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不过,聪明的央行和财政部,利用这次借钱给中投,做了两件事:1、减轻流动性过剩;2、让人民分享国家财富。 1、“减轻流动性过剩”:央行和财政部通过发行等值的15000亿人民币特别国债,从民间收回了15000亿的人民币 (当然这个收回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等会我再解释),这样可以减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发行这15000亿特别国债是需要担保的(没担保就成了抢钱了),借给中投的2000亿美元资产就是这15000亿人民币特别国债的担保。所以,这里面根本不存在“国际收兑”行为,是在一国政府内左口袋出右口袋进,事实上是一种担保行为。某人偷换概念。
2、“让人民分享国家财富”:普通居民通过购买这些特别国债(居民把人民币交给银行换来一张纸:国债),获得更高一点的利息(特别国债的利息比普通国债高一点),事实上等于“在政府的信用担保下分享到国家财富”:不论中投投资是亏是赚,普通居民的利息收入铁定存在了。
这时,我们就发现,居民购买特别国债获得的利息,事实上就是由中投负担的:经过特别国债这个转换过程,结果就变成了中投向中国居民借了15000亿人民币(要还本和付息的),然后中投拿着这15000亿人民币向中国央行兑换了2000亿美元,出国搏杀去了。...... 这样一来,央行收紧了国内的流动性,中国居民也分享到国家财富。
那么央行如何利用这15000亿特别国债收紧流动性呢?它不能一次性用完的,一下子收上来15000亿人民币货币,国内会出现货币紧缺局面的。所以央行是把这15000亿转做为“额度”来使用。例如,正常情况下,央行都会印刷国债筹集资金的(事实上就是减少了流动性),那么央行可以根据每年度货币流动性的强弱,来酌情使用这15000亿的额度:如果今年流动性太强,其它收紧手段效果不见效时,就拿出这15000亿额度中的3000亿特别国债来发行给居民或者银行---收紧货币流动性。..... 这样等于央行多了一个调控手段。
整个过程,事实上根本没有“收兑”行为,只是一种担保行为而已。所以某人说“说白了,就是打算为美元托盘”就是一句谎言了:如果央行从民间收集15000亿人民币然后去到国际外汇市场,兑换为2000亿美元,这才是“收兑”行为,才算是“为美元托盘”。只可惜,某人故意忘记了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政府即使拿着15000亿人民币去到国际外汇市场,也没人愿意卖2000亿美元给中国政府而他自己拿着15000亿无法使用的人民币。
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改变:资产方面,对政府债权增加,外国资产减少。
这一过程可分解为:
1)公众将自己持有的外币找央行兑换成本币,于是基础本币扩张(公众将外币借给央行,本币即央行开出的借条)
2)公众将自己持有的本币存入商行(公众将本币借给商行,存单即商行开出的借条)
3)商行将自己持有的本币找财政部兑换成国债(商行将本币借给财政部,国债即财政部开出的借条)
4)财政部将自己持有的本币找央行兑换成外币(财政部拿着央行开出的借条向央行索取外币)
5)商行将自己持有的国债找央行再兑换成本币(商行将国债借给央行,本币即央行开出的借条)
最后的结果是:财政部持有外币(开出的借条是国债),商行持有本币(开出的借条是存单),央行持有国债(开出的借条是本币),公众持有存单(当然也可能持有本币)。
(1)—(5)与a-c(但这三步是虚拟的)是等效的:
a.公众将自己持有的外币找财政部兑换成国债(公众将外币借给财政部,财政部开出的借条是国债)
b.公众将自己持有的国债找央行兑换成本币(公众将国债借给央行,央行开出的借条是本币)
c.公众将自己持有的本币存入商行(公众将本币借给商行,商行开出的借条是存单)
最后的结果还是:财政部持有外币,商行持有本币,央行持有国债,公众持有存单或本币。
这样的结果对以后央行政策操作有这样的意义:央行如果想调控基础本币量,只要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从而增减基础本币)就可以了,而不必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外汇。
财政部持有外汇后,可以对外投资(具体的执行者可以是政府下属的另一机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9 22:25:1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