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leeleel、毛毛雨等
北望:
经济学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1.关于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人"学,人是会变化的所以定义就会变化.我赞同米塞丝所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我认为经济学可以说是研究人(包括人的集合)行为的科学,因为各种行为都要受利益(可以理解为理性)制约影响,所以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行为最“经济”的学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定义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我想我的理解与他的定义是一致的。更进一步说,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没有一切资源包括时间都用之不尽那无所谓经济了,而稀缺是什么?稀缺是一种主观感受.
2.关于经济学的数学化:我认为国内经济学的数理化倾向已经矫枉过正了,可以看看<经济研究>啊.中国的经济是规范的吗?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吗?有多少因素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勿让数理的美感欣赏代替灵感和理论本身. 我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秩序不规范的大国,经济学发展将出现政治经济学的回归!我们是谈均衡好一些还是谈秩序好一些或者说谈契约好一些?这是一个问题.
3.关于经济学研究中的"凭空乱想":我认为乱想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凭空.张五常和科斯重视"直觉"的方法于丁丁先生直面现象以及朱锡庆先生"有场景的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不是从理论本身来的,即使按照新古典的工具"发现"了新的理论也必须过经验检验这一关.从这一点讲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的确有可取之处.只把以有的理论作为前提,学术只能是"我注六经",无法出现新的东西!
4.关于分析与综合.社会科学成为科学始于孔德,经济学也有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传统.我的基本方法是:归纳-分析-抽象-演绎(逐步放宽假定)-经验检验.两者都是重要的.虽然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有种种吊诡之处,但是就象以夫一妻制有种种缺陷但是却为几乎最佳婚姻制度一样,至少它是有效的.
Great Sword:
我的学习体会
1,我看到很多网友在讨论经济学的定义,甚至某些学者也在争论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应该怎么做,研究什么。但是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研究什么经济学的定义。一旦给了定义,就难以出现大的突破。每次重大突破,似乎都是超出了原来的定义。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即使自然科学,其重大突破也往往不是在公认的定义中实现。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给经济学下什么严格的定义。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但是,我觉得林毅夫老师的说法是对的。研究方法必须是严格的推理。不能凭空乱想。
2,关于经济学的方法。我认为中国现在没有什么经济学数学化的问题。许多中国经济学工作者正缺乏严密的分析。现在是提倡数学化的时候。中国现在反对数学化,似乎为时过早。某些人其实很懒惰,懒得用心思去思考问题。 但是对 于经济学中的模型分析,我觉得这不是唯一的分析方法,只能作为一种重要方法。因为经济学不同与自然科学,不可以在实验中控制变量的个数。社会现象就是这么复杂,我们无法分离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变量。因此在一个模型中我们需要很多人为的假设,从而来排除一些我们不考察的变量,或者说我们认为不重要的变量。但是真的不重要吗?许多经济学家的分歧就由此而来。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变量的重要性看法不同,因此一个经济现象总是有很多解释。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于分析这种思维方式的采用。分析法是自然科学中的主要方法。但是用在社会科学中其作用要打一个折扣。所以经济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综合法的运用。有时侯甚至是人为的模糊的猜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哲学的指导,需要历史的研究方法。
且经济成为"学"必须高度抽象,其心理学基础不可忽视,在数学上的极值后边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经济学本身是一种模拟的科学或者说准科学,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心理学的介入,可以说是弗络伊德-边泌之转变. 马歇尔的定义解释能力更大一些.
北望, 看了你的文章, 觉得很多地方没说清楚.你说稀缺性是主观的, 但主观的包含的假设基础是各个人的感觉不同, 对稀缺性各个人的感觉没什么不同啊, 稀缺性事实上应该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我不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 从稀缺性不能推出个人自由选择, 而个人自由选择是个人选择利益最大化存在条件, 相反的是, 从稀缺性倒能推出分配来, 这已经蕴含了集体主义的可能, 稀缺性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并没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我认为经济学应以产权, 效率,交易为基础. 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我感到范围太大了点, 政治学也是研究人的科学啊, 但政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和权力及强制相关的关系, 分配的问题应由政治学来解决. 我认为在经济学中, 应该契约多一点, 因为契约就自发的包含了秩序; 在政治学中则是秩序多点, 若把人契约化很危险, 因为这已经包含了人能理性地预期人的未来, 计划存在的理由就很大了.
