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3749 2
2005-07-08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之父
赵琳琳

  打开华中科技大学寄来的《学海扁舟———张培刚学术生涯及其经济思想》一书,竟然发现了一连串的惊奇:在国内经济学界如雷贯耳的经济学大家吴敬琏、历以宁、董辅俚榷挤追仔聪挛恼拢表达了对张培刚的尊敬和对他学问的敬仰。 张培刚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凭借在哈佛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的尊称。而作为中国人,在世界经济学领域能够自成体系的可谓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个人。 我国的经济学大师陈岱孙教授在文章中说,1924年他在哈佛读书时,他的博士论文曾被送选哈佛威尔士经济论文奖,那是哈佛最高荣誉奖。但是最终委员会把奖项颁给了他的同学,陈岱老与威尔士奖擦肩而过。而18年后,另一个人中国人拿到了这个奖,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他就是32岁的张培刚,当年与他同获该奖的是另外一个重磅级人物———萨缪尔森。 著名的“四个一”学生 张培刚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 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学校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的报名表。这张修业证明显示,张培刚当年只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跳级考入武大预科。当时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成立,招生非常严格,当年的文科班只录取了张培刚一个人。 1941年8月张培刚从香港乘船抵达波士顿,进入康桥哈佛大学。他选择了《农业与工业化》为博士论文题目。张培刚在哈佛的图书馆里申请了不足6平方米的空间,他阅读了德文、法文、英文参考书200多本,涉及到的经济学家就不下180余人,包括了当时经济学中有关的主要论著。张培刚用了9个月的时间,1945年10月写下了英文稿的《农业与工业化》。答辩时,张培刚只用了一个小时。 答辩顺利通过,几天后,老师让他改名“peterchandler”填在论文封面,参加威尔士奖的竞争。1949年,他的论文由哈佛大学出版,并成为许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指定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在老师给他的书单上意外地发现这本惟一一个中国人写的书。 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时,张伯伦还曾邀请他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还是决定回国,应武汉大学邀请担任武大经济系主任。1948年张培刚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他是委员会中位居第四的高级官员,但他却认为这份美差只是个闲职,为了迎接新中国,在解放前夕,张培刚舍弃了600美元的月薪从曼谷再次回到武大。 发展经济学之父 在“文革”中,张培刚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长年与专业无缘,大好年华白白浪费。“文革”结束后,张培刚才在华中这所工科院校里开设了经济学专业,张培刚说,自己一直站了30多年,总算有一张凳子可以坐下歇歇脚了。他先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5月,张培刚被借调到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担任《政治学辞典》《外国经济史》的主编。随后,他又成为第一批给国家领导主讲“外国经济学”的专家,并与厉以宁合写了《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最早把西方经济学(即市场经济学)介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通过著作和讲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西方管理科学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把在抽屉下面藏了30年的英文手稿译成了中文,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这本书终于开始得到人们的认识。那时张培刚已将近70岁。经济学家胡鞍刚定期要给政府部门编写国情报告,他在文章中就经常引用张培刚的理论。胡鞍钢说:“张培刚先生早在1949年写那本书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这些问题,他当时讨论的是三大关系,实际上就是最早我们称之为对外开放的理论。就是农业国必须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从全球化过程中和与工业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资金、技术及支持,应当说后来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张培刚先生已经都做出了一些铺垫。” 张培刚后被推选为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1989年他写的《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一文力挽狂澜,拯救发展经济学于垂危之际。那时学术界认为发展经济学走向衰落,张老不仅为发展经济学正名,而且扩大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1990年清华大学的梁小民教授把当年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增长理论》翻译成中文,相比之下张培刚的理论远在刘易斯之上,刘易斯主张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经济发展,那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但是张老的书是把农业作为产业的一个部分,他所要求的不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而是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后来刘易斯也作了反思,刘易斯说,“过去我太重视工业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看来这是错误的。” 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1986年,西北大学教授何练成访美后说,哈佛大学一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真正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刘易斯、舒尔茨的理论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1998年,张培刚教授的博士点批准下来,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这些学科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8 15:32:00
张培刚

张培刚(1913--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1913年出生于中国湖北省红安县。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旋即应聘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研究。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公费赴美,就读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43年获硕士学位,1945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春任前资源委员会经济专门委员,1946年秋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被评为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2月毅然辞职回国,继续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及系主任。解放后任武汉大学校委会常委兼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1952年任华中工学院建校规划办公室主任、基建办公室主任;1957年任该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任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社会科学院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及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

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主要体现于他在1945年用英文撰写的博士论文——《Agricultureand lndustrializatio动(农业与工业化)中。该论文是第一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DavidA.WellsPrize);并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49年出版;1969年在美国再版。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中文本于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 版,1988年重版。

主要著作目录:

1.《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2.《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3.《浙江省食粮之运销》(合著),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4.《农业与工业化》,哈佛大学出版社,英文版,1949年初版,1969年重版;西班牙文版1951年版,华中工学院中文版1984年版。5.《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合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6.《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一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义》,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7.《关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载《经济学家》1989年第6期。8.《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9.《新发展经济学》(主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9年增订扩大版。10.《张培刚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1 19:51:00

中国有如此的牛人,离诺贝尔奖不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