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4-10-29 08:59:48
学术? 发表于 2014-10-28 18:22
老子也要给你说:不转发500次就是狗熊,老子等到的!
怎么都现痞子气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5 15:16:44
关注一下,好好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00:35:47
我是厦大会计系的谢灵,对“青润”的所谓指控已在我去年发表的“2014年暑期一场闹剧的背后——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谢灵”文中作了回应。学术不端的帽子扣到我这种50多岁的副教授头上真是太抬举我了,我这种年龄的人只要愿意厚着脸皮抄袭剽窃,20年前就是教授了(20年前学术没有规范,一本教科书都能当教授),还用得着混到现在来抄袭一个跟我专业毫不相干的程序员的博客聊天记录?哈哈,丧心病狂的陈汉文,也就是你这种著作等身的剽窃抄袭大王才能想得出来!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00:38:26
2014年暑期一场闹剧的背后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谢灵
                  
一、一出惊心动魄的连续剧
七月盛夏,火热的太阳炙烤着鹭岛的大地,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阵阵窒息。然而,期间上演的一出惊心动魄的连续剧,燃起了炙烤厦大的熊熊大火;同时把我绑上战车,推进烈焰……
7月8日,我去年写给朱校长关于教师餐厅问题的邮件被冠之以“群众路线教育”的题目,匿名披露到网上公开曝光,顷刻间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各种指责、甚至是谩骂、污蔑铺天盖地,冲我而来。
7月8日下午,朱崇实校长在新浪网答记者问中对我进行批评和责难,并透露校方因“已有教师举报我的学术不端问题”正在对我进行调查。很快,方舟子在其博客中声称:“有人把举报厦大会计系副教授谢灵的博士论文《软件企业绩效评价实地研究》造假的材料发给我了。我看了一下,该论文的核心部分是抄袭和伪造案例,证据确凿,厦大应该取消其博士学位,开除教职。另外,谢灵的博士导师是余绪缨,但余绪缨已在2007年去世,而谢灵是在2012年完成博士论文,博导怎么导的”?
    几乎就在同时,一份题为《学长看不下去了》的帖子,在天涯等网站上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该贴以余绪缨教授同门的名义和口气写道:“余老师爱人,我们的师母去世较早。我们对在师母走之后,你主动照顾余老,单身老人的生活起居等诸多方面表示认同与感谢,也是余老最后招你入门的最重要原因。不是你学问、学术能力有多好!请你有一个最起码的自知之明。这也是我们一直静默,念及同师而或时不时给予实质帮助最主要的原因(比如,在你论文明显质量与数量都不达标,十余年来未有一篇像样的发表文章……,大家拜托师弟沈艺峰院长给予助力。最后评上副教授 等等……。”
达到登峰造极的是7月9日后,一位网名为“青润”的工程师对我博士论文进行了系列指控:
1.指出我的博士论文案例中使用了2006年软件企业已弃用的说法CMM(组织成熟度测评),以此断定该案例造假;
2.在他自己16年的从业经历中,做过软件项目的绩效考核,没有一家公司用平衡计分卡来做自己的绩效度量, 以此断定我的博士论文造假;
3.质问我调查问卷中的96家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认为这是评估一家软件企业的标准,要求公布数据来源,并怀疑调查问卷根本不存在;
4.说我的博士论文标题是《软件企业绩效评价实地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因果关系》,而他2008年9月正式发表的《可度量绩效管理模型》,之前曾贴到csdn的blog上,两文都是为了进行软件企业的绩效评定,因此有着相似的目标和指向;既然我的博士论文涉及到软件企业绩效管理模型的构建和推进,那就应该有足够全面的逻辑思维来补充他提到的奖惩模型中的缺陷,以此为据指控我抄袭该文。
5.反复纠缠我的博士论文中出现受访者的谈话是调查录音片段,还是受访者后续提供的资料,并以此攻击我的学术基本道德问题。
