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669 29
2004-11-14

北望、leeleel、毛毛雨等

北望:

经济学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1.关于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人"学,人是会变化的所以定义就会变化.我赞同米塞丝所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我认为经济学可以说是研究人(包括人的集合)行为的科学,因为各种行为都要受利益(可以理解为理性)制约影响,所以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行为最“经济”的学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定义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我想我的理解与他的定义是一致的。更进一步说,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没有一切资源包括时间都用之不尽那无所谓经济了,而稀缺是什么?稀缺是一种主观感受.

2.关于经济学的数学化:我认为国内经济学的数理化倾向已经矫枉过正了,可以看看<经济研究>啊.中国的经济是规范的吗?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吗?有多少因素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勿让数理的美感欣赏代替灵感和理论本身. 我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秩序不规范的大国,经济学发展将出现政治经济学的回归!我们是谈均衡好一些还是谈秩序好一些或者说谈契约好一些?这是一个问题.

3.关于经济学研究中的"凭空乱想":我认为乱想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凭空.张五常和科斯重视"直觉"的方法于丁丁先生直面现象以及朱锡庆先生"有场景的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不是从理论本身来的,即使按照新古典的工具"发现"了新的理论也必须过经验检验这一关.从这一点讲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的确有可取之处.只把以有的理论作为前提,学术只能是"我注六经",无法出现新的东西!

4.关于分析与综合.社会科学成为科学始于孔德,经济学也有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传统.我的基本方法是:归纳-分析-抽象-演绎(逐步放宽假定)-经验检验.两者都是重要的.虽然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有种种吊诡之处,但是就象以夫一妻制有种种缺陷但是却为几乎最佳婚姻制度一样,至少它是有效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1-14 19:30:00

Great Sword:

我的学习体会

1,我看到很多网友在讨论经济学的定义,甚至某些学者也在争论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应该怎么做,研究什么。但是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研究什么经济学的定义。一旦给了定义,就难以出现大的突破。每次重大突破,似乎都是超出了原来的定义。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即使自然科学,其重大突破也往往不是在公认的定义中实现。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给经济学下什么严格的定义。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但是,我觉得林毅夫老师的说法是对的。研究方法必须是严格的推理。不能凭空乱想。

2,关于经济学的方法。我认为中国现在没有什么经济学数学化的问题。许多中国经济学工作者正缺乏严密的分析。现在是提倡数学化的时候。中国现在反对数学化,似乎为时过早。某些人其实很懒惰,懒得用心思去思考问题。 但是对 于经济学中的模型分析,我觉得这不是唯一的分析方法,只能作为一种重要方法。因为经济学不同与自然科学,不可以在实验中控制变量的个数。社会现象就是这么复杂,我们无法分离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变量。因此在一个模型中我们需要很多人为的假设,从而来排除一些我们不考察的变量,或者说我们认为不重要的变量。但是真的不重要吗?许多经济学家的分歧就由此而来。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变量的重要性看法不同,因此一个经济现象总是有很多解释。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于分析这种思维方式的采用。分析法是自然科学中的主要方法。但是用在社会科学中其作用要打一个折扣。所以经济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综合法的运用。有时侯甚至是人为的模糊的猜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哲学的指导,需要历史的研究方法。

且经济成为"学"必须高度抽象,其心理学基础不可忽视,在数学上的极值后边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经济学本身是一种模拟的科学或者说准科学,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心理学的介入,可以说是弗络伊德-边泌之转变. 马歇尔的定义解释能力更大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4 19:31:00
海中舟:

北望, 看了你的文章, 觉得很多地方没说清楚.你说稀缺性是主观的, 但主观的包含的假设基础是各个人的感觉不同, 对稀缺性各个人的感觉没什么不同啊, 稀缺性事实上应该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我不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 从稀缺性不能推出个人自由选择, 而个人自由选择是个人选择利益最大化存在条件, 相反的是, 从稀缺性倒能推出分配来, 这已经蕴含了集体主义的可能, 稀缺性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并没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我认为经济学应以产权, 效率,交易为基础. 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我感到范围太大了点, 政治学也是研究人的科学啊, 但政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和权力及强制相关的关系, 分配的问题应由政治学来解决. 我认为在经济学中, 应该契约多一点, 因为契约就自发的包含了秩序; 在政治学中则是秩序多点, 若把人契约化很危险, 因为这已经包含了人能理性地预期人的未来, 计划存在的理由就很大了.

