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1487 2
2014-11-09

台湾经济,到底OK 还是不OK?


全球竞争力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E.Porter)说,「台湾专利数全球第1,竞争力表现不输韩国,绝对是菁英国家之一;但为什么所得不高,让我『百思不解』,」波特的一句话,直接点破当前台湾最矛盾的状况。

从五力分析(Five ForcesAnalysis)、钻石理论(Diamond Model)、价值链(Value Chain)到国家竞争力,波特无疑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权威,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波特有一个非常权威的国家竞争力研究团队,精研各国的总体及个体经济状况,这次应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之邀,10 月23、24 日波特在圆山饭店以「打造有竞争力的台湾」为题,综观地替台湾的医疗困境和经济状况诊断把脉。

全球竞争力(ISC 竞争力模型)报告中,144 个国家里,台湾总体排名第18,GDP排名第16,领先韩国。

他认为台湾总体状况比许多国家都好:

● 从国内生产毛额(GDP)以及个人购买力(PPP)来看,台湾表现甚至是超越南韩的。

● 台湾生产力10 年来成长相当迅速,甚至超过美国和南韩。

● 台湾在美国专利申请的件数全球第1,代表台湾的创意能量真的相当强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台湾生产力成长速度趋缓,主因是人口增加率趋缓,同样,劳动参与人数也下滑,这是一个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贸易部分,出口虽然不断增加,但是成长率却下滑,这是整个世界都在面对的问题,主因是中国大量出口的影响!

另一个劳动人口所关注的问题—薪资,波特也发现:虽然台湾经济表现亮眼,但薪资迟迟没有成长,总体竞争力排名第18 名,国民所得却只有第60 名,是未来一大隐忧。

他观察到岛内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焦虑情结,波特忧心的说,对内,如果薪资停滞,投资研发的资金不到位,将导致人才外流;而对外,保护主义会是台湾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波特建议,应以中国为跳板,着眼东协,唯有开放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响亮的科技岛名号,让台湾得以在国际上与他国平起平坐,只不过亮眼成绩背后,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比例。

国民所得足足少了邻国的一半,台湾排名世界第60 名,位在中后段班,薪资没有随产业发展调升,人才出走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数据如此的呈现,波特推断这跟台湾老板的价值观:控制成本(costdown),而非创造价值(value added),脱离不了关系。

麦可波特如此定义竞争力:产业维持长期的生产力与效率,同时改善国民的薪资与生活品质。然而台湾的现况,要拥有十足竞争力,仍有段路要走。

低薪的结果,来自企业主僵化的思维,将员工视为「成本」而非「资产」,不断压低眼前的成本,取代投资人力换取长期的发展,生产力低落自然难以避免。

创新研发或许是引领台湾向上的活水,光是在2013年,在美国申请的专利就超过1 万笔,不过发展成事业的仅有0.16%。原因是传统的投资人不敢对创新产业大胆投资,中小企业难以翻身,突破性的革新无法出现,薪资要调涨便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高学历等于高薪资的思维根深蒂固,但空有学识却无职业训练的累积,以学历要求薪水的立论,资方无法埋单,高度专业的职位找不到人才,低度专业的工作被外籍劳工填补,人民干脆选择出走他国,或继续返回校园深造,导致劳动参与率下滑,都是足以撼动国本、不可忽视的危机。


「低度的劳工参与,会是很大的问题。」麦可波特不避讳地点出台湾的劣势。劳动参与率约66%(15-64岁的劳动人口中,实际投入职场的比率)远低于韩国(约72%)、香港(约74%)与新加坡(约88%),台湾学生延后投入职场、妇女劳动比率过低皆是主因。

台湾广设大学,造成学历贬值,避险思维主导下,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学位,导致投入职场时间往后延宕,在最有力气冲刺的年纪,却在职场中缺席,对于经济的整体发展并非好事。

而妇女的就业状况则是另一个劳动参与的缺口。台湾女性劳动参与率是50%,随着年龄不断递减,25-29 岁的女性中,劳参率为89%,但30 岁之后骤降至77%,这与妇女选择回归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波特建议,ZF应该要有完善的育婴配套措施,让妇女能无后顾之忧的投入职场。


闻名全球的全民健保制度,或许是台湾竞争力的代表,但拚命压低成本的心态,却让这个产业顿失光彩。

波特以国际研究经验指出,就算有覆盖率近乎100%的健保,并不代表医疗成功,受制于成本考量导致品质下降,给付减少的状况下,医师必须被迫看更多病人,对医疗一点帮助也没有;此外就如同全世界的医疗体系,台湾并没有考量病人真正的需求。

