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暑期一场闹剧的背后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谢灵
一、一出惊心动魄的连续剧
七月盛夏,火热的太阳炙烤着鹭岛的大地,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阵阵窒息。然而,期间上演的一出惊心动魄的连续剧,燃起了炙烤厦大的熊熊大火;同时把我绑上战车,推进烈焰……
7月8日,我去年写给朱校长关于教师餐厅问题的邮件被冠之以“群众路线教育”的题目,匿名披露到网上公开曝光,顷刻间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各种指责、甚至是谩骂、污蔑铺天盖地,冲我而来。
7月8日下午,朱崇实校长在新浪网答记者问中对我进行批评和责难,并透露校方因“已有教师举报我的学术不端问题”正在对我进行调查。很快,方舟子在其博客中声称:“有人把举报厦大会计系副教授谢灵的博士论文《软件企业绩效评价实地研究》造假的材料发给我了。我看了一下,该论文的核心部分是抄袭和伪造案例,证据确凿,厦大应该取消其博士学位,开除教职。另外,谢灵的博士导师是余绪缨,但余绪缨已在2007年去世,而谢灵是在2012年完成博士论文,博导怎么导的”?
几乎就在同时,一份题为《学长看不下去了》的帖子,在天涯等网站上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该贴以余绪缨教授同门的名义和口气写道:“余老师爱人,我们的师母去世较早。我们对在师母走之后,你主动照顾余老,单身老人的生活起居等诸多方面表示认同与感谢,也是余老最后招你入门的最重要原因。不是你学问、学术能力有多好!请你有一个最起码的自知之明。这也是我们一直静默,念及同师而或时不时给予实质帮助最主要的原因(比如,在你论文明显质量与数量都不达标,十余年来未有一篇像样的发表文章……,大家拜托师弟沈艺峰院长给予助力。最后评上副教授 等等……。”
达到登峰造极的是7月9日后,一位网名为“青润”的工程师对我博士论文进行了系列指控:
1.指出我的博士论文案例中使用了2006年软件企业已弃用的说法CMM(组织成熟度测评),以此断定该案例造假;
2.在他自己16年的从业经历中,做过软件项目的绩效考核,没有一家公司用平衡计分卡来做自己的绩效度量, 以此断定我的博士论文造假;
3.质问我调查问卷中的96家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认为这是评估一家软件企业的标准,要求公布数据来源,并怀疑调查问卷根本不存在;
4.说我的博士论文标题是《软件企业绩效评价实地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因果关系》,而他2008年9月正式发表的《可度量绩效管理模型》,之前曾贴到csdn的blog上,两文都是为了进行软件企业的绩效评定,因此有着相似的目标和指向;既然我的博士论文涉及到软件企业绩效管理模型的构建和推进,那就应该有足够全面的逻辑思维来补充他提到的奖惩模型中的缺陷,以此为据指控我抄袭该文。
5.反复纠缠我的博士论文中出现受访者的谈话是调查录音片段,还是受访者后续提供的资料,并以此攻击我的学术基本道德问题。
6. 指责我的博士论文案例中提到访谈了八位案例企业的专家,但只贴出第一位受访人的谈话记录,而这段话主要来源于“青润”博客对话;由此判断案例伪造,并讥讽我不知csdn为何物,照抄不误。
还要指出的是,7月22日,因有位记者朋友提及“青润”是受人煽动、被人利用了,我就用微博微信跟他沟通。我与他的对话坦坦荡荡,但马上就有人说我要跟他私了等等,我只好保持沉默;然而,在网名为“夏天学长”、“风大池”等人的煽动下,“青润”却指责我“保持沉默是为了做伪证而拖延时间”,甚至在他新发的日志中把我的导师余绪缨教授扯了进去,借向余老师致敬之名,大发议论“佛教的因果报应,果然毫厘不爽,但是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另当别论”。
事实上,这一出拙劣的连续剧并非从今年7月份开演。去年七月,有一篇匿名发表的《踩在检举与诽谤边缘的女汉子》一文(“踩文”)在网上流传,对我进行查祖宗三代的全面的人身攻击和恶毒诽谤,我发表了回应文章《如此“缜密和周全”的人身攻击!》。引人深思的是“踩文”从未对我的这一回应做任何反应,直到时隔一年,今年七月,“踩文”又粉墨登场,重新到处黏贴,形成这出连续剧的回放情节。唯有不同的是,“踩文”中“早年丧母,与后妈生活过程中两人长期冲突”的剧本演变成“父母离异”,而罔顾我父母十分恩爱,母亲去世四年后父亲也相继离世的事实。
更有甚者,同时匿名在网站上到处被黏贴的还有《厦大女教授谢灵论文抄袭高敏雪教授论文(转载)》;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一教师的身份发表的《职称论文剽窃与聘期考核问题的反映》等文。
我,不过是一介布衣副教授,如果有学术不端问题(后面将详细说明这一问题),学校当局轻而易举就可以调查和处理;我也不止一次地明确表态,接受独立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公平、公正的审查。但这里,我首先要指出的是,上述一系列做法属于正常的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和调查吗?当下国内揭露的学术不端的案例不计其数,有哪一位是这种多管齐下的穷追猛打、劈头盖脸的泼污涂垢?