6. 指责我的博士论文案例中提到访谈了八位案例企业的专家,但只贴出第一位受访人的谈话记录,而这段话主要来源于“青润”博客对话;由此判断案例伪造,并讥讽我不知csdn为何物,照抄不误。
还要指出的是,7月22日,因有位记者朋友提及“青润”是受人煽动、被人利用了,我就用微博微信跟他沟通。我与他的对话坦坦荡荡,但马上就有人说我要跟他私了等等,我只好保持沉默;然而,在网名为“夏天学长”、“风大池”等人的煽动下,“青润”却指责我“保持沉默是为了做伪证而拖延时间”,甚至在他新发的日志中把我的导师余绪缨教授扯了进去,借向余老师致敬之名,大发议论“佛教的因果报应,果然毫厘不爽,但是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另当别论”。
事实上,这一出拙劣的连续剧并非从今年7月份开演。去年七月,有一篇匿名发表的《踩在检举与诽谤边缘的女汉子》一文(“踩文”)在网上流传,对我进行查祖宗三代的全面的人身攻击和恶毒诽谤,我发表了回应文章《如此“缜密和周全”的人身攻击!》。引人深思的是“踩文”从未对我的这一回应做任何反应,直到时隔一年,今年七月,“踩文”又粉墨登场,重新到处黏贴,形成这出连续剧的回放情节。唯有不同的是,“踩文”中“早年丧母,与后妈生活过程中两人长期冲突”的剧本演变成“父母离异”,而罔顾我父母十分恩爱,母亲去世四年后父亲也相继离世的事实。
更有甚者,同时匿名在网站上到处被黏贴的还有《厦大女教授谢灵论文抄袭高敏雪教授论文(转载)》;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一教师的身份发表的《职称论文剽窃与聘期考核问题的反映》等文。
我,不过是一介布衣副教授,如果有学术不端问题(后面将详细说明这一问题),学校当局轻而易举就可以调查和处理;我也不止一次地明确表态,接受独立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公平、公正的审查。但这里,我首先要指出的是,上述一系列做法属于正常的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和调查吗?当下国内揭露的学术不端的案例不计其数,有哪一位是这种多管齐下的穷追猛打、劈头盖脸的泼污涂垢?
二、事件的真相
1. 《学长看不下去了》系冒名之作
很明显,这篇文章系口口声声反造假之人的造假之作,文中破绽百出。首先, “余老”系外人对余绪缨教授的称呼,我们师兄弟从未这样称呼过余老师;其次,我当年评副教授时,还未入余门,沈艺峰教授也还未当管院院长,何来师兄弟拜托沈院长助力?再次,我当余老师的助手并念其博士时,师母还在世,师母走后,余老师始终有二女儿在身边照顾,根本就不是什么“单身老人”。为了抹黑我,如此肆无忌惮、不顾事实的造假,甚至把污水泼向已作古的余绪缨教授!老先生九泉之下有知,该是怎样的悲忿?作者的卑劣用心令人发指!这样做,厚道吗?
2.《厦大女教授谢灵论文抄袭高敏雪教授论文(转载)》罔顾事实,肆意渲染
这是2007年的事情。当年3月3日,我收到署名为“‘崇拜’您的学生”的匿名信,信中写到:非常敬仰您“严谨”的科研作风,拜读了您和您的导师余绪缨老教授的一些大作,很受启发。我们发现:一篇名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财会通讯》2001年第9期,作者谢灵)系剽窃之作,其剽窃的对象之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基本问题的比较”(《统计研究》1994年第1期,作者高敏雪)。”事情的真相是,我在文中引用了高敏雪教授的一些观点,投稿时也附上了包括高文在内的一系列参考文献;但不知是何原因,《财会通讯》没有刊出我在文章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财会通讯》是当时厦大规定的核心期刊,这回我又特意查了当年的刊物,当时这个刊物只有个别文章附有参考文献,大多数没有,我文章后面附的参考文献也被删了。十几年前,学术规范还未提到今天的高度,为了节省篇幅而略去文后的参考文献是很多刊物的做法,但我还是很认真、严肃地处理了这个举报事件。收到匿名信后,当即把高敏雪的文章和我的文章对比发给当时管院的书记和管院全体教师,并附上一信:“请书记将此信转发给学校相关部门,以便进行查处。请学校查实匿名信中对我的所谓‘剽窃’问题的揭发。为便于核对,附件中附上我的文章和匿名信中所指的《统计研究》上的那篇文章。当年不知是何原因,《财会通讯》没有刊出我在文章后附的参考资料。如果真属于‘匿名信’中所谓‘剽窃’,我愿意接受学校的公正处理。”信发出后,校方和院方没有任何回应。然而七年过去了,有人仍故意抹去当时刊物省略稿件参考文献的事实,到处粘贴该文、肆意渲染,用心何在?
