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525 1
2015-01-24
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  ①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②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③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特征】  本经脉长八尺,寄于戊土,多气多血,辰时(上午7~9时)注此,左右各四十五穴。

【本经腧穴】 ①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②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主治】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实证:胸腹部发热,消谷善饥,小便色黄;
虚证:胸腹部冷而战栗,水谷不化,胀满。

【资料】
《灵枢经◎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上,原作“之”,误也、应改“上)交(安页)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应作“其直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应作“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下循腹裹,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廉”应作“陵”。),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1.承泣 Chéng qì
【别名】面髎,溪穴,鼷穴,羕泣,面髌,泪窝。
【穴名解】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之会。治诸般目疾。穴处俗名泪窝,因名“承泣”。口喎(wāi)冷泪者,取之效。
【标准定位】正坐,两目正视,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功效】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夜盲,色盲,头痛眩晕,近视,远视,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嘱患者眼睛向上,医者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以固定眼球,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5~0.7寸,不宜过深,切忌提插,勿大幅度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后局部压迫1~2分钟,以防出血。   禁灸。
【配伍】配太阳穴治目赤肿痛,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  
【附注】 胃经、任脉、阳跷脉交会穴。


2.四白 Sì bái
【穴名解】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标准定位】 正坐,两目正视。在面部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处; 眼睛正视,从眼眶骨边上直下约三分,正对黑眼珠正中,用手指掐切有个凹窝(即眶下孔),就是本穴。
【功效】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目赤痛痒,面肌痉挛,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过深,以防刺伤眼球。禁灸。
【配伍】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瞤动。


3.巨髎  Jù 1iáo
【穴名解】穴在上颚骨与颧骨接缝中,为面骨巨隙,故称“巨髎”。以上三穴,治症略同,以口眼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标准定位】正坐,两目正视,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最下端)处,当鼻唇沟外侧;鼻孔旁开八分,直瞳子处。
【功效】疏经活络,祛风泻热,消肿止痛。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鼻衄,目翳,近视,鼻塞,齿痛,唇颊肿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附注】 胃经、大肠经、阳跷脉交会穴。


4.地仓 Dì cāng
【别名】会维,胃维。
【穴名解】在口角旁四分,为手足阳明,阳跷三经之会穴。人含食物常积储腮齿之间,因喻其处为仓。又以其位于口旁颐侧,故名“地仓”,口通地气也。主治口喎、偏风、目昏、失音等症。
【标准定位】 正坐,两目正视,在面部瞳孔(或四白穴)直下,与口角水平线相交处;正坐或仰卧,口角旁开约0.4寸。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通经。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唇面麻木,面肌痉挛。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斜刺、平刺0.5~1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附注】大肠经、胃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

5.大迎 Dà yíng  
【别名】髓孔
【穴名解】迎,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曰“迎”。《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入頄而交之也”。揣入頄遍齿之义,当是颧髎。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在口下当两肩”,为正。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也,因名“大迎”。故治口喎、目痛、舌强、齿痛、吻瞤、颊肿及颜面五官之症。
【标准定位】 侧伏或侧卧,在下颌(hé)角前1.3寸凹陷中,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闭口鼓腮时,下颌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于凹陷下端取穴。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消肿止痛,通利牙关。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向地仓方向斜刺或平刺0.3~0.5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配颊车治齿痛。




6.颊车 Jiá chē
【别名】鬼床,鬼林,曲牙,机关,机门,齿牙,牙齿。
【穴名解】古时称颐为车,又曰牙车,又曰辅车。因下颚骨如车□之上撬,左右相夹,俗称腮颊,因名“颊车”。穴近下齿,故下齿痛宜取之。若上齿痛,宜取下关。
【标准定位】侧伏或仰卧,在面颊部,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按之凹陷处;令患者用力咬紧上下齿,在咬肌隆起的高点处取穴;从下颌角直上约四分,在牙齿咬紧时有一块肌肉(咬肌)凸起,就在这块肌肉上面,用手掐切有凹窝并有酸痛感觉的地方,就是本穴。
【功效】疏风泻热,活血通经,通利牙关。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平刺0.5~1寸。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7.下关 Xià guān  
【穴名解】关,为开阖之枢机。木穴有关牙齿开阖,故称之以“关”,以其在颧骨弓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为“下关”。以治牙齿、眼,耳、偏风诸症,取意于“关”也。
【标准定位】侧伏或正坐。在面部耳前方,合口取穴,在颧弓下缘,下颌髁状突的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闭嘴,在小耳朵(耳屏)前边约一横指,颧骨弓下的凹窝内,就是本穴(张嘴,凹窝就会鼓起)。  
【功效】疏风清热,活络止痛,通利牙关。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5~1寸。治疗三叉神经痛及咬肌痉挛时,针尖向下,深刺1.5~2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配翳风治耳疾



