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舍温﹒罗森的推荐,最终促使杨小凯与墨尔本大学教授波兰德(Jeff Borland)合作的论文《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机制》(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于2001年发表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办的《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这篇文章认为,经济增长并不单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而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题,市场发育、技术进步只是组织演进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杂志》是顶级经济学学术刊物,15年前保罗﹒罗默的经典论文《递增报酬和长期增长》(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就发表于此。自此以后,杨小凯逐步建立了他在主流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自80年代末以来,美国经济学年会连续四次组织重新思考贸易和增长理论的专题研讨,专题研讨的召集者分别是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桑福特?格罗斯曼(Sanford Grossman)、卢卡斯(Robert Lucas)和杨小凯,1992年的这次专题研讨的主题就是杨小凯及其合作者的工作。
三年后,两人在哈佛再次相遇。其时,杨小凯受哈佛大学邀请去访问研究。今天,新兴古典经济学为人所知的两本经典教材:《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Economics:New Classical Versus Neoclassical Frameworks)和《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vision of Labor),均是杨小凯在哈佛期间完成的。也正是在哈佛期间,张定胜和杨小凯才有更深层的交流和沟通,并尝试着合作撰写论文。
2004年,时年89岁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在美国经济学会主办的《经济学展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上发表了题为《在李嘉图、穆勒理论视野下,辨析当今主流经济学家所支持的全球化主张》(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的文章,认为全球化的进程中,除了那些双赢的局面,还有一些赢-输局面。他以中美贸易为例,说当中国等国家可以在原先美国具有明显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时,美国就不能再指望依靠比较优势去创造大于净损失的净收益了。
张定胜看到这篇文章后,就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撰写了一篇回应文章,文章最终以《中国生产力的提高会危害美国吗?——对萨缪尔森例子的一个扩展》(Can Productivity Progress in China Hurt the US? Samuelson’s Example Extended )为题发表在2007年的《太平洋经济评论》(Pacific Economic Review)上。张定胜认为,一国生产力的提高可能会伤害贸易伙伴,但是这种伤害并不像萨缪尔森说的,会产生持久的损失。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对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