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是以色列新兴高科技产业的中流砥柱。它们为这一产业从海外募集来数以十亿的资金,一路引领新创企业走进华尔街上市的殿堂,或是赢得全球科技巨头跨境并购的青眼。与此同时,私募股权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旧以色列的一部分。它们黯淡无光、缺乏增长,且大多局限于专注国内市场的企业。
1990年代初,ZF建立了Yozma基金,以鼓励风险投资涉足该国迅速兴起的高科技行业。这令以色列的风险投资行业首先形成。以色列的第一只私募股权基金成立于1996年,且即使在今天,这一行业依然极大地偏重于国内市场和传统科技公司。根据估算,以色列私募股权行业中有40%的交易涉及此类公司,而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平均仅为15%。
不过,于上一个十年的初期开展的资本市场改革令以色列私募股权公司可以挖掘的投资资金池首次出现。ZF要求养老基金退出对非流通的长期国债的投资,而非流通长期国债曾是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的核心构成。这使得ZF资助养老金的时代终结,迫使银行纷纷出售它们的机构投资业务。突然之间,需要进行投资的资本大量涌现,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也随之形成。这其中的部分资金就流入了诸如私募股权这样的另类投资领域。
私募股权行业今天依然规模较小、发展不足。IVC研究中心对以色列私募股权及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状况均有跟踪。根据其统计,以色列共有28家本土主动型私募股权管理公司,总资产管理规模为80亿美元。2013年,仅有一家以色列私募股权基金进行了募资(金额为2亿美元)。根据金融日报《TheMarker》的报道,投资于私募股权的以色列养老及长期储蓄资产只占总量的不到2%,而在美国,这两种资产的投资比例分别为15%和20%。以色列机构投资者对于私募股权的经验不多,也没有相应的行业基准帮助促进投资。与之相比,IVC报告称,去年共有13只以色列风险投资基金共募集资金5.26亿美元。
数字并不能告诉我们所有的故事。以色列的科技行业势头未减,而本土风险投资行业却似乎已经进入后期衰退阶段。它们在回报上跑输全球行业水准,艰难地募集资金,同时还将资助新创企业的角色让位给了外国公司、天使投资人和企业资助者。观察人士发现,以色列风投基金至今依然承受着15年前全球科技泡沫破灭带来的冲击。
有声有色的业绩
与此同时,在以色列经营的为数不多的私募股权基金开展的有声有色。另类资产行业领先的数据和情报供应商Preqin的排名显示,根据为投资者创造的长期回报,FIMI机会基金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基金。FIMI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20亿美元,是以色列最大且历史最长的本土私募股权投资者。
当在以色列拥有大量业务的英国收购基金Apax Partners于2009年从以色列最大的通讯公司Bezeq撤资时,该基金赢得了相当于4倍的初始投资额的回报。在管理资产规模约5亿美元的本土基金Fortissimo资本,帮助国内碳酸饮料公司SodaStream于2010年成功上市时,其1200万美元的投资已经升值为1亿美元。在今年5约,Apax因与中国光明食品公司达成出售其在以色列最大的乳品公司Tnuva56%的股份的合约,而登上了全球各大媒体的新闻头条。算上股权出售所得和该公司在投资期的6年间从Tnuva获得的股息收入,Apax及其合伙人估计获得了五倍于其5亿元投资额的回报。
规模为5亿美元的Tene投资基金去年仅凭借两次撤资就将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全部赚回。这两次撤资分别是从滴流灌溉公司Netafim以及精工石英厨房台面制造商Caesarstone的撤资。仅从Caesarstone一家,Tene就赚取了五倍的初始投资额,且Tene在其投资组合中还有13家公司尚在投资。
巴菲特于2006年以50亿美元的企业估值收购以色列机械工具制造商Iscar的80%的股份的举动,可谓令世界注意到了以色列众多的管理完善、技术先进的中型企业。巴菲特来到以色列签订股份收购协议之时,以色列刚于几周前结束了与伊斯兰激进组织黎巴嫩真主党长达数月的导弹作战,这场战争导致许多以色列企业关门歇业。然而,巴菲特依然进行了他的收购。七年后,他以超过此前估值100亿美元的估值购买了该公司剩余20%的股份。
