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 发表于 2014-12-31 09:45 
想想看,我1968年发表《佃农理论》第一篇文章在政治经济学报,是第一名的,跟着,69年发表了《合约的选 ...
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张五常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跟英治香港时期的自由开放极力推崇。
张五常于1935年生于香港,幼时曾随家人逃难到广西居住,至1945年才回到香港。
早年因成绩差劣而辍学,随父在店里工作。至1957年远赴加拿大补修中学课程;1959年进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随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经济硕士学位。他在美国修习经济期间,认识了多名经济学家,包括艾智仁 、赫舒拉发、罗纳德·科斯 和弗里德曼等。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任教职于芝加哥大学,再于1969年转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他进一步发展罗纳德·科斯的产权理论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最有效运用。他在1982年出任香港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后,曾大幅改革香港预科经济学课程,引入交易费用、产权理论、局限下最大化(Constrained Maximization),以至方法学(Methodology)等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概念。
其经济学概念,主张及分析方法,多年来成为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经济学科(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份)的课程核心,其著作经济解释,卖桔者言等成为不少考生准备应试的读物,甚至学校的补充教材。一名学者之观点主张,影响公开考试课程如此深远之事例,于香港教育史上亦可谓前所未见。类似情况于早年中国语文及文化科亦有出现,但情况亦远不如张五常对经济科影响之深远。[1]。
张五常的治学概念超出了一般传统学者的作风。他为了做研究,曾亲自去养鱼、卖桔、经营农场、实地考查石油工业、到古董玉器市场议价。而他对于逻辑推理也相当注重,曾因此而作过不少后来应验了的推测。如在1996-97年他推测香港回归后会有十年以上的经济不景,而这是与回归没有关系。后来香港的经济一直陷入长期的低潮,只是没有如张五常推测般衰退了十年以上。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张五常也于1980年起看好中国,曾称自己是“对中国最为乐观的人”。但自2007年中国推出新劳动法后,其乐观的看法已松动,但认为上海浦东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预测,仍照着既定的路线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