3. 《职称论文剽窃与聘期考核问题的反映》纯属污蔑
这是在网上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一教师的名义发的另一篇文章,所谓的论文剽窃就是上述问题的再搬弄,不再赘述。文中着重渲染的是我的学术成果严重匮乏,证据是我只有发在《厦门科技》上的文章(该刊在厦大是不列级刊物,无论评职称还是聘任考核都是不能算成果的),而故意忽略我同年在厦大学报上发的文章。与此同时,网络上一些帖子把我这种布衣副教授的学术成果和某位“著作等身”、拿着国家大额科研经费、头戴闪耀“学术光环”,要当长江学者的教授官员比较。我无意当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企业实践上,但我关注学科前沿,将它们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我多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均满足厦大副教授聘任条件的规定。该文甚至故意忽略我当时主编出版的书和在厦大学报发表的文章,这些成果已经超过了聘任合同的科研要求,在厦大人事处的考核中都有据可查。文章的作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肆意造谣,甚至污蔑厦大校方怕我闹事才让我续聘。这种无耻言论,不仅抹黑我,同时也抹黑厦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00:39:18
4. 指控我博士论文造假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我的博士论文参加过正规的论文答辩,经过了规定程序的审查,包括查重检查。现在被指为造假、从而构成我有学术不端行为的“铁证”是查重软件并未查出的一段受访者的访谈。它是博士论文中有关案例中的一个例子,系受访者---一位质检主任的访谈内容。直到今年7月10日,因前面提及的方舟子和“青润”的指控,我才知道这些谈话内容确实与“青润”及其朋友在博客中的一段对话高度类似。
事件披露以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提供资料的这位受访者。受访者起先认为这种事情很容易解释清楚,因为工程师们经常到网站上交流,获取信息是正常的事,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然而,“青润”更有兴趣的问题是由访谈推论我的博士论文造假,于是有了第一部分中六个问题的质疑,大有不达此目的誓不罢休之势。从“青润”自己在微博中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他这种情绪产生的缘由:5月18日有人找他,他并未在意;7月8日互联网有人匿名公发布了我去年给朱崇实校长的信后,7月9日就有人@他;在这之后又有人告诉他,说我“污蔑他与厦大校长贪腐有关”,还说我把他扔到坑里,看不起他们这种在企业写代码的等等。“青润”因而到《澎湃新闻》投诉,7月14日急于找记者采访,在访谈中言之凿凿的说由于我的博士论文中“案例使用了2006年软件企业就已弃用的说法CMM,以此判定该案例造假,而且百分百是抄袭”,之后还不断找记者,抛出系列指控。
对于“青润”的指控,我的回答如下。
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青润”所有推论或推理的终点都是试图说明这个访谈案例是我凭空伪造的,是直接上网看了他的博客对话后编出来的访谈。可是,雁过留痕,我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我当时确实做了这个访谈,这是给企业做绩效评价项目的一个部分。也许受访者参考了“青润”的博客内容并将他们融合在访谈和后续的资料中提供给我,但是,这个情况我访谈及论文写作时无从知晓。“青润”何必绕了一个大圈、进行了一大堆推理只是为了证明访谈不可能发生呢?他如果真要维权,在其博客上首次披露此事的5月18日直接找我或者访谈企业的人员核实不就清楚了?可见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证明我伪造访谈案例,以此为由推翻我的博士论文,他的兴趣点根本不在于“维权”!其一系列表现,尤其是7月9日之后忙不迭停地找媒体采访、不依不饶地追问我要企业的录音和资料,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这里,我要再一次明确告诉“青润”,访谈绝对是真的,企业和受访者已明确表示,愿意接受学术委员会的调查,但作为企业,不便把材料透露给媒体。而我当初做项目时已和企业签订了保密协议,以诚信计,必须义无反顾地遵守这一协议。
更何况,“青润”的推理本身漏洞百出。