二、事件的真相
1. 《学长看不下去了》系冒名之作
很明显,这篇文章系口口声声反造假之人的造假之作,文中破绽百出。首先, “余老”系外人对余绪缨教授的称呼,我们师兄弟从未这样称呼过余老师;其次,我当年评副教授时,还未入余门,沈艺峰教授也还未当管院院长,何来师兄弟拜托沈院长助力?再次,我当余老师的助手并念其博士时,师母还在世,师母走后,余老师始终有二女儿在身边照顾,根本就不是什么“单身老人”。为了抹黑我,如此肆无忌惮、不顾事实的造假,甚至把污水泼向已作古的余绪缨教授!老先生九泉之下有知,该是怎样的悲忿?作者的卑劣用心令人发指!这样做,厚道吗?
2.《厦大女教授谢灵论文抄袭高敏雪教授论文(转载)》罔顾事实,肆意渲染
这是2007年的事情。当年3月3日,我收到署名为“‘崇拜’您的学生”的匿名信,信中写到:非常敬仰您“严谨”的科研作风,拜读了您和您的导师余绪缨老教授的一些大作,很受启发。我们发现:一篇名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财会通讯》2001年第9期,作者谢灵)系剽窃之作,其剽窃的对象之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基本问题的比较”(《统计研究》1994年第1期,作者高敏雪)。”事情的真相是,我在文中引用了高敏雪教授的一些观点,投稿时也附上了包括高文在内的一系列参考文献;但不知是何原因,《财会通讯》没有刊出我在文章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财会通讯》是当时厦大规定的核心期刊,这回我又特意查了当年的刊物,当时这个刊物只有个别文章附有参考文献,大多数没有,我文章后面附的参考文献也被删了。十几年前,学术规范还未提到今天的高度,为了节省篇幅而略去文后的参考文献是很多刊物的做法,但我还是很认真、严肃地处理了这个举报事件。收到匿名信后,当即把高敏雪的文章和我的文章对比发给当时管院的书记和管院全体教师,并附上一信:“请书记将此信转发给学校相关部门,以便进行查处。请学校查实匿名信中对我的所谓‘剽窃’问题的揭发。为便于核对,附件中附上我的文章和匿名信中所指的《统计研究》上的那篇文章。当年不知是何原因,《财会通讯》没有刊出我在文章后附的参考资料。如果真属于‘匿名信’中所谓‘剽窃’,我愿意接受学校的公正处理。”信发出后,校方和院方没有任何回应。然而七年过去了,有人仍故意抹去当时刊物省略稿件参考文献的事实,到处粘贴该文、肆意渲染,用心何在?
3. 《职称论文剽窃与聘期考核问题的反映》纯属污蔑
这是在网上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一教师的名义发的另一篇文章,所谓的论文剽窃就是上述问题的再搬弄,不再赘述。文中着重渲染的是我的学术成果严重匮乏,证据是我只有发在《厦门科技》上的文章(该刊在厦大是不列级刊物,无论评职称还是聘任考核都是不能算成果的),而故意忽略我同年在厦大学报上发的文章。与此同时,网络上一些帖子把我这种布衣副教授的学术成果和某位“著作等身”、拿着国家大额科研经费、头戴闪耀“学术光环”,要当长江学者的教授官员比较。我无意当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企业实践上,但我关注学科前沿,将它们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我多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均满足厦大副教授聘任条件的规定。该文甚至故意忽略我当时主编出版的书和在厦大学报发表的文章,这些成果已经超过了聘任合同的科研要求,在厦大人事处的考核中都有据可查。文章的作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肆意造谣,甚至污蔑厦大校方怕我闹事才让我续聘。这种无耻言论,不仅抹黑我,同时也抹黑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