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 ①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②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③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特征】 本经脉长八尺,寄于戊土,多气多血,辰时(上午7~9时)注此,左右各四十五穴。
【本经腧穴】 ①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②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主治】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实证:胸腹部发热,消谷善饥,小便色黄;
虚证:胸腹部冷而战栗,水谷不化,胀满。
【资料】
《灵枢经◎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上,原作“之”,误也、应改“上)交(安页)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应作“其直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应作“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下循腹裹,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廉”应作“陵”。),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1.承泣 Chéng qì
【别名】面髎,溪穴,鼷穴,羕泣,面髌,泪窝。
【穴名解】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之会。治诸般目疾。穴处俗名泪窝,因名“承泣”。口喎(wāi)冷泪者,取之效。
【标准定位】正坐,两目正视,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功效】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夜盲,色盲,头痛眩晕,近视,远视,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嘱患者眼睛向上,医者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以固定眼球,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5~0.7寸,不宜过深,切忌提插,勿大幅度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后局部压迫1~2分钟,以防出血。 禁灸。
【配伍】配太阳穴治目赤肿痛,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
【附注】 胃经、任脉、阳跷脉交会穴。
2.四白 Sì bái
【穴名解】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标准定位】 正坐,两目正视。在面部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处; 眼睛正视,从眼眶骨边上直下约三分,正对黑眼珠正中,用手指掐切有个凹窝(即眶下孔),就是本穴。
【功效】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目赤痛痒,面肌痉挛,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过深,以防刺伤眼球。禁灸。
【配伍】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瞤动。
3.巨髎 Jù 1iáo
【穴名解】穴在上颚骨与颧骨接缝中,为面骨巨隙,故称“巨髎”。以上三穴,治症略同,以口眼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标准定位】正坐,两目正视,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最下端)处,当鼻唇沟外侧;鼻孔旁开八分,直瞳子处。
【功效】疏经活络,祛风泻热,消肿止痛。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鼻衄,目翳,近视,鼻塞,齿痛,唇颊肿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附注】 胃经、大肠经、阳跷脉交会穴。
4.地仓 Dì cāng
【别名】会维,胃维。
【穴名解】在口角旁四分,为手足阳明,阳跷三经之会穴。人含食物常积储腮齿之间,因喻其处为仓。又以其位于口旁颐侧,故名“地仓”,口通地气也。主治口喎、偏风、目昏、失音等症。
【标准定位】 正坐,两目正视,在面部瞳孔(或四白穴)直下,与口角水平线相交处;正坐或仰卧,口角旁开约0.4寸。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通经。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唇面麻木,面肌痉挛。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斜刺、平刺0.5~1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附注】大肠经、胃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
5.大迎 Dà yíng
【别名】髓孔
【穴名解】迎,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曰“迎”。《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入頄而交之也”。揣入頄遍齿之义,当是颧髎。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在口下当两肩”,为正。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也,因名“大迎”。故治口喎、目痛、舌强、齿痛、吻瞤、颊肿及颜面五官之症。
【标准定位】 侧伏或侧卧,在下颌(hé)角前1.3寸凹陷中,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闭口鼓腮时,下颌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于凹陷下端取穴。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消肿止痛,通利牙关。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向地仓方向斜刺或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配颊车治齿痛。
6.颊车 Jiá chē
【别名】鬼床,鬼林,曲牙,机关,机门,齿牙,牙齿。
【穴名解】古时称颐为车,又曰牙车,又曰辅车。因下颚骨如车□之上撬,左右相夹,俗称腮颊,因名“颊车”。穴近下齿,故下齿痛宜取之。若上齿痛,宜取下关。
【标准定位】侧伏或仰卧,在面颊部,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按之凹陷处;令患者用力咬紧上下齿,在咬肌隆起的高点处取穴;从下颌角直上约四分,在牙齿咬紧时有一块肌肉(咬肌)凸起,就在这块肌肉上面,用手掐切有凹窝并有酸痛感觉的地方,就是本穴。
【功效】疏风泻热,活血通经,通利牙关。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平刺0.5~1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7.下关 Xià guān
【穴名解】关,为开阖之枢机。木穴有关牙齿开阖,故称之以“关”,以其在颧骨弓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为“下关”。以治牙齿、眼,耳、偏风诸症,取意于“关”也。
【标准定位】侧伏或正坐。在面部耳前方,合口取穴,在颧弓下缘,下颌髁状突的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闭嘴,在小耳朵(耳屏)前边约一横指,颧骨弓下的凹窝内,就是本穴(张嘴,凹窝就会鼓起)。
【功效】疏风清热,活络止痛,通利牙关。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5~1寸。治疗三叉神经痛及咬肌痉挛时,针尖向下,深刺1.5~2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配翳风治耳疾
8.头维 Tóu wéi
【别名】颡大,头缝。
【穴名解】维,护持也。穴在额角,犹牴角之作防御也,故名“头维”。治风热头痛、目瞤,泪出等症。所治以外感侵袭为主,内伤诸症次之,亦抵御外侮之意也。王太仆谓:为足少阳脉气所行,盖以穴位偏于两侧也。愚意仍应属足阳明经为是。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于头侧部,在额角发际直上入发际0.5寸,头正中线(神庭穴)旁开4.5寸处;从两眉头正中直上入头发边五分左右横线,与耳前鬓角前直上线的交叉处,就是本穴。
【功效】祛风活血,通络镇痛,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瞤动。
【刺灸法】平刺0.5~1寸。禁灸。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附注】胃经、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9.人迎 Rén yíng
【别名】天五会,五会。
【穴名解】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各方书所称人迎脉者,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是臆说也。
凡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人迎脉跳动甚力,故诊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气口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证,故曰左人迎,右气口。非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也。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又考血游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
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也。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标准定位】正坐仰头或仰卧,在颈部,与喉结相平,喉结旁开1.5寸,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在颈部,自喉结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比两横指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涤痰散结,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刺灸法】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禁灸。
【配伍】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
【附注】胃经、胆经的交会穴。
10.水突 Shǔi tū
【别名】水门,水天。
【穴名解】穴在人迎之下。结喉两旁,人当饮食下咽时,本穴向上冲动,气向上冲,即突之意也。气水同源,故名“水突”。本穴功能为通利降逆。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汪訒菴云:“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余以为取本穴当能有效。但未曾经手试用耳,或然也。
【标准定位】正坐仰头,在颈部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或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甲状软骨下缘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理气降逆,化痰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