第一,由CMM已被弃用而断定我案例造假的说法不能成立。当时在企业做项目时,我重点关注的是访谈对象对哪些绩效指标感兴趣,由此获得词频,以便制作KSF因果关系图,并未注意企业技术人员经常说的是CMM还是CMMI。 “青润”把这一名词差异作为我论文造假的证据能成立吗?按照案例企业以及软件行业权威专家的说法:无论是CMM还是CMMI都是CMU SEI 搞出来的。1991年发布的CMM 只针对软件业,2002年发布的CMMI 集成了其它一些模型,适用性更广,不只用于软件行业还可用于系统工程类行业(甚至想推广到各行各业);因为CMMI 是 CMM 的发展,它包含了 CMM,所以新的提法是 CMMI。但由于CMMI 由软件行业发展而来,CMM 是其核心,而软件企业看重的仍然是 CMM,故软件企业中还有很多人习惯上只提 CMM。由于 CMMI 的商业化,也有些专家反对 CMMI 而认为应继续 将CMM 作为软件企业的管理目标。到目前为止,一些软件公司仍以 CMM 3-4 级作为努力方向。由此可见,“青润”以 CMM 叫法作为证据来判断我的案例甚至论文造假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还言之凿凿,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不可能在2006年以后使用CMM,并断言CMM这个词是我从他那里取得的,这违背事实。
第二, 关于软件企业不用平衡计分卡问题纯属“青润”的无知。“青润”声称其职业生涯16年没有一家企业用平衡计分卡,犯的是和第一个问题同样的错误。首先,你不能因为自己是技术人员,最多只做过项目的绩效评价,就由此判断中国软件企业没有一家用过平衡计分卡;其次,虽然我发调查问卷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直接表示用平衡计分卡这个概念,但我在论文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写得非常明确:问卷中要求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系统的描述,只要企业采用了有关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指标,就可视同企业使用了平衡计分卡。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才能客观的反映这些软件企业是否真正使用平衡计分卡,企业经常使用什么样的指标、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的确是大多数软件企业都用了这四个维度的指标。
第三,关于软件企业规模判断标准及相关调查问卷真实性的质疑完全是主观臆断。“青润”提出这一要求,表明他没有搞懂我国对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也没有看懂我的论文。我在论文中对调查方式与时间有详细的描述,之所以只用企业人数而非其他指标作为判断软件企业规模的标准,是“由于有些企业为了申报政府项目,研发人员数和职工受教育程度的数据填写可能有夸大的嫌疑,只是员工人数的资料比较真实可信。” 因此, 划分软件企业规模大小是员工人数而不是青润所指的“技术人员数”。至于由此怀疑调查问卷根本不存在,更是无稽之谈,当时进行的多次大规模调查,都有据可查,受访企业都可以作证。
最后,有关第四~第六点的指控更是无中生有。第四点中,“青润”说他2008年9月发表了《可度量绩效管理模型》,但通过各种查询系统,我至今都未查到这本书,能搜到的只是他的《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但此书内容跟我的专业相距甚远,与我的研究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我论文的基本内容与他所说的奖励模型毫不相关,如果要写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很显然是另外一篇论文的选题。第五点是所谓的四天三变更问题。事实是,我在7月9日到12日之间和“青润”没有任何交集,何来四天三变?至于说“论文中讲的是录音片段,而后讲的是访谈后企业提供的资料”更是鸡蛋里面挑骨头,访谈录音完后因为出现种种问题,要求受访者提供资料实属正常,从头到尾我的意思都没有改变。第六点是关于“我的论文案例中提到访谈了八位案例企业的专家,但只贴出了第一位受访人的谈话记录,这段话主要来源于青润博客对话”。我在论文中写得很明确,这个案例是对企业现有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改进提供切入点,通过访谈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虽然是半结构式的访谈,但有些受访的核心员工对企业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他们起先非常反对录音的方式,后来经过再三做工作,说明只是为了那两位程序员编码的方便,并一定为他们保密,出于对我的信任,录音才得以进行。由于录音效果的问题,事后恳请有的受访者再提供资料,而案例中这位质检中心主任提供的资料在我看来最中性,对企业没有太多的批评和抱怨,所以就直接写在论文里,其他的访谈资料只用概括的结果。即使我不用这段资料,我的案例照样成立。何况这段被指控抄袭的描述性的文字,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学术性,也不是什么好的管理办法,更不构成博士论文的思想。至于讥讽我不知csdn为何物,照抄不误,那不正好说明了一个不知csdn的搞会计的人,不可能去看一个发表在csdn上软件工程师的博客对话!
