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100 12
2005-07-27

“世界工厂”真相:承受污染以赚取微薄的利润

南方网讯近年来,主要是靠着“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原料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经济模式,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许多中国人也为此沾沾自喜。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忽然发现,中国在这个模式中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世界民工”而已,拿的是一点血汗钱。而环境污染,资源耗费的严重后果,却都要由我们自己来承担。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深有感触地说:“什么是‘世界工厂’?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污染,所赚取的不过是微薄的加工利润。” 潘岳的说法决不是无的放矢,有数据为证:现在中国每天的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每到用电高峰季节,就频频拉闸限电,而不少地区民众想喝一口干净的水而不可得,这些都让国民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收益如何呢?有学者作了这样一番估算:外国投资商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而“贴牌生产”更甚,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 更糟糕的问题还在于,中国要摆脱目前的处境相当困难。用经济学的术语说,中国实际上已经处于被“锁定”的状态,即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走上了依附型的发展道路。现在中国经济对外国的核心技术、资金及市场的依赖,远远超过外国投资商对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这使得我们几乎无法和他们讨价,只能接受他们的不合理条件。中国自有品牌、技术的产品市场,又基本上被外国产品所挤占。而一旦外资出于追逐更高利润等因素的考虑,将技术和资金转到别处,则眼下“热火朝天”的世界工厂,则立刻就会变成一个死寂的遍布污染物的废弃工地,那时我们可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既然代价如此沉重,收益如此可怜,前景如此危险,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会振振有辞地声称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不惜继续为外国人继续“打二十年工”呢?现在看来,除了认识上误区之外,还有一小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地方官员、为外资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新一代买办以及依附于国际资本的一部分“经济学家”等,他们从这个结构当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好处:不仅获得了有利于快速升迁的GDP数字,而且分得了留给中国的那一小部分利润中的绝大部分,在消费水平上以大跃进的速度实现了和西方接轨。 这样的“发展道路”继续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不仅当代人就会身受其害,我们也无法面对子孙后代的眼睛。

那么如何才能解套呢?在我看来,仅仅按照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靠自发的博弈远远不够的,那只能在“被动锁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用迎头赶上的方式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像潘岳这样敢于直面“世界工厂”的真相,并将其坦然地告诉人民,则不妨视作这次绝地求生努力的第一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7 14:16: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27 14:15:00

有时候光听我们自己人说的不算!那看看外国人如何说的.

日本经济学家: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

2005-07-25

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最近在日本《呼声》月刊5月号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说,“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此文一出,震惊国人。署名江淮南的网民说,这话,我们中国人听起来,一定感到刺耳,不舒服,会反问,我们泱泱大国的未来,怎么会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里?   这篇文章摘要登在6月初的《参考消息》上,江淮南认为,文章值得中国领导人、经济部门、科研部门、工业企业以及专家、学者们一读。读起来可能有点苦涩,但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他写的是否基本上属实?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是否受制于、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日本和美国?如果确实在不小的程度上受制于它们,应采取什么对策逐步减轻这种受制程度?“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者指华经济受制于日   

  长谷川庆太郎的文章写道,中国经济发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因为两点:一是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中国产业不可缺少的高质量的产品;二是日本拥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对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   文章说,如今在中国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机械的年均使用时间高达3000小时,只有日本造的机械才能经得起如此消耗。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也高达3500小时,只有日本生产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   文章还以钢材为例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就根本没有销路;“没有日本钢铁的支持,中国的汽车厂家就没法生存”;建筑用H钢的对华出口价比日本国内高20%,但中方却不得不买,“因为没有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   文章指出,据2001年统计,日本每年的专利出口1.1万亿日元。 “那些没有这些技术的国家,不购买日本的技术,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文章值得国人警觉反省  

  文章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分析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只提到一点,即:占中国对美国出口80%的商品,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制造的;只要美国切断中国对美国消费品出口渠道,那么中国就难以维持其经济增长。   长谷川庆太郎预测: “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著“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     江淮南说,这篇文章充满了日本人的傲气,但我认为,我们应感谢这位学者,因为他所说的是事实,而且说得那么坦率。难得听到这样的话,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愿说这类话。这些话听来刺耳,细想有益,值得我们警觉、深思和反省。内地拿来买来思想严重过去20多年来,从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是改革开放极其重要的政策,对促进中国经济繁荣、经济质量的提高和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后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   但今天中国要反思的是:在过去这么多年里,我们的一些部门、一些地区、一些单位、一些领导干部,是否不同程度地滋生了一切“拿来”,“买来”的思想?是否过分仰赖进口,差不多质量的产品,宁愿花外汇进口,就是不愿用国产的?自力更生的观念是否被抛到九霄云外?引进与消化、创新的关系处理得怎样?技术攻关的坚韧不拨精神如何?为什么我们能生产2亿多吨粗钢,却要长期大量进口各种特种钢材?为什么人家几十年前就造出而我们至今还造不出大型客机?为什么那么多的建筑自己拿不出像样的设计而要请外国人来?   

  国人应少抱怨多自立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50年前的中国,也不是20年前的中国。我们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物质、技术和财力基础,只要再有自力自强的精神,拿出当年研制“两弹一星”和前不久“神舟飞船”上天的劲头,相信很多难题都可以攻克。人们希望今后不要老听到诸如“人家只愿意卖给我们设备,不愿意提供技术”、“某某国家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某某组织没有批准对华技术转让条款”、“某某国家在技术上对我们留一手”等怨天尤人的话。人家有,你没有,人家当然要拿你一把,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再说,抱怨又有什么用呢?   江淮南最后说,中国是个大国,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过多的对外依赖,现代化的基础是不牢靠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是不牢靠的。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要让日本人、美国人在中国人面前少“牛”一点,关键还是靠我们中国人自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7 14:15: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6 04:09: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6 09:18:00

文章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分析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只提到一点,即:占中国对美国出口80%的商品,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制造的;只要美国切断中国对美国消费品出口渠道,那么中国就难以维持其经济增长。——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也依赖于对中国的投资和中国产品的出口,美国离了中国也一样难以继续维持其经济增长,甚至其国民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呢?

只是为了说明: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警醒和反思,更要有所作为,但也没必要过分悲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6 10:34:00
我们应当反思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模式,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的技术并没有多大进展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6 10:38:00

美国离了中国会有一些影响,但与中国离了美国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