8.头维 Tóu wéi
【别名】颡大,头缝。
【穴名解】维,护持也。穴在额角,犹牴角之作防御也,故名“头维”。治风热头痛、目瞤,泪出等症。所治以外感侵袭为主,内伤诸症次之,亦抵御外侮之意也。王太仆谓:为足少阳脉气所行,盖以穴位偏于两侧也。愚意仍应属足阳明经为是。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位于头侧部,在额角发际直上入发际0.5寸,头正中线(神庭穴)旁开4.5寸处;从两眉头正中直上入头发边五分左右横线,与耳前鬓角前直上线的交叉处,就是本穴。 
【功效】祛风活血,通络镇痛,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瞤动。   
【刺灸法】平刺0.5~1寸。禁灸。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附注】胃经、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9.人迎 Rén yíng  
【别名】天五会,五会。
【穴名解】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各方书所称人迎脉者,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是臆说也。
凡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人迎脉跳动甚力,故诊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气口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证,故曰左人迎,右气口。非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也。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又考血游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
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也。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标准定位】正坐仰头或仰卧,在颈部,与喉结相平,喉结旁开1.5寸,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在颈部,自喉结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比两横指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涤痰散结,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刺灸法】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禁灸。
【配伍】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
【附注】胃经、胆经的交会穴。


10.水突 Shǔi tū  
【别名】水门,水天。
【穴名解】穴在人迎之下。结喉两旁,人当饮食下咽时,本穴向上冲动,气向上冲,即突之意也。气水同源,故名“水突”。本穴功能为通利降逆。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汪訒菴云:“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余以为取本穴当能有效。但未曾经手试用耳,或然也。
【标准定位】正坐仰头,在颈部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或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甲状软骨下缘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理气降逆,化痰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4 12:58:15

11.气舍 Qì shè 
【穴名解】本穴与下腹部气冲相应。人当吸气足量时,则肺气上抵气舍;或努力持重时,本穴亦为之充胀,是为气之住舍,因名为“气舍”。本穴治咳逆上气、颈项强直、不得回顾、哽噎、咽肿等症,取顺势利导也。但于虚人切慎用。
【标准定位】正坐仰头,在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侧端的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凹陷中;在胸锁乳突肌的起始部,当人迎穴直下,挟天突穴1.5寸处(即与天突穴平齐,人迎穴直下处)。
【功效】清肺利咽,理气化痰,散结降逆。
【主治】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刺灸法】直刺0.3~0.5寸,不可深刺。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水突治瘿瘤。
【注意】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12.缺盆 Quē pén
【别名】天盖,尺盖。
【穴名解】《史记◎仓公传》:缺盆,乳上骨名。本穴在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正中。因在缺盆骨上,名以“缺盆”。按盆之为物,贮而不藏,水火燥湿无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肠、胆各经络内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犹贮而不藏也。惟刺则三分,灸则三壮,以其内近肺脏,不宜太过,非如溪谷渊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浅取,使术者心存盆盂之念,先发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满胸热,但后人守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锁骨上窝的中点,距前正中线4寸;在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正中;天突穴旁开4寸。
【功效】清肺利咽,理气化痰,清热散结,疏经活络。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其下方为肺尖部。孕妇禁针。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13.气户 Qì hù
【穴名解】穴在肺之上部,平于云门。云门与气户意义相同。故亦治咳逆、上气,胸背痛,不得息、胸胁支满,喘息,食不知味等症。又以本穴内通乳腺,故能治乳痈初起。以其治症多属气分,补泻兼宜,犹开之则行,阖之则藏,故名“气户”。
【标准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当璇玑穴旁开四寸,或男子乳头直上靠锁骨下缘取之。
【功效】宽胸理气,疏经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背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14.库房 Kù fáng
【穴名解】本穴治症,多关肺脏,犹肺之储藏室也。其所治症,为胸胁满、咳逆上气、气不归根,及吐脓血浊沫诸病,均属气分上越之症。乃气逆,非气虚也。所治均属实症,有如宿积者,故曰“库房”。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部,位于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气户穴直下1.6寸凹陷中;华盖穴旁开4寸;男子乳头直上第一肋间处取之。
【功效】宽胸理气,清热凉血,降逆化痰。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胀痛。


