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3016 6
2014-05-19
■刘道玉认为,取消研究生免试推荐制有利于堵塞开后门并抑制某些“潜规则”。
  ■华东师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唐玉光教授说,推荐免试制度有一套综合性的评选办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当高,而且具有严密的程序;考评的内容有广度和难度,不仅包含了本科读书成绩,还有对学生的道德评判。
  “研究生免试推荐制”到底是助长招生腐败的不正之风,还是推动研究生质量提高的灵丹妙药?
  近日,知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的一番话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引发争议,他在一篇题为《教师水平决定大学水平》的文章中提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要剪断“近亲繁殖”的“基因遗传链”,并给出了五条建议,第一条就是“取消研究生免试推荐制”。
  刘道玉认为,这个制度的设计者,美其名曰保证“尖子人才”不外流,实际上是在考研上的“马太效应”,即所谓的优秀生免试推荐,而非优秀生还必须考试;而且,取消免试推荐,还有利于堵塞开后门和某些“潜规则”。
  刘道玉还建议博士研究生不得在其导师名下做博士后,导师也不得把自己的博士生留下做助手;教授夫妇不得在同一课题组做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必须实行亲属回避政策;教师招聘必须公开、公平,需要在3种以上的媒体上公布招聘条件;教师队伍的构成,实行“三三三制”,即本校毕业生、国内其他重点大学毕业生和国外留学背景人才各占三分之一。
  这些建议中,唯独“取消研究生免试推荐制”引起了很大争议。
  教授:考试尖子不一定是尖子人才
  在科学网论坛上,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彭真明教授算了笔账:从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来看,第一年修学分,第二年科研训练,第三年找工作写论文。真正的科研训练时间就落到第二年。第二年学生进实验室,得有2-3个月的适应期。对于学生,扣除双休日、法定假日和寒暑假,一年只剩200天的科研时间,进一步扣除过渡期2个月,有效科研工作时间剩下140天左右,“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如何提高科研能力?”
  因此,彭教授认为,如果取消推免制度,大四学生全体参加硕士入学考试,相当于把本科阶段就很紧张的时间又占用了至少半年,“考试尖子不一定是尖子人才。取消实行这么多年的推免生制度,那就是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的倒退。”
  有教师甚至呼吁,不妨将研究生的招生权彻底开放给研究生导师,或者开放包括研究生毕业等相关权限,让导师们自己对学生以及自己的品牌负责。
  多所名校推免生比例逐年增加
  在本市多所名校,研究生推免生比例逐年增加已是普遍现象。在《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就有“院系所、学科(类别)专业(领域)接收推荐免试生数,视推荐免试生生源情况而定,一般为招生人数的约60%”这样的表述。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推荐免试生比例为40%左右,并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提高。
  华东师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唐玉光教授说,“不少人把推荐免试制度等同于徇私舞弊,认为导师想招谁就可以招谁。事实上并非如此,推荐免试制度也有一套综合性的评选办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当高,而且具有严密的程序。这些考评的内容远比几门专业课的测试和面试更有广度和难度,不仅包含了本科读书成绩,还有对学生的道德评判。”
  翻开《复旦大学2014年推荐免试硕士招生简章》,也可看到在“申请条件”和“申请材料”中,就有“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以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本科阶段学习成绩、特别是专业成绩突出,英语水平符合申请学科专业的要求”和“有关获奖证书和学术科研成果(如发表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等)”等多项要求。
  在同济大学研招办主任陈宇光教授看来,讨论一种制度取消或保留,关键在于这种制度的设计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具体到研究生推荐面试制,就要看其是否能够引导本科教学和培养,是否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让所有的学生仅仅按照研究生考试的三门专业课成绩来排序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陈教授认为,公平不能仅仅体现在一次考研笔试上,还要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当中,“名校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强,知识面更全面,眼界更开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19 18:36:01
好哈哈哈啊哈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9 18:38:10
呵呵说什么都去考研了就占去半年时间了。我们学校根本连考研的准备时间都不给。干脆使用美国的方式得了,统一标准化测试,然后划出分数线,最后筛选出有实习有科研有推荐信的学生得了,起码可以杜绝保研潜规则了。再要潜规则也得达到标准化成绩的分数线才行。什么保送保研都是各种猫腻,有人才也有渣滓。清华不有一个大一挂四门gmat连680都没有最后去了哥伦比亚的张泽天吗。保研也有猫腻,有规定挂科的不能保,开始我们学姐挂科后跨专业保研。985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办?直接铲除这个制度得了。反正中国一旦有规则的空子与投机的机会,那一定会有人钻的。所有创新性人才招生政策就是这样搞臭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9 19:21:51
在文中另外几个方面,个人意见是比较支持刘校长的看法的,毕竟在中国托关系、看人情,成为传统。但取消推荐制度,虽然对避免潜规则很有帮助,却也有可能造成素养较高,不善考试的人才的流失。顶尖的人才需要全面的素养,也需要时间去发展,不能让所有高端人才都还以考试来论,中国学生考试已经够多了。哪怕有三分之一真正的顶尖人才通过这个制度避免再次花时间去投入考试,我觉得就可以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9 21:32:49
Yes, I am with my neighbors.
And in this point, I don't think I am  standing alone.

It is true that we can design the most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reliability is determined by its operator.
Their expertise and their independent positions have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final outcome.

Fair and transparent environment is academic earth.
With it, more and more professionals will grow better from seeds.
Thank you for the voice of the hear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9 22:12:16
很有见解,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