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闲人在2005-7-23 8:36:24的发言: 很想讨论一下超级女声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不知各位朋友是否有兴趣?
俺体会最深的就是:湖南卫视用一个产品缺陷策略创造了价值。
传统上说,竞赛项目应该从程序到裁判都力求完美(所谓专业、公正等),这符合新古典的理论。但湖南卫视恰恰反其道行止。
从评委看,每场就三个,其中两个专业音乐人,一个舞台表演人士。前者不仅把个人喜好和对音乐的狭隘理解强加给选手和观众,而且喜欢做绣和卖弄。后者一付傻傻的模样,似乎很动情。
在这些人选下,程序和判定标准都是非常有缺陷的。
大众评审来看,更是如此,各色人等,不知是听歌还是看人,结果最不会唱歌但长得好看的选手进了最后十强。就是大众评审的杰作。从大众评审的知识分布大概能够推测晋级的选手的概率。不能按照新古典模型从音乐本身的品质最优规划预测
因为有诸多缺陷,问题是:湖南卫视考虑成本?采取这么一种简洁程序?可能不是。超女比赛耗时非常长,耗费更高。不想中央台力求程序和裁判完美,但耗时短。两者成本谁大谁小很难说。
因此,可以排除成本约束。即不是成本问题导致评为的选择
剩下推测:是一种产品策略。
即推出的就是非常缺陷的产品,只有缺陷越多,争议就会越大,耗时才会越长,后续产品才会越多。影响才会越大,价值才会越多。
所以,中央台自以为追求完美,却放弃了社会参与;湖南卫视祭出一个最有缺陷的产品,却最大限度提高了群体的参与。
可以说,新古典策略失败了,行为经济学的策略胜利了,嘿嘿
进一步推想:为什么需要完备合同呢?合同不完备不是更好吗?如果真能设计出完备合同,还存在社会参与吗?只要有智者就行了。古代求助智者,现代社会求助愚蠢的民众,反而是一种进步。所以智者不智;愚民不愚。生物界才生生不息
芙蓉姐姐的走红是不是与此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