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那多风流倜傥飞扬跋扈的往镜头前一站,金钱,欲望,和贪婪交织而成了一匹“华尔街之狼”……对华尔街“不道德的血液”的口诛笔伐再次成为好莱坞的新时尚。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在现实中,“华尔街之狼”(李少饰演的乔丹-贝尔福特)所代表的传销式的股票经纪从来不是华尔街的正宗血脉和趣味。
百年华尔街的主流是由摩根,高盛这些古老的名字主宰的。这些历史悠久的权势集团见证了一个金融帝国的起伏跌宕,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操控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大宗并购,影响商业巨头、企业财团重大商业决策。尤其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浪潮,这些金融巨擎的手更是时不时掀起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从而成为无数聪明而野心勃勃的年轻人顶礼膜拜,争相追逐的对象。除了高定服装,拉菲,私人会所这些常被街头小报被过度渲染的浮华外,常青藤名校,不知疲倦的高强度工作,冷静乃至冷酷的快速决策,操控巨额资金和企业生死的快感可能是这个行业更贴切的肖像。
这个群体有个共同的名字—“投资银行家”。理解现代金融资本市场,从理解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开始。History as mirror。以史为镜,也许可以正未来之衣冠。
独立战争结束的时候,联邦ZF面对的是个债务缠身的烂摊子。为战争欠下的各类负债达到2700万美元,支付货币五花八门。为了改善混乱脆弱的财政状况,33岁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设计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以美国ZF的信用为担保,统一发行新的国债来偿还各种旧债。
投资银行业务始于有价证券的承销
在300多年前,这种现代最司空见惯的“以旧换新”的债券融资实属超前妄为。为了使得债券的发行筹资能够顺利进行,大量的“掮客”涌入,充当了发行人(ZF)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他们寻找投资者,并负责将债券以特定的价格卖给投资者。这些人有传统的银行家,投机商,和形形色色的交易者。这些掮客在债券发行的条件甚至定价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新生的美国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经济活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资本市场的空前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新大陆第一代“投资银行家”的雏形开始形成。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版图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使得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成为最迫切的需要。单独的企业个人显然没有能力承担这些大型项目所需要的巨额资本。面对公众的筹资(IPO)和股份公司因而走上历史舞台,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业就此拉开帷幕—早期的投资银行家们通过为承销有价证券,将投资者手中的财富集聚起来,为实业家们提供项目融资。
初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很快就看到了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美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培育了像卡耐基钢铁公司这样的超级企业。到1900年,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连汉密尔顿可能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设计,使得美利坚合众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着金融资本的基因,并创造了一个至今未衰的金融资本世代。那些从承销债券,股票,和各种票据起家并累积了大量财富和人脉的金融家们从此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翻云覆雨。
J.P摩根带来了企业并购重组
铁路的发展产生了第一批现代股份制企业—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管理层)分离。虽然股份制公司在项目筹融资上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缺乏有效公司治理和法律监管的情况下,铁路股票的发行成了一夜暴富的投机工具,千奇百怪的铁路公司资本结构,恶性的重复建设和价格战使得19世纪中后期的铁路工业成为名符其实的蛮荒丛林,全国大大小小的铁路公司有几百上千家,混乱无序的横贯着新大陆。
J.P.摩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有着新英格兰贵族血统的摩根是华尔街传奇的标志。他高大稳重,头发一丝不苟的向后梳,露出宽阔的额头和一双象鹰隼一样炯炯的眼睛—好莱坞最经典的商战片《华尔街》(1987)中,道格拉斯饰演的戈登.盖柯就梳着摩根式的大背头。这个发型后来被无数人趋之如骛,视为华尔街标志性的形象。
进入华尔街后,J.P摩根开始着手一项整合美国铁路系统的计划。他出面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司并购和重组,通过并购重组,效益低下的小公司以合理的价格被收购,而大的铁路公司实力大为增强。美国的铁路行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性有序经营时代。纽约中央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巴尔的摩铁路,伊利铁路等枢纽干线和其支线逐渐形成一张铁路网,使得这个辽阔大陆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开创了不可置信的繁荣时代。