综上所述,“青润”的六个问题都是他的“有罪推定”,是建立在“我不可能做过访谈”的假设上推理出来的。我已强调,访谈并非伪造;“青润”为了证明推论的成立,所作所为不仅远远超越他的“维权”范围,而且诸多方面涉及管理会计的专业问题,远不是“青润”这个外行通过假设和推论所能定罪的。所以,整个问题的性质应该由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判断。我赞同邹恒甫教授的意见:如果谢灵真有学术不端行为,我希望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严肃处理这个事情;我的态度非常明确:我愿意积极配合调查,也希望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尽早给出调查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00:40:12
三、谁在导演这出闹剧,目的何在?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在网络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谈话,均为实名。然而,本文所提及的在网上对我的所有揭露、批判,除了校外的方舟子和“青润”,其他的均为匿名。这说明什么问题?如此阵容强大的闹剧背后的总导演究竟是谁?      
首先,“餐厅问题”公开信是谁匿名披露?要达到什么目的?7月8日下午朱校长在新浪网答记者问中透露校方因“教授实名举报的学术不端行为”正在对我进行调查。我非常震惊,专门问了披露此事的媒体;被告知,朱校长说是陈汉文向校方实名举报我的“学术不端”。我原来就觉得事有蹊跷,我写给朱校长反映学校问题的信不止一封,为何会选这一封反映的问题最简单、最无足轻重的信曝光?原因就是吃饭问题最容易引起关注,借朱校长之口向社会广而告之厦门大学正在对谢灵的学术不端问题调查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其次,披露的时机为什么选择在7月上旬? 原来这是长江学者申报公示的前夕!具体的公示时间7月17日至24日,陈汉文是申报者之一。他心知肚明,我会提出质疑。此举就是要彻底把我抹黑搞臭,为其申报长江学者扫清障碍!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公开信”曝光后一系列的后续表演如此紧锣密鼓:朱校长宣布对我进行调查的声音刚落,方舟子马上就收到举报材料,接着就有“青润”主动找媒体采访,从概念出发的“有罪推定”,穷追猛打;此外还有假冒同门的嘲讽谴责,假借厦大教师群众之名的诽谤……口诛笔伐的材料不一而足,除了罔顾事实的所谓学术不端之外,还有大量的人身攻击;新材料老帖子齐上阵,朱校长答新浪网记者问一文更是如上方宝剑,被匿名者在各个网站反复粘贴;直到9月10日,青润还再三找媒体要求采访,除了没有任何新意的重复以前对我的指控外,还反复强调他的揭发与陈汉文和厦大无关,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请问这种阵势,在国内举报学术不端的历史中曾有过吗?
