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路过校门口总要仰头看看那个被风吹地呼啦啦响的横幅,上面的“欢迎新生”的字样显然挺过了几日的北京大风,但是这几个字总是在老生心头已经不那么坚挺。<br/><br/>&nbsp;&nbsp;&nbsp;&nbsp;不知曾几何时,升学率决定论成为了高中好坏的唯一真理,正如同时期的GDP英雄论一样,所以99年开始的高考扩招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很荣欣的是我也“恬不知耻”的进入到了大学生这个行列,所以当第一天走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门看到“欢迎新生”的欢迎横幅时,那心头的欣喜和愉悦是无语言表的,但是今天步入大四的我回头看我所经过的三年教育呢?感慨良多,更多的是对大一的向往和,因为已经明确感到了中国的大学已经进入了哄骗新生的新时代,尽管这个新时代划开的也许不是历史的一幕……<br/><br/>&nbsp;&nbsp;&nbsp;&nbsp;培养型大学已经逐渐被经营型大学所取代<br/><br/>&nbsp;&nbsp;&nbsp;&nbsp;一个国家的根本发展动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和对科学技术的掌握,所以大学教育的普及是各个国家重点的发展计划,二战后的日本经济的腾飞根本就是在于其人才的培养,现今我们认识到了这点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高举“四个面向”来促进我们的高等教育普及,但是现实总是现实,我们看到现在的困境是中国的教育性投入依旧不能够满足真正的教育性诉求,所以一个暂新的词汇诞生了——教育产业化<br/><br/>&nbsp;&nbsp;&nbsp;&nbsp;这是我们现在培养型大学向经营型大学转变的核心动力,这也是我们大学忙招生的根本原因,其实经过很多的访谈可以知道一个民办高校的一年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在于“招生”学校的老师也是以招生的规模来进行考评。这种“经营”现象在中国的大学已经不鲜见了,笔者认为这是和我们现实所存在的经济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必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就不再出乎意料了。<br/><br/>&nbsp;&nbsp;&nbsp;&nbsp;精英型教育已经被政绩型教育所取代<br/><br/>&nbsp;&nbsp;&nbsp;&nbsp;其实当我们今天在谈论学校注重于招生和“哄骗”新生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其中教育目的癌变!一直一来大学教育培养的是精英教育从而提高国家的公民素质水平,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学所追求的不再是:“我给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更多的在于“我的招生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成为了一个综合性大学”<br/><br/>&nbsp;&nbsp;&nbsp;&nbsp;这种政绩型教育所带来的新生关怀可以说是通过降低老生的教育成本来实现的。凡是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学校基本都是处于“放羊”状态,没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提纲,没有一个更加缜密的管理体系,所给的所谓“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就成了理由,因为大三大四学生所特有的危机感也就促成了学校不在管的理由,然而教育成本的大量下降依旧没有反应在收费的减少和服务的完善上,所以在追求政绩的今天更多的教育资源没有利用在更需要的人才培养上而是做足了学校的“面子工程”!<br/><br/>&nbsp;&nbsp;&nbsp;&nbsp;当然了,从另一个方面看到,对于新生的更多帮助和支持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还是第一次离家千里,但是我更希望的是学校所提供的服务不再是以“哄骗”为特征的吸引入学,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稀缺的教育资源可以更好的放到新生的教学上和对老生的均衡性培养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