北望:
海先生!您是老朋友了,欢迎常来发表意见!以下是我的一点陋见。
1。稀缺性是主观的, 但主观的包含的假设基础是各个人的感觉不同, 对稀缺性各个人的感觉没什么不同啊 re:稀缺自然是主观的,因为人的欲望虽然有许多相同但是也有许多差异,比如我在一个偏僻小镇上上网,在这里上网很不方便,所以我觉得稀缺,但是对于这里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网络的人而言,他们没有这种稀缺。
2。我不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 re: 我并没有说稀缺是经济学的基础,但是不存在稀缺性经济学就没有意义了。产权, 效率,交易都是解决稀缺的手段或者结果。
3。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我感到范围太大了点, 政治学也是研究人的科学啊, re:呵呵,人类学、生理学、医学也是研究人的科学啊。我说是“研究人的行动的科学(action)”。经济学和政治学之区别与其是研究领域的不若说是研究方法的。公共选择学派就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传统意义上政治学领域的内容。当然你说的对,涉及政治学就要谈契约了,比如布坎南就认为要研究契约经济学,这样秩序就是重要的而不是讲求均衡或者最优---这就是为什么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学派被称为非主流的原因。
xyz2536: 我个人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稀缺性导致了产权的出现,产权又能够用于交易,这是产权的内在特性决定的,交易带来了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了公平。稀缺性是不是能够度量的?我想一种资源既然它是稀缺的,那它就是有限的,就是能够度量的,即稀缺度的问题,同时我认为资源的稀缺也是相对的,相对于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稀缺。客观的稀缺性导致了主观偏好或者说主观的感受而已,反过来主观的感受的稀缺能够加剧客观的稀缺。
北望:
1.关于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人"学,人是会变化的所以定义就会变化.我赞同米塞丝所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我认为经济学可以说是研究人(包括人的集合)行为的科学,因为各种行为都要受利益(可以理解为理性)制约影响,所以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行为最“经济”的学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定义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我想我的理解与他的定义是一致的。更进一步说,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没有一切资源包括时间都用之不尽那无所谓经济了,而稀缺是什么?稀缺是一种主观感受. 2.关于经济学的数学化:我认为国内经济学的数理化倾向已经矫枉过正了,可以看看<经济研究>啊.中国的经济是规范的吗?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吗?有多少因素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勿让数理的美感欣赏代替灵感和理论本身. 我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秩序不规范的大国,经济学发展将出现政治经济学的回归!我们是谈均衡好一些还是谈秩序好一些或者说谈契约好一些?这是一个问题. 3.关于经济学研究中的"凭空乱想":我认为乱想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凭空.张五常和科斯重视"直觉"的方法于丁丁先生直面现象以及朱锡庆先生"有场景的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不是从理论本身来的,即使按照新古典的工具"发现"了新的理论也必须过经验检验这一关.从这一点讲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的确有可取之处.只把以有的理论作为前提,学术只能是"我注六经",无法出现新的东西! 4.关于分析与综合.社会科学成为科学始于孔德,经济学也有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传统.我的基本方法是:归纳-分析-抽象-演绎(逐步放宽假定)-经验检验.两者都是重要的.虽然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有种种吊诡之处,但是就象以夫一妻制有种种缺陷但是却为几乎最佳婚姻制度一样,至少它是有效的.
经济学徒: 我对“经济”的定义是:人们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 如果这样定义经济,经济学就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leeleel: 稀缺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至少是新古典的基础。新古典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功利主义哲学的思想,认为人是贪图享乐的。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意见大致可以这么描述:人有欲望需要满足,满足欲望的东东叫资源。欲壑难填,因此资源相对不足,这就是稀缺。资源的稀缺性成为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基本假设。又因为欲望不止一种,具有多样性,相应地稀缺资源就具有多用性,使用时就用轻重缓急的区别,因此产生选择的问题。可是要分析人的选择行为,就得假定人的偏好是理性的,而且稳定,否则没法展开逻辑推理,于是就弄了一个理性人假定。这是经济学中的第二个基本假设。 资源的稀缺性是在人的主观欲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相对于人的主观的欲望而言的,可是这不等于说稀缺性本身是主观的东西,因为人们具有欲望、人们的欲望难以满足、以及人们的欲望会不断的扩张这些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我们闭上眼睛,不承认稀缺性,然后资源就可以完全满足人们的欲望了。因此稀缺性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是客观存在的。 继续我们的讨论。由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理性两个基本假定出发,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的内涵中包含了经济学的这两个基本假定。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耗费资源就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成本;因为资源是多用的,选择了一种用途就放弃了其他的用途,也就是有一个机会的问题;同时因为人是理性的,因此能够找到所放弃的用途中能够带来最大价值的那个。就这样,机会成本就成了新古典经济学,至少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这就是丁丁将其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的原因。 太晚了。不说了!
