通胀以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及工会力量强大为假设前提,认为工会力量强大致使工资较高,企业为维持盈利而提高产品价格引发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引发工资的提高,即出现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现象);治理方案:采取紧缩性收入政策,如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并据此控制各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对工资超额增长部分征特别税等。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存在商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竟争即垄断为前提,认为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充分,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如电力、铁路、通信等垄断行业,其可能操纵价格,赚取高额垄断利润,高额垄断利润的普遍存在推动着通货膨胀的形成。治理方案:反托拉斯法。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供给或成本推进往往难以分清,既可能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也可能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的“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强制储蓄效应:ZF以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种办法筹措建设资金,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则大体相当于ZF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强制储蓄的部分。
收入分配效应: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实际收入会下降,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由于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于物价上涨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是概括表示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的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滞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时发生。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往往伴随着经济萎缩。
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①通缩对投资的影响:通缩一般会使实际利率提升进而增加投资的成本,并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因此,发生通缩时,投资活动会有所减少。
②通缩对消费的影响:通缩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价格效应,即物价下跌使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购买此前同量同质的商品和服务,但因预期价格还会下跌,其又会推迟当期消费;二是收入效应,消费者预期未来经济继续萎缩,自身收入也趋于下滑或可能因失去工作而没有收入,故会缩减消费支出。
③通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通缩时的实际利率会高于通胀时期,因此,对债权人有利,对债务人不利。
④ 通缩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则实际工资不会下降;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往往会为生存而下调工人工资。
⑤通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通缩会造成经济萎缩,但也有少数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