全部问题关键之关键,就是陈汉文到底有没有学术不端?7月8日朱校长在答记者问时说到:“她(指谢灵)举报管理学院一个老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是很重视的,经过认真调查以后,学校认定她的举报是对的,那个老师确实存在不端行为,学校做了严肃处理,那个老师也做了深刻检讨”。朱校长说的那个老师就是陈汉文!从2004年余绪缨教授和我联名举报陈汉文的学术不端开始,我不懈地抗争了十年!就缘于陈汉文的学术不端非但没有得到公正处理,反而不断被提拔、一路高升;这些年来,他从会计系系主任荣升管理学院副院长、最后还当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获得闽江学者等一系列桂冠。学校如何严肃处理他,陈汉文在哪里做的“深刻检讨”? 管院和会计系的老师迄今没有看到学校当局的任何处理或明确的结论性意见。
长江学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诚实守信”、“恪守高等学校职业道德规范”。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损害学校和校方的名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这样的人品符合长江学者的条件吗?不要说长江学者,就连一般教授都达不到。许多与陈汉文共过事的人对其做事无底线、无德搅局的表现都深有感触。有位资深老教授感概“我们大家日以继夜、大汗淋漓地砌砖,他却在后面拆墙”;厦大一些熟悉陈汉文的教授更是认为他“最擅长的就是挑拨离间、诬陷和躲在暗处放冷箭”。

公道自在人心!在此,我还是要再次感谢厦门大学的我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们!感谢网络上那些素不相识充满正义感的朋友们!你们的无私帮助和支持使我觉得这个社会良知未泯,充满希望;我更加坚信: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00:45:23
2014年暑期一场闹剧的背后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谢灵
                  
一、一出惊心动魄的连续剧
七月盛夏,火热的太阳炙烤着鹭岛的大地,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阵阵窒息。然而,期间上演的一出惊心动魄的连续剧,燃起了炙烤厦大的熊熊大火;同时把我绑上战车,推进烈焰……
7月8日,我去年写给朱校长关于教师餐厅问题的邮件被冠之以“群众路线教育”的题目,匿名披露到网上公开曝光,顷刻间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各种指责、甚至是谩骂、污蔑铺天盖地,冲我而来。
7月8日下午,朱崇实校长在新浪网答记者问中对我进行批评和责难,并透露校方因“已有教师举报我的学术不端问题”正在对我进行调查。很快,方舟子在其博客中声称:“有人把举报厦大会计系副教授谢灵的博士论文《软件企业绩效评价实地研究》造假的材料发给我了。我看了一下,该论文的核心部分是抄袭和伪造案例,证据确凿,厦大应该取消其博士学位,开除教职。另外,谢灵的博士导师是余绪缨,但余绪缨已在2007年去世,而谢灵是在2012年完成博士论文,博导怎么导的”?
    几乎就在同时,一份题为《学长看不下去了》的帖子,在天涯等网站上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该贴以余绪缨教授同门的名义和口气写道:“余老师爱人,我们的师母去世较早。我们对在师母走之后,你主动照顾余老,单身老人的生活起居等诸多方面表示认同与感谢,也是余老最后招你入门的最重要原因。不是你学问、学术能力有多好!请你有一个最起码的自知之明。这也是我们一直静默,念及同师而或时不时给予实质帮助最主要的原因(比如,在你论文明显质量与数量都不达标,十余年来未有一篇像样的发表文章……,大家拜托师弟沈艺峰院长给予助力。最后评上副教授 等等……。”
达到登峰造极的是7月9日后,一位网名为“青润”的工程师对我博士论文进行了系列指控:
1.指出我的博士论文案例中使用了2006年软件企业已弃用的说法CMM(组织成熟度测评),以此断定该案例造假;
2.在他自己16年的从业经历中,做过软件项目的绩效考核,没有一家公司用平衡计分卡来做自己的绩效度量, 以此断定我的博士论文造假;
3.质问我调查问卷中的96家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认为这是评估一家软件企业的标准,要求公布数据来源,并怀疑调查问卷根本不存在;
4.说我的博士论文标题是《软件企业绩效评价实地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因果关系》,而他2008年9月正式发表的《可度量绩效管理模型》,之前曾贴到csdn的blog上,两文都是为了进行软件企业的绩效评定,因此有着相似的目标和指向;既然我的博士论文涉及到软件企业绩效管理模型的构建和推进,那就应该有足够全面的逻辑思维来补充他提到的奖惩模型中的缺陷,以此为据指控我抄袭该文。