15.屋翳 Wū yì
【穴名解】本穴上有库房之房,下有膺窗之窗,犹屋檐之遮翳,故名“屋翳”。其所以名“翳”者,亦含有华盖之意也。本穴内应于肺,故治症同于库房。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部,位于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库房穴直下1.6寸凹陷中;紫宫穴旁开4寸;男子乳头直上第二肋间处取之。
【功效】宽胸理气,清热化痰,疏风活血。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刺灸法】向任脉方向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天宗治乳痈。


16.膺窗 Yīng chuāng
【穴名解】 穴在乳盘上缘,性善疏利,能泄胸中郁气。凡胸中积闷之症,本穴统能治之。喻犹在檐下,开窗通气,故名“膺窗”。以上诸穴,曰屋、曰房、曰库,喻其容纳储藏也。曰窗、曰户,喻其通利开阖也。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部,位于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屋翳穴直下1.6寸凹陷中;玉堂穴旁开4寸;男子乳头直上第三肋间处取之。
【功效】宽胸理气,清热化痰。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刺灸法】直刺0.2~0.4寸,或向任脉方向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屋翳治乳痈。




17.乳中 Rǔ zhōng
【穴名解】穴在乳头正中也。治癫痫,俱用灸;治目瘤,则放血。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乳头厥阴肝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瘤也。由此推之,治目病可并取光明;调月经可并取日月。
【标准定位】仰卧,在胸部,位于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注意】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两乳头之间作8寸折量。《甲乙经》: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蚀疮。
    《铜人》、《资生经》、《针灸大成》:微刺禁灸。  《千金方》:小儿癫痫灸两乳头。 《肘后方》:夏月中热暍(yē,中暑,热)死,灸两乳头。 



18.乳根 Rǔ gēn
【别名】薜(bì)息,气眼。
【穴名解】穴在乳房下缘,故名“乳根”。治症颇多,均用灸法。如胸痛、满闷、膈气、噎食、乳痛、乳痈,诸有关局部者。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位于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中庭穴旁开4寸;男子乳头直下,第五肋间处取之。       
【功效】补益气血,催生乳汁,降气化痰,宽胸理气。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19.不容 Bù róng  
【穴名解】本穴治呕吐不食及两胁胀满,有不可容物之势,故若“不容”。按“不”字,有时音义同“痞(Pǐ)”,具有痞满之意。治血气实症较多,故用泻法亦多。
【标准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巨阙穴旁开二寸,当肋骨下际取之;幽门穴旁开1.5寸处。
【功效】理气调中,和胃止呕。
【主治】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刺灸法】直刺0.5~0.8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20.承满
【穴名解】本穴治上气喘满之实症,承前穴不容之意也。两穴均属意于满,故名“承满”。《千金方》:治心下坚满,以治症功效而命名也。
【标准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上脘穴旁开二寸处;不容穴直下一寸。
【功效】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刺灸法】直刺0.8~1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配足三里治胃痛。