笑天: 价格有效之日,稀缺已经消亡 leeleel: 同意刘晶的观点。张五常自己的新古典底子其实很好,人家是为了找卖点才那么说的--要是他说其实新古典很重要,跟大家的说法一样,就没有人注意了。
北望: leeleel说得精彩,价格其实就是机会成本。资源如果不会稀缺,就无所谓经济学,也无所谓产权。
毛毛雨
北望兄,影子价格才是机会成本
毛毛雨:
经济学是什么和经济学研究什么都很难以界定,不过一条主线可以说明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在向古典复归,早期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后来局限在选择理论,现在又复归到研究人类行为上。随着经学研究的专业化分工,一个人不可能在很多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罗素和萨谬尔森、哈也克可能是20世纪最后的通才了,以后恐怕就没有了。不过不知道刘晶有没有这个趋势,哈哈
以上转自CENET
各人说了各自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也来说说吧。我认为稀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客观存在的,从稀缺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三个行为含义:成本、选择和竞争,前二个一人世界中也存在,后者只存在于多人世界,因为稀缺,所以获得经济物品才要付代价,成本是一种代价,价格也是一种代价,广义的价格可以理解为成本,成本包括交易费用,因此,张五常三卷本的经济解释都 在谈需求定律。因为稀缺,所以要选择,其实选择与成本可以放在同一层面的,选择以成本为标准,成本因选择而起。因为稀缺,多于一人需求同一样经济物品(可以有形的,也可以无形的)就是竞争,竞争一定要有竞争规则,产权经济学中的竞争规则即产权,与产权有关的费用即交易费用(因为竞争只能发生在多人世界,故交费费用可以定义为一人世界不存在的费用(张五常定义))。
从约束的角度看,成本、产权、竞争都是一种约束,具体问题的分析是要看哪种约束是关键约束,最好的解释是能找出关键验证的解释。
另外,理性人的假设可以不要,因为是有了稀缺,又要解释行为,把人假设不为理性,被事实推翻,所以只能理性,从稀缺可以推出理性。
以上的粗浅看法,望各位指正。
俺一开始是相信不要数学也能分析经济问题的,但是后来慢慢的发现,这其中有一个陷井:如果我说A能推导出B,如何界定A和B的特征值?如何界定这些特征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纯文字太模糊,太容易产生歧义,而且无法检验。经济学家力图寻求数理表达,不是为了炫耀数学功夫,而是为了逻辑上更严谨。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太复杂,用数学模型表达似乎过于简化,但用文字表达会更糟糕。原先很多通过文字表达的经济学分支最终走向数理化,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比如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俺现在感觉到,对经济学来说,有数学未必能科学,但没有数学肯定不能走向科学分析。
新古典的“理性”,里面还是包含了一些东西的,一个是偏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一个是利益的最大化,不能说毫无内容。至少张五常先生,也包括周其仁先生的解释,还离不开这两点。既然要用,这个假设放在那里还是必要的。或许将来行为主义的理论成熟了,可以不要“理性”或者改写理性,但到目前为止,可能还不完全现实。
另一个是“效用”,张五常说不要了,换成“用值”。说句实话,我是没看出有什么不同来。
我到现在为止还认为数学对经济学不是至关重要的,一直没敢说,怕挨骂,呵呵。我觉得数学的唯一用处是让更多人相信你的观点。
从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和经济研究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无疑数学的使用对经济学是重要的。
至于说让人相信自己,我倒是觉得数学至于经济学,就像法律判定讲求证据一样,有些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认知得出结论,但是每个人的经验认知都是不同的,为求客观,只有证据才有公信力,何况事实和推理之间存在着未知因素,会造成认知偏差。而且数学在经济学研究力起的作用也不止与此。
当然,我一直相信,那些在经济思想史上最杰出的创见、影响最深远的观点都是和数学关系不大的。也就是说,数学对于经济学是重要的,但决不是最重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6 21:55:19编辑过]
“另一个是“效用”,张五常说不要了,换成“用值”。说句实话,我是没看出有什么不同来。”这两个我也觉得是一回事,一点没差别,重要的是张五常强调了一个方法问题,即这些概念作为概括现象是可以的(这是我加的),但分析具体现象是只能是中间变量,是被另外因素决定的,把最后可验证的因素解释好了,就解释现象而言,可不再用这类中间概念,否则容易变成套套逻辑。
以下是引用leabai在2004-11-17 15:50:44的发言: 希望经济学数学化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才能真正对社会有所裨益。经济学数学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可不是希望,国外已经很成熟了!