波特提到,台湾太多综合医院提供一样的服务,应整合医疗资源,让医疗院所发展其特色(如癌症医院),医师便能依病人需求,给予最适合的治疗,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着眼完善的电脑资讯平台,准确追踪、掌握患者病情,并随时了解可能的医疗支出,对院方跟患者都会是迈向双赢很重要的第一步。

诊断台湾竞争力,外资限制需放宽

一针见血的针砭台湾整体发展现况,那么台湾的竞争力到底为何?在世界的位置又在何处?波特指出强而有力的产业聚落、优秀的数理人才、先进的研发技术,和完善的基础建设是台湾最有力的基石;但人才流失、设计不良的法规、控管成本的思维,和限制外资的策略,皆是需克服的困境。

波特进一步以「先天优势」(Endowment)、「总体经济环境」(Macroeconomic) 与「个体经济能力」(Microeconomic)3 个层次来分析台湾的国家竞争力。

「先天优势」:台湾最大优势就是战略位置。波特则形容中国是「坐在台湾门口1 万吨重的大猩猩」,可以是最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是最佳的伙伴,若能利用地理跟语言优势,跟猩猩合作,就能在区域经济中崭露头角。

「总体经济环境」:稳定的法律及财政制度,是总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只不过台湾对外国人直接投资(FDI)限制较多,不论在财产登记、借钱、取得信用、税赋、契约规定上,都让外资却步,韩国与新加坡都比台湾友善;再加上政治不确定因素让民众无所适从,对于开放政策抱有疑虑,保护主义成为主流,波特不避讳的说,这无疑「拿枪打自己的脚」。

「个体经济能力」:指国家商业发展程度。台湾多数公司发展成熟,商业策略与营运模式无可挑剔,另外也有科学园区等产业聚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高科技向来是台湾的强项,不过资料摊开,波特指出化学产品占出口的比率愈来愈多,若能投资科技以外的领域,或许能替台湾开发另一个优势。

「先天优势」决定一国在世界位置,「总体经济环境」体现了经济是否稳定发展,而「个体经济能力」则决定了该国是否繁荣。波特的分析显示,台湾有绝佳的优势,只不过政治过度敏感,使得「总体经济环境」条件欠佳,进而让经济发展趋缓,要提升台湾的能见度,主政者势必得从该层面着手。


通盘检视经济现况,波特为台湾开出处方,而观念的翻转尤其重要。对老板来说,以创造价值来取代控制成本,并且设法提升生活品质,才能有效提升生产力,并解决长期低薪的困境。

中小企业是构成台湾经济的主力,为了不让研发出新技术的创新公司胎死腹中,加强投资也是当务之急。在扶植本土产业之际,亦需松绑法令,让外资放心的在台湾投资,另外开放技术移民,让台湾与全世界的人才竞争。「开放」是台湾此刻,最重要的课题。

「唯有开放,才能保有竞争力。」波特进一步解释,美国花了很多年与邻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洲国家则积极成立欧盟,目的都是要与邻国发展更有效益的贸易关系,同样的模式,亦能套用在台湾上,首要之务便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与门口的大猩猩和好,台湾必须观察中国的市场变化,利用地理优势提早卡位。波特认为中国目前最欠缺的就是服务业,应该要趁服务业尚未饱和前,抢占先机,这对台湾来说都是绝佳的机会。

中国是台湾最大的伙伴,出口占整体比率从2003年的24% 攀升至2013年的40%。对中国的依赖有增无减,波特对此提出警讯:中国不是台湾的全部,可以是打进区域经济最好的伙伴,但不是唯一的贸易对象。放眼东南亚国协,东南亚各国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有便宜的生产力,若能在区域中崭露头角,台湾的国际竞争力势必锐不可挡,但这都有赖政策的松绑解套,还有开放导向为最高指导原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20 00:27:15
台湾“民主”绑架政治,服贸明显是大陆给他丢的礼包,还要占领ZF机关反对,小马哥个人魅力不够,政治手腕也不够强势,也许没有性格缺陷的的人,成不了伟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0 09:13:50
報告大師 台灣的低薪問題在匯率

經濟表現不俗、專利數量又多,看起來,台灣既有經濟活力又有創新能量,但為何薪資成長如同死水呢?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於他少看了一項因素:匯率政策。