北望:

海先生!您是老朋友了,欢迎常来发表意见!以下是我的一点陋见。

1。稀缺性是主观的, 但主观的包含的假设基础是各个人的感觉不同, 对稀缺性各个人的感觉没什么不同啊 re:稀缺自然是主观的,因为人的欲望虽然有许多相同但是也有许多差异,比如我在一个偏僻小镇上上网,在这里上网很不方便,所以我觉得稀缺,但是对于这里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网络的人而言,他们没有这种稀缺。

2。我不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 re: 我并没有说稀缺是经济学的基础,但是不存在稀缺性经济学就没有意义了。产权, 效率,交易都是解决稀缺的手段或者结果。

3。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我感到范围太大了点, 政治学也是研究人的科学啊, re:呵呵,人类学、生理学、医学也是研究人的科学啊。我说是“研究人的行动的科学(action)”。经济学和政治学之区别与其是研究领域的不若说是研究方法的。公共选择学派就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传统意义上政治学领域的内容。当然你说的对,涉及政治学就要谈契约了,比如布坎南就认为要研究契约经济学,这样秩序就是重要的而不是讲求均衡或者最优---这就是为什么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学派被称为非主流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4 19:31:00
海中舟:


北望兄, 多谢你的回复. 第三个问题太大, 也太难, 我说不清, 这儿就不说了. 我想就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再和你讨论一下.
上一次, 我从不同个体的主观选择的物品不同, 而他们对不管什么物品都有相同的稀缺性, 来说明稀缺与主观无关. 这一次我从单一的个体出发, 来分析主观性和稀缺性有无相关.
只要是经济物品, 都多胜于少, 所以都存在稀缺性的问题,这是无疑的.但个体的主观选择跟稀缺性是无关的.
举个例子来说, 假若有甲, 乙两种物品, 在一般的情况下, 你的选择是偏好于甲的,这是你的主观. 但对你而言乙物品依旧是稀缺的, 假设乙物品的获得成本是零, 毫无疑问, 你对乙物品的需求肯定是多多益善. 稀缺性跟主观的选择无关, 它描述的是人的需求不受成本限制的极端情况, 它表明一旦物品的成本不存在, 人的需求就永远大于该物品的供给,它不考虑物品的成本, 它也跟物品的成本无关.从中可以看到, 无论个体的主观偏好是什么物品, 其它物品的稀缺性对该个体而言依旧存在. 除非该物品不是经济物品.
现在来分析你的例子, 上网是一种物品, 假若上网成本为零, 你对上网的需求就会无穷无尽, 所以上网是稀缺的, 这跟是否在山村无关, 你在北京也一样有上网的稀缺性. 你之所以有在山村上网稀缺的感觉, 是因为在山村上网的获得成本大于你平时在北京时的获得成本,你是把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和平时日常生活中稀缺的意思混在一起了. 总之, 无论供给怎么样---或多或少, 对个体而言, 稀缺性都客观存在. 再说山民不知道上网的问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不知道该物品, 就没有相关的需求, 就肯定没有对该物品的稀缺性, 既然没有, 讨论就没啥意义.但不能说个体不知道某种物品, 没有对该物品的稀缺性, 该物品的稀缺性就不存在了,其实该物品的稀缺性依旧是存在的.无论个体知道不知道这种物品.
产生稀缺性是主观的,这是由于一个错觉,是把稀缺性和个体需求混在一起了.
第二个问题这儿简单的说一下, 我不认为经济学不能离开稀缺性的概念, 恰恰相反, 我认为既然经济学是从个体选择的角度出发的, 那就应该把稀缺性的概念从经济学中去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4 19:31:00
LIVEFREE: 我认为稀缺是经济学的基础,没有稀缺,就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选择。 偏好是主观的,资源约束是客观的;至于稀缺,无所谓。 不知北望先生和海先生以为如何?