以色列特拉维夫市Raveh, Haber & Co.公司律师Gil Raveh说,“许多投资者过去将以色列视为一个科技中心。突然之间,他们发现以色列的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强势的货币、高昂的交通和劳动力成本、不便的交通以及来自全球企业的激烈竞争。不过,他们还看到以色列的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高效且以科技为导向。”
资产规模7亿美元的Vintage投资合伙公司的合伙人Amit Frenkel指出,以色列的私募股权经理与美国有所不同,后者倾向于关注杠杆率较高而预期利率较低的收购。他说,“以色列基金经理更注重金融工程学,也更关注经营效率和增长的提高”。
资产规模1亿美元的Kedma资本私募股权基金三位合伙人之一的Gilead Halevy描述了该基金是如何从蘑菇种植公司中创造价值的。2009年,Kedma收购Marina公司50%的股份时,该公司的营收约为9000万舍客勒(按今天的汇率合2590万美元),息税折摊前利润为900万舍客勒。Kedma让这一企业成为了以色列最大的冷藏蔬菜分销商,令其营收直破2.5亿舍客勒。
Halevy表示,他们所做的最大的变革是全面整顿Marina的业务开展方式,通过扩充顾客、提高供应链效率以及升级生产流程,增加企业的规模效应。Marina如今每平方米可以丰收30公斤的蘑菇。Marina的创始人(目前依然持有公司一半的股份)是蘑菇种植的行家,但为了确保快速售出所有易腐坏的蘑菇,他宁愿将价格降低到几分之一。,Halevy回忆说,“他每天的任务就是要售出仓库中的所有蘑菇”。Kedma团队建议他以合适的成本将所有无法卖出的蘑菇处理掉。“他第一次将蘑菇扔掉的时候眼中闪着泪光。但看看我们的成就吧。”,Harlevy补充说。Marina公司的息税折摊前利润增长到了20%。
Halevy说,“鉴于我们投资的公司类型,我们无法成为坐享其成的被动投资者。我们希望这些公司能够快速增长,因此,我们必须非常投入的参与其中”。
尽管以色列私募股权经理因他们老道的管理能力而赢得颇多喝彩,但私募股权基金较少以及基本面出色的具有良好增长潜力的公司较多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Frenkel 指出,“当你看一看基于息税折摊前利润的买入价,并将其与美国相比较时,你会发现以色列的价格远远较低。因此,你能够买入那些风险更低的公司。”Vintage维护有一个庞大的以色列公司以及以色列、欧洲及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业绩数据库。由于这些数据为自有数据,Frenkel拒绝提供具体数字,但他将以色列私募股权行业的表现称之为“优异”。
Frenkel补充说,“我看到更多的国际参与者进入到以色列私募股权行业,因为该行业能够创造的世界水平的回报。你无法看到对私募股权基金的打分,但在以色列经营的私募股权基金的回报是世界级的”
克服“坏名声”
在某种程度上,以色列私募股权的成功被行业内最大的参与者之一的Markstone资本集团的失败案例所掩盖了,因为Markstone的失败故事被太多媒体广泛报道。这只成立于2004年的基金遭遇了多次打击。创始合伙人之一的Elliot Broidy在2009年承认向纽约州养老金官员行贿约100万美元,以获得2.5亿美元的养老基金资本。按照以色列的行业标准计算,Markstone的资产规模十分庞大,其三位合伙人均在私募股权方面经验不深。据行业观察者称,该基金收购资产过快,甚至不加选择。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该基金在2007年执行的通过收购和合并众多投资管理公司妄图创造一家以色列金融服务巨头的雄心勃勃的战略。该计划以失败告终,且Markstone所创造的Prisma投资公司两年后被其竞争对手Psagot兼并。
私募股权行业高管指出,Markstone还打破了以色列私募股权基金所遵守的一条原则,即,避免高杠杆率的收购。在Markstone用以打造Prisma的200亿舍客勒的投资中,有一半均为借贷资本。Markstone还将其投资组合中的持仓进行抵押,导致一种资产走势不良既有损害另一种资产的风险。今天,Markstone可能在兼并中损失其所收购的Psagot股份的24%。
一位要求不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私募股权当前在以色列的名声很糟,人们在说Markstone是在拿着别人的钱赌博。他们损失了如此多的钱——这对这一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行业人士表示,撇开Markstone不论,以色列私募股权行业的前景是辉煌的。尽管以色列是个不大的国家——仅有820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在2700亿美元左右,但这里拥有数额巨大的收购机会,且竞争对手较少。Halevy说,他的数据库中有1000家潜在收购对象。