1900年,摩根再次出面组织了了巨型的财团(syndicate),开始对美国的钢铁行业进行并购重组。1年后,资本金达到14亿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成立了,而当年美国全国的财政预算也不过5亿美元左右。得益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的巨大优势,美国钢铁公司迅速的成为国际钢铁业的垄断者,一度控制了美国钢产量的65%,左右全球钢铁的生产和价格。
资本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日益显着。作为金融市场和产业发展之间最重要的媒介,投资银行家在美国经济生活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企业资产并购重组从此也成为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头戏之一。
1933年是个分水岭: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华尔街的第一次盛宴。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华尔街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矿。这一时期,金融巨头们扮演者上帝的角色,他们是最大的商业银行,吸收了大部分的居民存款,同时,他们又是最大的投资银行家,垄断着证券承销经纪,企业融资,企业兼并收购这些利润丰厚的“传统项目”。由于没有任何法律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常常会以内部资金的方式流入投资银行部门的承销业务。巨额的资金很容易催生股市泡沫,然后引发更大的资金流入。然而,一旦股市动荡或者有债务违约,储户的资金安全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的股市崩盘和银行倒闭(没错,就是你小时候听说过的万恶的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掉也不肯救济穷人的那个经济危机),许多普通家庭的储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为了稳定资本市场,防止证券交易中的欺诈和操纵行为,保障存款人的资产安全,美国国会在1933年6月1日出台了至今影响深远《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正式官方名字是《1933年银行法》(Banking Act of 1933)],规定银行只能选择从事储蓄业务(商业银行)或者是承销投资业务(投资银行)。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被证券发行承销拒之门外,而投资银行不再允许吸收储户存款。根据法案,J.P.摩根被迫将自己的投资业务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摩根斯坦利公司。紧接着,第一波士顿公司正式成立,雷曼兄弟,高盛都选择了他们擅长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这个名字正式进入金融行业的辞典中。现代投资银行业的历史之门从此开启。
时代变了,投资银行需要变化
对于刚刚独立的投资银行业来说,1930到1950年代算得上是生不逢时。大萧条的余悸犹在,市场冷冷清清,罗斯福和杜鲁门ZF显然对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的金融冒险家们没有太多好感,ZF对银行证券业的监管一再加强。幸好战争的爆发催生了大量资金需求,国债和国库券的发行使得投资银行业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日子。为了生存,投资银行家们甚至只得屈尊进入不那么“上流”的证券零售经纪业务。在此期间,以零售经纪业务为主的美林证券迅速崛起。
随着战后美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潮,19660年代的华尔街迎来自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承销和并购业务源源而来。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急速累积催生了大量共同基金。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养老基金也开始大量的进入市场。人寿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在同一时期也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形成巨大的买方力量。随着资金量的增长,买方渐渐不再满足投行所提供的单调的权益证券和固定收益证券。不同风格的机构投资者对风险敞口,风险收益,和投资组合提出了更多的不同要求,投资银行家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成为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交易导向型的投资银行和金融创新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证券承销(尤其是IPO)仍是投行的主营业务,做顶级承销商仍是这个行业至高无上的荣誉。不过,时代的风向已经开始变化。客户导向型的投资银行开始向交易导向型的金融服务商转变。
交易需求有时候来自客户。比如为了保证自己承销的各种证券(股票,债券,票据,期货,期权)流动性,投行需要在二级市场上为它们“造市”(market making)。另外,投行的大客户(包括企业和各种机构投资者)也常常要求投行帮助他们买入或者出售大宗证券。通过这种频繁的买入卖出,投行赚取交易的“买卖价差”,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另外的交易需求来自自营业务。早期的投行主要是金融行业的“卖方”—即帮助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来募集资金。以零售经纪业务起家的美林公司在71年成为华尔街第一家上市的投行后,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也逐渐打破行业惯例,成为公众公司。投行的资本金因此普遍大幅提高,催生了自营账户资产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积累,客户方也越来越多的对投行提出了资产管理的业务要求。这些传统的“买方”业务(如何用资金购买合适的金融资产)渐渐演变成了投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90年代中期,曾经独领风骚的承销和佣金收入已经下降到美国整个投行业收入的25%不到,而以各种有价证券交易为主的自营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上升到50%以上。
