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0n010 发表于 2014-6-3 13:38 
小弟弟,你不用引经据典,长篇大论.
在人类祖先栖居于树上的时代,鸡就生蛋,鸡就有肉了。不是因为人类有了劳动后,鸡才生蛋,鸡才有肉的。
鸡生蛋,鸡有肉,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生物链及其相应的食物链的一环,具有其天然价值。同理,人类也是大自然生物链及其相应的食物链的一环,只不过人类处于其较高层次而已。人类之所以看中鸡蛋和鸡肉的自然价值,在于鸡蛋和鸡肉可满足人的营养摄入的需求;黄鼠狼、蛇等猎食性动物看中鸡蛋和鸡肉,亦是如此。
人类看中后,利用自身劳动去获取;黄鼠狼、蛇等猎食性动物看中后,利用自身技能去获取。至于人类养了10只鸡,不马上杀掉而让它们继续下蛋和长肉,这也是劳动,但这一劳动属于知识型性质,是一种带来长远效益的劳动。非洲东部大草原的狮群、北美原野上狼群,都具有这一近似于人类知识型的性质,它们拥有捕杀能力,完全可以在数日之内将牛群或羊群全咬死,但它们的集体捕杀是有选择性的,它们仅针对牛群或羊群中的老弱病残者下手,也是一种类似于“人类养了10只鸡,不马上杀掉而让它们继续下蛋和长肉”的知识型本能,是一种可以来长远效益的抉择。
劳动具有三要素,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10小母鸡是人类的劳动对象,离开了这一劳动对象,人类劳动就失去了物质的对象性。难道人类自己会下蛋?
马克思的劳动定义是:“劳动力的使用即是劳动本身。”什么是劳动力?马克思说,“劳动力即指人的劳动能力”。这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说,这就等于在说,军队即指军人组成的队伍,米饭是指由大米煮成的饭等等,无实质内容。
马克思说:“动物和植物通常被看作自然的产物,实际上它们不仅可能是上年度劳动的产品,而且它们现在的形式也是经过许多世代、在人的控制下、借助人的劳动不断发生变化的产物。尤其是说到劳动资料,那末就是最肤浅的眼光也会发现,它们的绝大多数都有过去劳动的痕迹。”——在这里,“动物和植物”是指“在人的控制下、借助人的劳动不断发生变化的产物”,即经人类劳动所驯化的、所改良的自然物。鲁迅曾说过,家猪一旦离开了人类驯化范围,用不了若干年就会退化为野猪。生物学家都知道一个科学事实,那就是须在驯化物种、改良植物之外保持其一定数量的野生资源,维系其自然价值,否则就会导致该驯化物种的自然基因的退化以至于物种的灭绝。野驴、野马、野牛、野生大熊猫、野生小麦、野生水稻、野生西瓜、野生玉米等等,人类维系驯化动物和改良植物的先决条件即是保持它们原生态的遗传基因和遗传特性。很遗憾,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者就知道马哲,而不了解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者总是在“劳动主体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这一问题上纠结不清。我在上一贴中就提及到,奴隶的命运如同牲口的命运,生如牲口,死如牲口。奴隶的劳动难道说成是奴隶主的劳动?耕牛的劳动,难道说成是人的劳动,驴拉磨,难道说成是人在拉磨.....?
人类会采蜜吗?不会,人类会酿蜜吗?也不会。但是人类会学习蜜蜂的采蜜酿蜜的知识,利用蜜蜂来为人类采蜜酿蜜。“采蜜酿蜜”这是蜜蜂的“劳动”,不是人类的劳动,也就是说,采蜜酿蜜的这一“劳动主体”是蜜蜂而不是人类,却被人类视为一种“替代劳动”。如果蜜蜂全死了,会怎样?人类因此就学会了像蜜蜂那样采蜜酿蜜了吗?仍然不会的。
人类劳动与机器体系的劳动,是一种协作性的劳动,机器体系的劳动协助人类劳动,深化人类劳动,替代人类一部分劳动。耕牛替人耕作、驴子替人拉磨、牧羊犬协助牧羊人放牧,怎么就不可以吗,今天的机器体系逐渐具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它们的劳动效率比起耕牛的劳动、驴子拉磨和牧羊犬的劳动要高许多。
机器体系的所有者,与机器体系的劳动,是二码事。在事实上,站在机器体系的所有者角度看,其所要解决的是,(1)机器体系的所有者让不让或准不准机器体系去劳动的问题,(2)机器体系的劳动成果是否属于机器体系的所有者的问题。站在机器体系的发明人和制造者的角度看,其则要解决的是,(1)机器体系会不会劳动或机器体系的劳动是不是“替代劳动”的问题,(2)机器体系应如何劳动及其以怎样方式实现劳动的问题。
机器体系的劳动所产生的劳动效益全部归属机器的所有者所拥有,但仅凭这一点就断言,“机器体系从来就不会劳动、机器体系的替代性劳动即是机器所有者本人的劳动”等等,类似看法观点皆是错的。马克思指出,资本所有者将工人的劳动力作为自己所购买到的商品,投入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其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在扣除了资本所有者的预付资本后,全部归属资本所有者私人所有。但这并不是说,全部剩余产品是资本所有者的私人劳动的成果——意味着工人的劳动就是资本所有者的劳动。
人类劳动的本质与人类劳动的特殊形式不是一回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某种特殊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受不同的规律支配,不能将劳动与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混为一谈,这就如同不能将新生儿的一生与父母的一生混为一谈,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