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8023 36
2014-12-26
我长这么大,见了各种人,成功的失败的都不少(其实每个人在别人心里都会很武断地被贴上”成功“或”失败“的标签,只不过正常人不会跟你说),总结下来,失败的的确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成功的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呵呵,有点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话。其实很好理解,最优化的时候,均衡路径往往只有一条,而非均衡路径却千奇百怪。
不同领域的成功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这里只说做学术的。

我认识两个朋友,都有不错的发表,有多不错这里不透露。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人交往不冷不热,看不出情绪的大波动,很少熬夜,起居正常,上课认认真真,但是除了规定的答疑时间学生基本找不到他们的人。没有多少兴趣爱好(就算有也不跟你说),自己领域的论文搞的烂熟,但除了自己领域的论文基本不会去看一眼。几乎从不上网灌水,微博微信很久才会出来发个图说句话。两个是不是缺乏代表性呢?所以我由他们联想到自己其他一些朋友,发现做的不错的确实都比较能沉得下心。

那么沉得下心跟智力有没有关系呢?我觉得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影响自信心,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具备的研究能力,所以对于不是自己目标的东西能够轻松地说“No." 很多人对自己的研究能力并不足够自信,所以就总想着是不是在其他方面补回来一点,又想得到学生的青睐,又想做意见领袖,又想在同事面前表现的热心豪爽,其实,如果自己研究做好了,这些都可以锦上添花,但是想要让这些变成雪中送炭,在中国日益国际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里面,可能性不太大。

如果一个智力并不是很好的人模仿这些人的路径,能不能有效呢?我觉得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至少萧规曹随,很多人应该还是做得到的。各种期刊,各种项目,好好做总能多少弄到一点。最不可救药的一些人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力无法做到最好就不去做的人,其实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能做的非常好,他肯定早就选择了,既然没有选择,就说明各方面都平庸,各方面都平庸还用做不到最好就不做来麻痹自己,那这种人真的只能等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26 14:17:55
我认识两个朋友,都有不错的发表,有多不错这里不透露。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人交往不冷不热,看不出情绪的大波动,很少熬夜,起居正常,上课认认真真,但是除了规定的答疑时间学生基本找不到他们的人。没有多少兴趣爱好(就算有也不跟你说),自己领域的论文搞的烂熟,但除了自己领域的论文基本不会去看一眼。几乎从不上网灌水,微博微信很久才会出来发个图说句话。
上述2位学者,我挺赞同、挺欣赏-------假设我当老师,会教导学生向他们2位学习的,要有80%的成分象他俩。


但,我不喜欢上述2位的风格,觉得,这样的学者很象工匠,很象医生,很象得体的体面的中层干部,通常搞不出创新成果的。
-------学术学问,对他俩这样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职业,只是一种职业技术,只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来爱的是这种职业,而并不是爱真理爱正义。



创新,并不在于智力、知识、技能。在于一种偏爱,偏好,对学问的无功利(但,并非排斥功利)的兴趣爱好,就是喜欢这个,就是喜欢真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6 14:26:42
inf0rmation010 发表于 2014-12-26 14:17
上述2位学者,我挺赞同、挺欣赏-------假设我当老师,会教导学生向他们2位学习的,要有80%的成分象他 ...
这些人并非没有激情,但他们把激情收敛起来,让它慢慢地释放。这就像曾国藩说的:时时当作养病。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一会儿激情洋溢一会儿心如死灰,无法保持一种平静而专注的状态,是很难做出东西来的。而且考虑到现在污染如此严重,很容易生病,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让自己始终有一种粮食储备,才能较好地抵消掉生病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6 14:30:08
remlus 发表于 2014-12-26 14:26
这些人并非没有激情,但他们把激情收敛起来,让它慢慢地释放。这就像曾国藩说的:时时当作养病。这是因为 ...
你说的这些,我都懂。


他们也有激情,并且,完全也可以是活泼好动,等等等。但是。。。这么说吧,你觉得他们想当大师吗?你觉得他们带有大师的一点风范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6 14:37:00
remlus 发表于 2014-12-26 14:26
这些人并非没有激情,但他们把激情收敛起来,让它慢慢地释放。这就像曾国藩说的:时时当作养病。这是因为 ...
我们学院有一个老师,原来在企业干,干久了觉得没有啥意思,40岁回到学校当老师,两年间四大神刊连发3篇,并在基金委的管理类A类期刊疯狂灌水,两年内讲师瞬间被评为博导教授。这些论文都是他自己写的,平时逢人就笑,和学院保安称兄道弟。不就是写文章吗?把人搞的神神秘秘,生活死气沉沉,有必要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6 14:44:09
三本副教授 发表于 2014-12-26 14:37
我们学院有一个老师,原来在企业干,干久了觉得没有啥意思,40岁回到学校当老师,两年间四大神刊连发3篇 ...
所以我在文中要强调:发表有多不错我不说。这么讲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