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4505 9
2014-07-17
    为实验经济学正名! - 由一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博文说起 (1)的地址:点击这里      或者: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extra=#pid25720489


      在我们看另一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博文之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科学家是怎么研究一个问题的。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身高是由若干个因素决定的,为了表述简单,我们假设影响身高的只有三个因素: 遗传,食物,和睡眠。在很久以前,没有人知道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影响身高的。但某一天,一群科学家决定揭开身高之谜,他们应该怎么做呢?他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把这三个因素单独的分离开来研究,也就是单独研究,遗传,食物,和睡眠分别对身高有什么影响,只有在对每一个因素研究明白了以后,再把他们放在一起看看它们之间是否会相互抵消,或者不会有相互作用,最后预测不同人的身高。这是一个很正规的顺序。


        而所谓社会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存在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很多个因素分别对人的行为起着不同的作用,由于每个环境中的很多个因素的组成都不同,因此这些因素的组合会对人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教科书上的一些所谓的经典营销案例拿到另外一个环境中就不好用了,因为另一个环境中可能会有一个更强烈的负面因素在起作用。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因素很多很多,而社会学家们如果想要研究一个社会现象或者人的行为,首先要把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别一个个的挑出来,看看他们对人的行为分别有什么样的影响,然后最终才能把它们放到一起看看哪个影响会强烈些,或者有没有相互作用等等。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这与下面这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博文有关。


      上文中提到了李俊慧教授在写了"实验经济学的荒唐..." 这篇博文之后又写了一篇博文 "再示范一次实验经济学的荒唐"  (果然是一波接着一波)...这篇文章的地址在这里   
点这里 或者
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344907593#!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44907593

在这篇博文的一开始,李俊慧教授引用了一个质疑她的网友"踏雪寻梅" 的留言,然后和另一个网友把踏雪寻梅围攻了.....踏雪寻梅留言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原文可以在链接中找到): 经济学里面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人是有固定偏好的,也就是说假如你在A和B两个选项中你喜欢A多一些 (A >B),那么在A B C这三个选项中,如果科学家再问你一次A和B你喜欢哪个更多一些的话,你依旧会说你喜欢A多过B,一个人的偏好应该是固定的。但是行为学家发现现实中有些时候人们并不是这样。"踏雪寻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让100个人在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

A: 电子版的"经济学人"杂志                 59元
B: 纸质版+电子版的"经济学人"杂志   125元

结果发现 68人选了A选项, 32人选了B选项,总体来说,假如你的偏好和大多数人相同,你的偏好是 (A>B)

但是假如我们加一个C选项
A: 电子版的"经济学人"杂志                 59元
B: 纸质版+电子版的"经济学人"杂志   125元
C: 纸质版的"经济学人"杂志                125元

结果科学家发现这次 16人选了A选项, 84人选了B选项, 假如你的偏好和大多数人相同,你的偏好变化了!变成了 (B>A)!
我们都能看出来C选项完全是出来打酱油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打酱油的C选项,却使人们偏好改从A变成了B!


说实话踏雪寻梅这名网友举的这个例子挺有代表性的,其实这是一个行为经济学里面一个很经典的现象,叫做decoy effect(欺骗效应)或者asymmetric dominance effect,实验经济学家已经在无数的严格控制的实验中发现了这个现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还试着用损失厌恶来解释这个现象。但就这么一个例子竟然莫名其妙的变成实验经济学的荒唐的理由了.....与第一篇博文不同,这篇博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人又多了一个,是一名叫做"沄之左使"的网友 (鉴于这是个网名,所以不存在人身攻击的误会,所以我们下面欢快一些....)

让我们来看看"沄之左使"是怎么批判的 :
"课堂上的试验漏掉了一个关键的局限条件:其它报刊商品——加入”纸质版“会让人容易跟其它报刊的纸质版对比;凭什么让人一定要在《经济学人》的不同定价里边选呢?但这个缺陷是做实验无法模拟的,不论用什么报纸作对比,做实验时既然是让人想象着选择,那就无法不想象报纸之间的可比性,没人信服(原文)......"

    我当时就震惊了,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句台词: "大哥,人费了好几百年的工夫好不容易把糖从红酒中分离出来了,你这红酒一加雪碧糖又回去了!" 正如我前文所说的,要研究人的行为必须首先把能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单独的找出来。一个学者在研究之前必须明白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人家明明研究的就是欺骗效应,好不容易把环境控制住了,没什么其它因素影响,你加其它报刊商品不是添乱吗?可能这位仁兄的出发点是现实生活中明明有其它报刊哪,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局限条件哪!所以实验里为什么没有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量净身高的时候你跟他说: 你为什么量身高不穿鞋呢?现实生活中人走路都穿鞋呀? 可是这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可能穿不同的鞋哪,只有知道了净身高才能知道穿不同高度的鞋会有多高.....就这样的批判,后来竟然被形容成了: "呵呵,“沄之左使”这批评是点中死穴了.....(原文)"  -_-!


