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朝有两场变法,庆历新政(范仲淹变法)和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前者思路是正确的,裁汰冗员,抑制恩荫,加强官员考核,减轻赋税徭役。时有“一家人哭与一路人哭”之辩,可见范仲淹的思路清晰。王安石的思路更清晰,不加税,朝廷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像商人那样渔利。当时元老重臣那叫一个生气,直骂朝廷不要脸。确实!
2、熙宁变法总体上是朝着国有化的方向走。不奇怪,变法的最大冲动就是为朝廷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3、熙宁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指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有肯定的意味,说这是神宗皇帝主导的求治改革。后者有贬斥之意,是南宋时期针对这一事件论战反对派的提法,说这事儿就王安石胡闹的。
4、均输法,是成立全国交通货运调度总公司,在境内六大货运流通中心设立“六路发运司”,专项资金采办货物。徙贵就贱,以近易远,以计划经济的手段模仿市场经济下的价格调节。实际上是西汉桑弘羊“平准”的再版。
5、市易法,朝廷成立“市易务”负责干鲜果品的采购批发。青苗法,主要是以国家信贷机构发放低息青苗贷款,打击民间高利贷行为。两者都是成立国有企业,唉。
6、保马法是养马事业民营化。宋朝在西北国有草场养马,占用耕地不说,费用也高,越来越成为一项负担。变法后平民可以领养马匹,朝廷还可以借钱给你买(有摊派性质)。养马可以相应减轻赋税。养了马没有完全产权,马匹不能随意买卖,死了马还要赔偿。后来一场马瘟,死了不少马,百姓赔了不少钱,此事遂罢止。朝廷想做生意,哪有吃亏的道理。
7、青苗法本意是给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以过青黄不接时节。本意当然是好的,落实下去就完全走样了。为应付考核,官员强制摊派贷款,利息虽低但是要收名目杂多的费用,官吏还百般刁难。到还债时很多地方趁机抬高利息,达到20~40%的高位,比民间高利贷还高。青苗钱成了变相加税。有人说青苗法失之在人。唉,怎么弄都一样,制度坏则遍地虎狼。
8、保甲法和秦制颇类似,五户一保,五保一大保,平时务农,战时当兵。中国自唐朝起就形成雇佣兵传统,我觉得很好。而兵农合一的体制对传统宽松闲散的生活简直是个灾难,并且有军国主义嫌疑。
9、不知为啥,“岁币”的评价多不高。我觉得不错啊,据说宋朝越州一地的赋税就足够支付对西夏岁币。其实也不是花钱买和平,而是花钱买面子。元昊只是想独立,称帝,并无实力进攻内地。宋朝打了几仗,屡打屡输,西夏也扛不住持久战。两厢一合计,夏向宋称臣,元昊为夏国主,宋每年送岁币30万两。西北边尘消散,两国维系了长期的和平。
10、司马光说,朝廷缺钱是因为花得太多,要想求财应减少开支。王安石说,有些钱是省不下来,与其省钱,不如积极开辟财源,应该找一条既不增加赋税,又能增加财政收入的路子。司马光反驳说,天下财富就那么多,不向老百姓取,向何处取?
11、司马光的说法大抵不错(国家的经济行为最后往往变成赋税),但是也有问题。天下的财富是源源不尽的,但是开辟财富的道路应该交给平民做。国企没有创造的能力,并且会压制民间创富,最后枯竭贫弱,这就是“与民争利”的后果。 文/菁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