21.梁门 Liáng mén  
【穴名解】横木为梁,又迎前山岭为山梁,均含有横直之意。《难经◎五十七难》曰:“心之积曰伏梁,起于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治之有效。又考其他方书,凡心阳失律,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类似潜伏之横梁者,可以取此,益阳气以灼阴邪,消寒滞而开痞郁。故称之“粱门”。即破横亘之梁,而开通敞之门,亦以疗效而得名也。
【标准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中脘穴旁开二寸处;承满穴直下一寸。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痛,消积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刺灸法】直刺0.8~1.2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22.关门 Guān mén
【别名】关明
【穴名解】本穴与建里穴平,又与足少阴之石关挨邻。上有梁门,下有太乙门及滑肉门,均与胃肠接近。玩味胃肠近旁各穴,多称门,称关。因其功用为交通开阖,有关出纳也。《内经》:“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刺本穴可以调胃,故以治痞满诸症。又屋象天阙之间为关梁。关梁者,在人身即关门、梁门之意也。因名关门。
按阙之名,在人身虽无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脉之神阙、巨阙处也。关门两穴,左右各一,夹任脉,又巨阙在上,神阙在下,二阙之间即天阙之意也。
【标准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建里穴旁开二寸处;梁门穴直下一寸。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消胀化滞,利水止泻。
【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刺灸法】直刺0.8~1.2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



23.太乙 Tài yǐ  
【别名】太一,太乙门
【穴名解】本穴简称“太乙”。古“太”与“大”通,“乙”与“一”同,又“乙”曲也。《河图》以中宫为太乙。养生家脐下为太一君。意相同,隐喻太乙为腹中央也。中医以脾为中土,其取意亦与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乙”字于字义为肠,穴名曰“乙”,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绪义,故名之为“太乙门”。
《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本着大与太通,乙意为肠之意研之,“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又观玩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府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多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与疗效有关。本穴又可与足太阳之大肠俞、小肠俞及督脉之阳关相互参用。
【标准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下脘穴旁开二寸处;关门穴直下一寸。
【功效】健脾消食,调理肠胃,宁心安神。
【主治】 胃病,心烦,癫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24.滑肉门 Huá ròu mén  
【别名】滑幽门,滑肉。
【穴名解】《周礼滑◎疡医》:“滑以养窍。”注:“滑物通利往来似窍。”本穴内应腹膜油脂,外应松皮软肉,与任脉水分相平,在束带软之处,因名“滑肉门”。治癫狂、呕吐,重舌,舌强等症,可并取太乙门。
余意凡病之应疗以滑者,可取此穴。如肠套叠、肠梗阻亦可取用。塞者通之,颇合“滑”字之义。
【标准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水分穴旁开二寸处;太乙穴直下一寸。
【功效】止呕豁痰,调理肠胃,宁心安神。
【主治】 胃痛,呕吐,癫狂,吐舌。
【刺灸法】直刺0.8~1.2寸。 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25.天枢  Tiān shū
【别名】长溪,谷门,长谷,循际,循元,补元,大肠募。
【穴名解】天,为气化运行自然之序,如天生、天杀,天年、天然诸义;‘枢”,为致动之机。
本穴内应横结肠屈曲迴折之端,其功能长于助使膈下脏器运行加速,即辅助肠中水谷气化吸收水分,排出干矢,增益蠕动之力,因名“天枢”。又以大小肠连结管道甚长,故别名“长溪”、“长谷”,又名“谷门”。
我国古代星家以北斗第一星为天枢,主持天际各星运行之律。养生家取法此意,作脐轮周转、以人意法天道,喻本穴犹天之中枢,而名之曰“天枢”。
《鬼谷子》:“人君有天枢,生长成藏”。陶宏景注云:“生长成藏,天道之行也。”即以人事合天道也。天道即大体自然变化之进展现象。虽曰人文进化,其主导皆本于自然,医家、道家自不例外。
本穴在治疗上,促使胸腹之气上下构通,以促新陈代谢,即顺应物性之自然也。揆天枢二字,即天道自然行运之代名词也。
按摩,以拇食两指揉按左右两天枢,只在穴位上旋转,可通矢气,利大便,此其验也。按通矢气行大便,亦即人体自然行运规律。
【标准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肚脐正中(神阙穴)旁开2寸处。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疏肝调经。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 艾柱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千金》孕妇不可灸。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附注】 大肠经的募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