    事实上我隐约能总结出这些这篇博文批判的出发点,简而言之,就是怀疑在实验室得出的数据拿到现实世界就不好用了。为此,李教授是这样说的:

"如此设置价格安排,是有引导消费者去购买商家想他们购买的产品的意图,但如果商家想热推的产品本身定价非常不合理,也就是它不是降低消费者的信息费用、反而是增加其信息费用的话,再怎么搞这种取巧的营销手段,消费者也不会卖账的,因为有其它竞争对手存在。消费者不但会在同一商家的不同套餐之间进行比较,还会在不同商家之间进行比较。所以,表面上看,这种营销伎俩可以增加信息费用(说得好听是引导,说得不好听也可以是误导),但其实做不到。商家在竞争压力下一定是向着降低消费者信息费用的方向去做的。(原文)....."


    大家只要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种批判的问题出现在哪,文中写的其实并不是"欺骗效应"是错误的,而是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价格离谱,竞争对手众多等等的影响更加强烈而已。但是正如我上文中提到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我可以把上举出一个欺骗效应好用的环境。比如一个消费者去一个超市,一抬头看到货架上摆放着A,B,C三种牙膏,假如商家为了推销其中一种牙膏而对三种牙膏是按照"欺骗效应"的方式摆放的(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超市这样做),由于摆放的位置不同,消费者会更容易受到"欺骗效应"的影响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中的一种牙膏。你可能会说但是还有其它竞争者比如其它的超市阿,你想想有几个人买牙膏的时候会骑着自行车去好几个超市逛逛呢?因此在这个环境中,价格离谱,竞争对手众多等等的因素由于成本的原因就不重要了。而欺骗效应就凸现了出来了,这个事例恰恰说明了实验经济学的高明之处,因为能够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把一个个的因素剥离开来研究。这是场数据很难做到的一点。


    当然李俊慧教授在写完"再示范一次实验经济学的荒唐"之后又来了一篇 "继续展示关于“实验经济学”的精彩评论" 的博文,我粗略的看了一下,这一篇罗列了一些跟批判实验经济学都没啥关系的评论,当然无一例外都是一边倒的。如果没时间的话建议就不用点开看了.....(尽管如此,还是把链接送上)

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344907593#!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44993589


     实话说,实验经济学能走到今天,必定受到了无数的攻击和质疑,但这些攻击都在无数优秀行为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中被一个一个的被反弹了回去,而且在不停的攻击中,实验/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越来越强大,最终连续几年包揽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了主流经济学前沿。假如我之后不会犯懒,我会简单的列一些有高度的质疑和实验/行为经济学家是如何对这些质疑一一化解的。同样的,我也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欧美国家的ZF是如何把行为经济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社会上的事例。天知道我会不会犯懒,还是写上未完持续吧..... :D

为实验经济学正名! - 由一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博文说起 (3) 完结 的地址:  点击这里

或者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extra=#pid2574708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17 08:11:49
blue_wind777 发表于 2014-7-17 08:02
在我们看另一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博文之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科学家是怎么研究一个问题的。我们来举个简 ...
错误也有正确的理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7 22:42:11
Never argue with an idiot. Because she will pull you down to her own low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her experienc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8 01:28:21
李的飞扬跋扈早已看不惯。总是强调交易费用、成本、局限条件是多么的创新,岂不知根本没有脱离之前马歇尔的分析范式,还不是超理性、完全信息等强假设下的效用最大化吗?而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其解释现实行为选择的不可能,买票与否即使在没有时间限制压力的情况下,也只有脑残才会想那么多呢,而且他也没有这个能力想那么多。
按照李的思想,世界上有慈善行为,为什么呢?理性自私人为什么会慈善呢?额,李会说局限条件是上帝的存在、更大歪理会说慈善也是效用最大化的广义理性行为。扯淡,这不就是他一直强调的涛涛逻辑吗?

最后,实验经济学是建立在可证伪的基础上,它的抽象、环境控制、对照组设置等等,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种科学的方法研究行为决策,而不是坐在书房里空想,或者就某个局限进行田野调查,找到重要局限条件。

科学重要一点在于 结论的可复制性,请问李所强调完全都是个案局限,对科学有啥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8 01:34:39
墙顶楼主!以正视听!我曾经也是迷恋过一段时间的五常的交易费用。后来发现,五常的东西,咱茶余饭后聊天可谓装学术的好工具,因为似乎很科普。当然,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提供了分析制度的新视角,但被张五常带出来这些国内所谓“学生”,给玩坏了。如此,五常在中国的传教不知算成功还是失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8 21:33:03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