《企业整合法》为行业提供了一大交易来源。该法律去年12月获得了以色列过会的批准。预计该法律的生效将在未来六年中在以色列大型控股公司中引发一轮撤资潮,因为该法律要求结构为金字塔式的大型控股公司将控股层级削减至两层,且禁止对主要金融和非金融公司进行交叉持股。
另一个因素是以色列的企业界相对年轻。Frenkel指出,“以色列经济的历史为65年,许多企业为第三代企业,这正是传统上转折点出现的时候。对于家族企业来说,第二代经营人继续经营企业的可能性较高。但到了第三代,我们就到了转折点上,企业所有者会有意出售企业。”
许多此类企业在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上交易,但依然像家族控股一样高效运营。不过,监管要求更高的透明图以及提高少数股东的权利,这为这些企业的经营增加了难度,预计会导致更多的家族出售公司。
由集体农庄控股的企业是以色列的特有现象。这类企业也在相继出售。随着行业历史日渐增长,以色列的科技行业将成为另一个收购来源。以色列私募股权行业的日益增长的前景吸引了更多的海外参与者的加入。仅几个月中,华尔街日报报告称,Apax已经准备设立一只3亿美元的以色列专属基金。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黑石集团也在考虑开设以色列分部。此外,两家中国私募股权公司也在仅几个月成立。不过,尽管收购领域的前景诱人,私募股权行业的人士所面临的海外竞争还不多,因为许多交易规模较小,不足以吸引美国和欧洲私募股权巨头的关注。
的确,如果以色列私募股权界有所顾虑的话,那应该是对近期出台的对机构投资者向其所投资的基金支付的费用上限的规定。虽然该规定涉及所有第三方基金管理公司,但其对私募股权公司造成的影响更大,因为私募股权公司较其他类别的基金管理公司费用更高,原因是他们需要对投资组合公司进行主动管理。行业观察者称,如果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的费用为2%,则投资者将更倾向于投资其他基金。
这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吗?Raveh说,“我想会的。但目前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作出判断还为时尚早。一些机构显然会减少对私募股权的配置,尽管目前私募股权的配置率已经偏低。”
素有“以色列高新技术教父”之称的Yossi Vardi,是以色列著名的企业家和投资人。他不仅是以色列第一批发展高新技术的企业家,也是天使投资人中的一员。四十年来,他成功投资了八十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涉猎多个领域,包括软件,能源,网络,手机,电光技术还有水科技应用等。
目前Vardi先生已经在85家公司进行投资,这些公司中有不少是有希望发展成为成熟的大企业的,有些则已经被全球的技术巨头收购了。在他第一批网络投资的项目中,ICQ即时通讯软件公司Mirabilis就以4.07亿美元被AOL收购了。这一收购行为也预示着以色列十年内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向。
作为业界内公认的创业领导者,72岁的Vardi却对以色列技术产业的未来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他认为真正威胁到以色列技术企业的部分是在技术经济的某个环节,比如说在该国正在分崩离析的社会凝聚力。Vardi先生表示:“企业已经越来越不能接受以色列社会的一些做法了,这样的不满带来的威胁不亚于一颗导弹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威胁。”
在过去的十年内,Vardi一直忙于帮助那些以色列社会中失业的人重新就业。除了那些失业的人,还有那些脱离技术行业的特例人员——极端正统派,犹太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经济地理周边范围的人。
“以色列技术的发展需要和平还有教育,它也要更具有包容性。这些事情就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完成的。”他说。
Vardi所做的一切就如同网络效应一样,带来越来越多的影响。除了担任特拉维夫数字生活设计会议的联合主席,他还建立了Kinneret,这是一个在拥有最多阿拉伯人的Nazareth城市每年举办一次的,只有受邀请的人才能参加的技术网络活动。
他同时也经常参加火人节。每年会有五万名游客齐聚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共同欢度这个节日,其中很多人都来自硅谷。特拉维夫作为以色列日益发展的技术中心,毫无疑问,这些人的到来让硅谷和“以色列硅谷”建立了联系。