金融产品的日渐增多和投资者结构的日渐复杂,市场的波动性成为了华尔街的最大困扰。保守型的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是债券市场最大客户,他们对于债权人的财务状况日益谨慎,对资金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掉期(swap)因此被运用在债券市场上来对抗利率风险。接着,货币掉期也开始被运用在跨国的债券交易中来抵御汇率风险。
另一项影响更为深远的金融创新则是资产证券化。1960年代后期,美国快速增长的的中产阶级对于自有房产的需求带动了房产的抵押贷款。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房贷资金需求,两大房产抵押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需要更多的筹资手段([1]又称“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innie Mae)和“ZF抵押贷款协会”(Ginnie Mae))。银行家们因此设计出了一种叫“转手证券”(pass-through security)的衍生产品.这种债券的发行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利息来偿付债券人。如此一来,整个房地产借贷市场的流动性大为改善,直接带动了房产和债券市场的双重繁荣。
这个被称为“证券化”的金融工具迅速的流行起来,任何债券,项目,应收账款,收费类资产,甚至版税收入……都可以通过证券化的形式获得融资。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林林总总的商业机构,形形色色的投资者,还有投资银行家们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证券化的浪潮中。华尔街因此产生了一句谚语,叫“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和证券化有关的各类产品良莠不齐,纷纷粉墨登场。(一句题外话,2007年引起全球金融海啸的次贷产品,本质上也是证券化的一个产物)
时代在变化,一杯威士忌,一根雪茄,个人魅力主宰的投资银行将要渐渐从历史舞台隐退。更为专业化,技术化,数量化的时代要来临了。
在撒切尔夫人强硬的自由主义的执政理念下,1980年代的英国首先实施了被称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分业经营的限制被打破,金融保护主义结束,固定佣金制被取消。华尔街突然发现,伦敦又成了了自己可怕的敌人。尤其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伦敦交易所已经占据了先机,浮动利率票据,部分支付债券,可替换债券……眼花缭乱的品种被开发出来,满足投融资多样化的需求。紧接着,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纷纷放松金融管制。
罗纳德·里根的上台终于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松了一口气。规定了利率上限的Q条款被取消,利率彻底市场化,415条款的实施加快了证券发行的程序,银行跨州经营的限制被打破,储蓄机构被有条件的允许进行全能银行业务。金融改革的十年的成效很快将要体现。
美国国内市场上,“垃圾债券”(junkbond)和杠杆收购(LBO)给了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大展宏图的机会。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的债券通常被称为“垃圾债券”(junkbond)。长期以来,它们在市场上乏人问津,因此价格极低。一个叫迈克尔.密尔肯的投资银行家意识到,这些看上去一文不值的债券的收益率已经远远超过了风险补偿所需要的回报率,没有比这更好的投资机会了。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缺乏现金流的新技术公司(通讯,信息,生物医药等等)来说,可以通过发行垃圾债券给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融资。在资本的助力下,新兴的产业快速发展,创新成为美国公司的标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正是这一金融产品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集团公司开始显现出“大而无当”的趋势。由管理层主导的私有化风潮席卷了整个企业界。在这波被称为杠杠收购(LBO)的热潮中,垃圾债券充当了管理层最好的朋友—通过发行垃圾债券融资,然后收购公司股权,公司成为高负债的非上市企业。投资银行家们大显身手,他们收取普通债券的两倍以上的高额承销费用,抽取巨额的佣金,同时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市场交易中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这像是一个黄金遍地的时代。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发现自己同时成了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宠儿。旨在发展中国家债务重组的可转换债券(布雷迪债券)的发行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国企私有化的浪潮急切的需要投行的牵针引线。更令人心跳加速的是,在美国之外的其他主要资本市场上,投行发现自己不再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全球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银行家们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从兼并收购到资产管理,从财务咨询到证券清算,从承销发行到资金借贷,从权益产品到固定收益产品,从大宗商品到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