simulation, numerical analysis, computation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ling
如果要直观地理解国内外经济学研究的差距,这是个绝好的例子。
大家来说说经济学学习的体会吧。
刚刚看了几页赫拉发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有点影响较深:经济学有两类问题,一个是求最优,就是净收益最大,成本最小或者说收入最大,另一个是求均衡。前一个问题是离散型的,比如,我选择看书、打麻将还是玩电脑,同样时间,那个收益最大,选择那个,杨小凯称作超边际分析问题。后一个是连续型变量问题的,比如,我看多少时间的书,我打多少时间的麻将,也由总收益最大决定,但在边际上可作决定,一般在边际成本与收益相等的点上,当然,这有严格的数学函数要求,这个先不说它了。
科学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给我们
但科学能给我们最好(成功的概率最高)的指导
换句话说
科学能指出我们一直追求的最能把握的变量是什么
楼上的,能不能结合经济学具体说一下?
举个例子,社会应该如何分配生产要素
现实中有几种方式:地位、权利、关系、钱
理论就告诉我们“钱”是我们能把握的最好的变量
举个例子,社会应该如何分配生产要素
现实中有几种方式:地位、权利、关系、钱
理论就告诉我们“钱”是我们能把握的最好的变量
科学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给我们
但科学能给我们最好(成功的概率最高)的指导
换句话说 科学能指出我们一直追求的最能把握的变量是什么
反过来说,如果指出““钱”是我们能把握的最好的变量”,这理论就是科学,否则就不是科学?
一年多了,还是这样想当然先入为主的“分析”,令人失望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7 10:04:58编辑过]
反过来说,如果指出““钱”是我们能把握的最好的变量”,这理论就是科学,否则就不是科学?
一年多了,还是这样想当然先入为主的“分析”,令人失望啊。
我并没有下你说的那种结论。
科学理论能很好的支撑我们作出的最优选择,但不是说选择就是科学理论
举个赌博例子,赌骰子
123456发生的概率是1/6,
如果庄家开的赔率是大于6,这对赌徒来说有利的选择
如果庄家开的赔率是等于6,对谁都一样
如果庄家开的赔率是小于6,这对赌徒来说不利的选择
现在一但赔率给定,
概率理论就能给我们指出最好的选择。
这为什么不能“先入为主”?
我并没有下你说的那种结论。
科学理论能很好的支撑我们作出的最优选择,但不是说选择就是科学理论
举个赌博例子,赌骰子
123456发生的概率是1/6,
如果庄家开的赔率是大于6,这对赌徒来说有利的选择
如果庄家开的赔率是等于6,对谁都一样
如果庄家开的赔率是小于6,这对赌徒来说不利的选择
现在一但赔率给定,
概率理论就能给我们指出最好的选择。
这为什么不能“先入为主”?
你举出的这个例子,和上面说的“钱”的例子,是高明了不少(我就不说你偷换论题了),但是仍然有问题。
其实你想表达的是,理论的目标在于解释现在的现象,同时预测未来。
这是理论的目标(弗里德曼提出)。
而不能说“概率理论就能给我们指出最好的选择”,如果此人风险偏好呢,或者风险回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