Vardi在采访中表示:“2006年我第一次参加火人节,回来的时候,我对创造力,合作还有自上而下的运营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去年,以色列的技术公司在企业收购和首次公开募股活动中获得了660亿美元,而新兴企业则募集到了23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根据IVC研究中心的数据发现,这是十年以来以色列技术行业募集到的最高金额。
仅仅一年,网络平台Wix.com就上市了;导航应用Waze被Google用10亿美元收购了;即时通讯应用 Viber在今年早些时候也被Rakuten用9.05亿美元收购了。
这些收购行为的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Vardi投资的Mirabilis。该公司由Yossi Vardi的儿子Arik Vardi、Yair Goldfinger、Sefi Vigiser 还有即时通讯应用的创始人Amnon Amir共同投资而成,此外Mirabilis也是Yossi Vardi第一批个人投资的网络公司之一。
他的其他成功投资包括被微软收购的Gteko ,被雅虎收购的Foxytunes,还有被eBay收购的Gifts Project。他最近的其他投资项目包括网站流量分析公司SimilarGroup还有游戏公司Overwolf。
事实上Vardi通常在面向用户型的网络公司发展早期就开始投资。
他补充说道:“我希望让企业家们意识到,商业并不该成为他们心中唯一在乎的东西。我希望他们知道,如果我的金钱受到损失,那么其他人也会受到损失。我们是一个整体。”
Grow Up Nation是《时代》周刊对以色列网络行业进行报道的媒体。作为一家早期的技术投资公司,《时代》周刊认为以色列技术产业繁荣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他们从技术行业的发展中获利,然后开始成为积极主动的投资和指导新兴企业,从而带领技术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引用一句未透露姓名的以色列企业家的话:“以前,以色列技术产业只有一个Yossi Vardi,而如今,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人才。”
2014.9.19
在日前结束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执行理事长马蔚华向《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表示:“我过去很崇尚以色列,因为它靠创新成了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所谓时势造英雄,我对下一个创新的国家是中国充满信心。”而现在,“科技大国”以色列正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中国的投资大军。
百度、平安等纷纷扩军以色列
9月25日,据外媒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互联网安全公司奇虎360以及互联网巨头百度都完成了对以色列风险投资基金Carmel Ventures的投资。其中,奇虎360在2014年初向该基金投资了约1000万美元。此外,该知情人士透露,奇虎360还对另外一家以色列风险投资基金Jerusalem Venture Partners进行了投资。
目前,大多数中国公司选择像百度、奇虎360这样通过向以色列的基金注入资金进入该国市场。
据悉,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从事金融服务、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的涌金集团向以色列风投基金Pitango Venture Capital进行了150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的投资。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联想集团也已经在今年8月末对附属于美国风投基金Canaan Partners的Canaan Partners Israel进行了大约1000万美元的投资。
此外,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平安创新投资基金(Ping An Ventures)也已于去年11月份创立了一只1亿美元的基金,专注于投资美国和以色列的科技项目。
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的副主管张江表示:“今年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经对以色列的创业公司进行了六笔投资。”
除向以色列的风投基金注资外,不乏来自中国的企业向以色列的公司进行直接注资。