「這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十月二十四日,國際競爭力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來台演說,對於台灣十餘年來的薪資停滯現象,他坦言自己想不出病因。

他說,過去十年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韓國,但這樣的競爭力卻沒有反映在薪資水準上,「這很奇怪。」麥可.波特是當今世上最負盛名的國際競爭力大師,「奇怪」兩個字從他嘴裡脫口而出,本身也就是怪事一樁了。

其實,大師的疑惑多半來自於前提設定有所偏誤;「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韓國」,這個前提,不盡正確。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若以本國貨幣計算,過去十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了四三%,韓國成長四四%,兩者相比,差距的確不能算大,但若計算方式改為美元,台灣的成長率略增為四九%,韓國則是暴增至九○%。

換成美元計價
台灣GDP成長率敬陪末座


如果把亞洲的幾個主要新興經濟體相互比較,更可發現台灣過去十年經濟表現的「獨弱」現象,在以美元計價的GDP成長率數字中,越南、菲律賓、印尼都繳出二○○%以上的成績,新加坡與泰國也有超過一倍的成長幅度。

匯率長期阻升
牽動所有人的行為邏輯


一個更能凸顯「台灣經濟成長比人差」的數字,是台灣占有全球GDP比重的變動;同樣以美元計算,一九九四年,台灣占有全球GDP的○.九%以上,但到今年,估計只剩下○.六五%。至於台灣的競爭對手們,韓國從一.七%增長到一.九%;新加坡從○.二七%提升到○.四%;至於泰國,二十年前GDP占全球比重落後台灣○.四個百分點,但到今年,落後幅度只剩下○.○九個百分點,眼看就要追上台灣。


新台幣長期以來阻升不阻貶的匯率政策,自然是造成以上結果的原因之一;但,別以為這只是單純的「計價幣別轉換」數字遊戲,匯率長期阻升的效應,已經牽動著台灣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行為邏輯:對企業來說,當辛苦賺來的新台幣被阻升下的匯率政策打了折扣,對外購買原料的成本變高,於是只能壓低國內生產成本;對個人來說,當「鄰國的錢比較大」時,有能力者自然選擇到海外賺錢,於是高階人力紛紛出走……,凡此種種,豈不都是低薪病因?而接下來的劇本,則是產業無法升級,低薪苦勞像是漩渦,在台灣島內越捲越深。

一一年,中央銀行委託政大國貿系教授陳坤銘主持一項「新台幣匯率與產業升級」的研究,其中有兩項結果值得留意,首先,「研發能力愈低或生產效率愈低的廠商,在面對新台幣升值時將會愈早外移」,其次,「對沒有外移的廠商而言,新台幣升值將使國內研發支出增加,亦即產業升級」。

十月十五日,美國財政部發表最新的國際經濟與匯率報告,如往常的,再次對台灣匯率政策提出「應該減少干預、更朝市場化前進」的建議,較特別的是,報告中對央行七月間發出的一份新聞資料,直接「打臉」。當時央行強調,新台幣匯率波動恐將傷害總體經濟;美國財政部的報告則反駁,「許多研究已經發現,更彈性的匯率將有助於小型開放經濟體減少外部衝擊。」美國財政部也提出一份由美國經濟研究局在○三年發表的研究資料,根據這份研究,「採取彈性匯率政策的國家,經濟成長優於匯率僵固者」,此外「當遇到外部衝擊時,若匯率彈性不足,則會直接影響境內的薪資」。

台灣為何低薪?如果麥可.波特看的是美元計價的名目GDP,應該就能豁然開朗;當然,我們的ZF也該轉換視野,如果面對質疑時,只是搬出與國際貿易現實脫節的「台幣計價、購買力平準GDP」數字,試圖說服人民「在島內可以自給自足」,那麼,永遠看不到台灣低薪的真正原因。

苦勞經濟還要撐多久?

自2010年以來,《今周刊》數度以大篇幅的封面故事規格報導台灣低薪困境,並從匯率政策、產業升級與打壓年輕人的派遣工問題等面向,提出具體主張。

期間,產業升級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匯率阻升的經濟衝擊也在學界屢獲印證,然而,台灣的產業與匯率環境卻遲無調整跡象;就連勞動部因應本刊報導而推動的《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至今也未送出行政院。

ZF的不作為,或許才是台灣低薪的真正根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