xyz2536: 我个人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稀缺性导致了产权的出现,产权又能够用于交易,这是产权的内在特性决定的,交易带来了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了公平。稀缺性是不是能够度量的?我想一种资源既然它是稀缺的,那它就是有限的,就是能够度量的,即稀缺度的问题,同时我认为资源的稀缺也是相对的,相对于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稀缺。客观的稀缺性导致了主观偏好或者说主观的感受而已,反过来主观的感受的稀缺能够加剧客观的稀缺。

北望:

1.关于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人"学,人是会变化的所以定义就会变化.我赞同米塞丝所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我认为经济学可以说是研究人(包括人的集合)行为的科学,因为各种行为都要受利益(可以理解为理性)制约影响,所以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行为最“经济”的学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定义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我想我的理解与他的定义是一致的。更进一步说,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没有一切资源包括时间都用之不尽那无所谓经济了,而稀缺是什么?稀缺是一种主观感受. 2.关于经济学的数学化:我认为国内经济学的数理化倾向已经矫枉过正了,可以看看<经济研究>啊.中国的经济是规范的吗?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吗?有多少因素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勿让数理的美感欣赏代替灵感和理论本身. 我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秩序不规范的大国,经济学发展将出现政治经济学的回归!我们是谈均衡好一些还是谈秩序好一些或者说谈契约好一些?这是一个问题. 3.关于经济学研究中的"凭空乱想":我认为乱想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凭空.张五常和科斯重视"直觉"的方法于丁丁先生直面现象以及朱锡庆先生"有场景的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不是从理论本身来的,即使按照新古典的工具"发现"了新的理论也必须过经验检验这一关.从这一点讲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的确有可取之处.只把以有的理论作为前提,学术只能是"我注六经",无法出现新的东西! 4.关于分析与综合.社会科学成为科学始于孔德,经济学也有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传统.我的基本方法是:归纳-分析-抽象-演绎(逐步放宽假定)-经验检验.两者都是重要的.虽然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有种种吊诡之处,但是就象以夫一妻制有种种缺陷但是却为几乎最佳婚姻制度一样,至少它是有效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4 19:32:00
经济学徒: 什么是经济? 北望: 节省,经济实惠

经济学徒: 我对“经济”的定义是:人们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 如果这样定义经济,经济学就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leeleel: 稀缺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至少是新古典的基础。新古典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功利主义哲学的思想,认为人是贪图享乐的。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意见大致可以这么描述:人有欲望需要满足,满足欲望的东东叫资源。欲壑难填,因此资源相对不足,这就是稀缺。资源的稀缺性成为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基本假设。又因为欲望不止一种,具有多样性,相应地稀缺资源就具有多用性,使用时就用轻重缓急的区别,因此产生选择的问题。可是要分析人的选择行为,就得假定人的偏好是理性的,而且稳定,否则没法展开逻辑推理,于是就弄了一个理性人假定。这是经济学中的第二个基本假设。 资源的稀缺性是在人的主观欲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相对于人的主观的欲望而言的,可是这不等于说稀缺性本身是主观的东西,因为人们具有欲望、人们的欲望难以满足、以及人们的欲望会不断的扩张这些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我们闭上眼睛,不承认稀缺性,然后资源就可以完全满足人们的欲望了。因此稀缺性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是客观存在的。 继续我们的讨论。由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理性两个基本假定出发,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的内涵中包含了经济学的这两个基本假定。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耗费资源就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成本;因为资源是多用的,选择了一种用途就放弃了其他的用途,也就是有一个机会的问题;同时因为人是理性的,因此能够找到所放弃的用途中能够带来最大价值的那个。就这样,机会成本就成了新古典经济学,至少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这就是丁丁将其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的原因。 太晚了。不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