5.反复纠缠我的博士论文中出现受访者的谈话是调查录音片段,还是受访者后续提供的资料,并以此攻击我的学术基本道德问题。
6. 指责我的博士论文案例中提到访谈了八位案例企业的专家,但只贴出第一位受访人的谈话记录,而这段话主要来源于“青润”博客对话;由此判断案例伪造,并讥讽我不知csdn为何物,照抄不误。
还要指出的是,7月22日,因有位记者朋友提及“青润”是受人煽动、被人利用了,我就用微博微信跟他沟通。我与他的对话坦坦荡荡,但马上就有人说我要跟他私了等等,我只好保持沉默;然而,在网名为“夏天学长”、“风大池”等人的煽动下,“青润”却指责我“保持沉默是为了做伪证而拖延时间”,甚至在他新发的日志中把我的导师余绪缨教授扯了进去,借向余老师致敬之名,大发议论“佛教的因果报应,果然毫厘不爽,但是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另当别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00:46:00
事实上,这一出拙劣的连续剧并非从今年7月份开演。去年七月,有一篇匿名发表的《踩在检举与诽谤边缘的女汉子》一文(“踩文”)在网上流传,对我进行查祖宗三代的全面的人身攻击和恶毒诽谤,我发表了回应文章《如此“缜密和周全”的人身攻击!》。引人深思的是“踩文”从未对我的这一回应做任何反应,直到时隔一年,今年七月,“踩文”又粉墨登场,重新到处黏贴,形成这出连续剧的回放情节。唯有不同的是,“踩文”中“早年丧母,与后妈生活过程中两人长期冲突”的剧本演变成“父母离异”,而罔顾我父母十分恩爱,母亲去世四年后父亲也相继离世的事实。
更有甚者,同时匿名在网站上到处被黏贴的还有《厦大女教授谢灵论文抄袭高敏雪教授论文(转载)》;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一教师的身份发表的《职称论文剽窃与聘期考核问题的反映》等文。
我,不过是一介布衣副教授,如果有学术不端问题(后面将详细说明这一问题),学校当局轻而易举就可以调查和处理;我也不止一次地明确表态,接受独立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公平、公正的审查。但这里,我首先要指出的是,上述一系列做法属于正常的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和调查吗?当下国内揭露的学术不端的案例不计其数,有哪一位是这种多管齐下的穷追猛打、劈头盖脸的泼污涂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00:47:12
二、事件的真相
1. 《学长看不下去了》系冒名之作
很明显,这篇文章系口口声声反造假之人的造假之作,文中破绽百出。首先, “余老”系外人对余绪缨教授的称呼,我们师兄弟从未这样称呼过余老师;其次,我当年评副教授时,还未入余门,沈艺峰教授也还未当管院院长,何来师兄弟拜托沈院长助力?再次,我当余老师的助手并念其博士时,师母还在世,师母走后,余老师始终有二女儿在身边照顾,根本就不是什么“单身老人”。为了抹黑我,如此肆无忌惮、不顾事实的造假,甚至把污水泼向已作古的余绪缨教授!老先生九泉之下有知,该是怎样的悲忿?作者的卑劣用心令人发指!这样做,厚道吗?
2.《厦大女教授谢灵论文抄袭高敏雪教授论文(转载)》罔顾事实,肆意渲染
这是2007年的事情。当年3月3日,我收到署名为“‘崇拜’您的学生”的匿名信,信中写到:非常敬仰您“严谨”的科研作风,拜读了您和您的导师余绪缨老教授的一些大作,很受启发。我们发现:一篇名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财会通讯》2001年第9期,作者谢灵)系剽窃之作,其剽窃的对象之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基本问题的比较”(《统计研究》1994年第1期,作者高敏雪)。”事情的真相是,我在文中引用了高敏雪教授的一些观点,投稿时也附上了包括高文在内的一系列参考文献;但不知是何原因,《财会通讯》没有刊出我在文章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财会通讯》是当时厦大规定的核心期刊,这回我又特意查了当年的刊物,当时这个刊物只有个别文章附有参考文献,大多数没有,我文章后面附的参考文献也被删了。十几年前,学术规范还未提到今天的高度,为了节省篇幅而略去文后的参考文献是很多刊物的做法,但我还是很认真、严肃地处理了这个举报事件。收到匿名信后,当即把高敏雪的文章和我的文章对比发给当时管院的书记和管院全体教师,并附上一信:“请书记将此信转发给学校相关部门,以便进行查处。请学校查实匿名信中对我的所谓‘剽窃’问题的揭发。为便于核对,附件中附上我的文章和匿名信中所指的《统计研究》上的那篇文章。当年不知是何原因,《财会通讯》没有刊出我在文章后附的参考资料。如果真属于‘匿名信’中所谓‘剽窃’,我愿意接受学校的公正处理。”信发出后,校方和院方没有任何回应。然而七年过去了,有人仍故意抹去当时刊物省略稿件参考文献的事实,到处粘贴该文、肆意渲染,用心何在?