今年7月,中国风投基金赛富(SAIF Partners)参与了以色列应用软件公司超音速广告(SupersonicAds)总额达1500万美元的融资计划。赛富合伙人吴俊平(Ben Ng)表示,这是该基金首次投资于以色列公司。
吴俊平表示:“在过去两年中,赛富一直在寻找跨境投资的机会,以色列和硅谷的企业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平安和中国宽带产业基金则参与了以色列广告软件公司Iron Source首次公开发行(IPO)前的融资,此次融资总额达8500万美元。近日,Iron Source也趁势在中国北京建立了相关部门。
除科技领域外,以色列的其他产业也吸引着中国资本。今年5月,光明集团表示已就收购以色列最大乳制品公司Tnuva的56%股权一事达成初步协议。据以色列媒体报道,这部分股权价值86亿谢克尔(约合150亿元人民币)。
中资看准以色列融资狂潮
中国企业纷纷踏足以色列寻求发展,主要因为“创新大国”以色列迎来新一轮的融资热潮,在该国科技类初创企业集中上市及并购交易的需求下,吸引了大批海外投资者涌入。
据咨询公司IVC产业分析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估测,2014年上半年共有335家以色列高科技公司筹集了总额为16亿美元的资本,较去年同期增长81%,创下历史纪录。
从以往来看,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投资者对于以色列资本市场并不陌生,但相对来说中国投资者出现在这个市场还是新面孔。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来看中国投资者倾向于长期的投资机会,并寻找那些已经在中国市场上被使用的技术,或是在中国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的技术。
“据我们了解,大部分来自中国的投资都是战略性投资,而非纯粹的满足理财需求。”以色列律师事务所MLGLT合伙人、以色列中国商会副主席尤哈夫·萨德(Yoav Sade)说道。
他指出,中国的投资者倾向于去投资那些已经开发出的产品,并在中国市场具有销售潜力的以色列公司。很多情况下,投资协议都包含在中国市场上进行商品化运营的内容。
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使中国投资者更受欢迎。据外媒报道,由于巴、以间的紧张局势,以色列与其最大贸易伙伴欧盟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因此,以色列正试图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中国投资者受优待
看到了与中国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前景,以色列正竭力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
近日,以色列官方宣布,中国公民赴以签证申请的等待时间将从今年11月起大大缩短。中国公民申请以色列商务签证的等待时间将由目前的5天缩短为48小时,而中国公民申请以色列旅游签证的等待时间则将由目前的10天缩短为5天。
除缩短签证申请等待时间外,以色列政府还将推出所谓的“创业签证”,为来自全球的创业者到以色列创业提供更多便利。
据悉,创业签证或将允许来自全球的创业者在以色列停留至少3个月,之后再根据创业效果将停留时间逐渐增加至6个月或9个月,最长时间为1年。
“我们正在竭尽全力促进以色列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增加特拉维夫的中文导游数量,并在许多大型会议、展览中提供中文服务等。对其他国家,我们暂时还未提供这些服务。”由以色列政府参与设立的 “特拉维夫走向全球”组织首席执行官Hila Oren说道,“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足见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数据显示,2013年前往以色列的中国游客数量达到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而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赴以的游客数量同比激增65%。中国游客在以色列日均消费286美元,以购买海产品和钻石为主,平均逗留时间为8.4晚,远高于包括美欧日游客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旅游者。
2014.9.29 第一财经日报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