3. 《职称论文剽窃与聘期考核问题的反映》纯属污蔑
这是在网上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一教师的名义发的另一篇文章,所谓的论文剽窃就是上述问题的再搬弄,不再赘述。文中着重渲染的是我的学术成果严重匮乏,证据是我只有发在《厦门科技》上的文章(该刊在厦大是不列级刊物,无论评职称还是聘任考核都是不能算成果的),而故意忽略我同年在厦大学报上发的文章。与此同时,网络上一些帖子把我这种布衣副教授的学术成果和某位“著作等身”、拿着国家大额科研经费、头戴闪耀“学术光环”,要当长江学者的教授官员比较。我无意当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企业实践上,但我关注学科前沿,将它们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我多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均满足厦大副教授聘任条件的规定。该文甚至故意忽略我当时主编出版的书和在厦大学报发表的文章,这些成果已经超过了聘任合同的科研要求,在厦大人事处的考核中都有据可查。文章的作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肆意造谣,甚至污蔑厦大校方怕我闹事才让我续聘。这种无耻言论,不仅抹黑我,同时也抹黑厦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10:02:27
是很奇怪,那个叫“青润”的,并没有把自己的论文和谢的论文都公开出来,其实两者一对比,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来。就像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揭露北大博士的那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10:03:46
按理说这种论文举报,应该举报到学术委员会,而不是研究生院啊。。。难道这俩人的都是学位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10:05:47
jackiss 发表于 2015-2-21 10:02
是很奇怪,那个叫“青润”的,并没有把自己的论文和谢的论文都公开出来,其实两者一对比,只要不是瞎子都能 ...
这个背后也许有猫腻。
不过,此事好像还无下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10:26:31
@学术?你是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汉文的马具吧,陈汉文利用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权力资源和学术资源,在大搞学术腐败的同时,还雇佣黑客攻击博客中国,要求对方删除揭发他学术不端的文章;暗中对我的论文内查外调,居然能找到我调研企业提供的资料中有一个程序员的博客聊天记录,以此作为铺天盖地黑我的材料。我不过是一介布衣副教授,在十几年前因为厦大校方一直包庇纵容陈汉文的问题,已经和学校翻脸,早就断了评教授的念头。但我关注学科前沿,热衷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把知识传递给我的学生。我是做完企业的项目写的论文,读了九年博士,还需要伪造案例?如果真有学术不端问题,学校当局轻而易举就可以调查和处理;我也不止一次地明确表态,接受独立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公平、公正的审查。但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大面积抹黑和诬陷,属于正常的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和调查吗?现在已时隔七个多月,提请手眼通天的陈汉文要求厦大学术道德委员会给出调查结论。
因为我的那篇文章较长,发了几次都发不上去,请关心此事的朋友去搜本人已发表的“2014年暑期一场闹剧的背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谢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1 10:40:36
怪不得,要举报到研究生院呢。。。。。。。。水深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3 22:32:02
这是要死磕的节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4 15:56:39
文人相轻不是什么好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08:08:16
文化经济 发表于 2014-10-28 07:09
赞同。一切都要用事实或证据说话。
如果自己的东西本身就是东拼西凑的,而并非原创,然后去举报别人抄袭 ...
同意,一切的举报要凭实事,讲证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11:29:24
怎么围着这个谢灵  厦大出了这么多绯闻?? 上次她还举报自己的校长   哎  不知道事情真相如何  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20:51:32
水好深,看不清,现在中国所谓的举报学术造假的目的都不单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2 17:15:48
去年已经举报。今年3月份去厦大做了一次辩论,感觉还是不错的。
目前还在等待结论,需要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微博tsingrun了解进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