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5163 2
2008-09-23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现状综述

                                   文章出处:中国科技信息网

摘 要: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在我国理论界和产业界引起广泛的关注,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实践上富有成效。本文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了我国理论关于孵化器的基本要素、孵化器发展的国际经验、孵化器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关于加快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的研究,最后提出了我国孵化器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关于科技孵化器基本要素的研究

    西方学者强调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的创新服务功能,认为孵化器主要是培育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雨林木风1] 。美国著名孵化器专利罗斯顿•拉卡卡认为,孵化器是一种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立的受控制的工作环境,美国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NAIA)认为,企业孵化是一个商业企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孵化器孵化年轻企业,在他们非常脆弱的启动时期帮助其生存并成长,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内行管理帮助,将企业引向融资之道,为危机企业暴露风险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我国学者强调孵化器的孵化空间,认为孵化器是一种减少干扰,具有温室效应的避风港。上述概念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孵化器性质上的差异,我国孵化器大多数是一种准政府性质的,主要靠优惠政策来扶持弱小企业,西方孵化器是企业性质的,主要通过提供创新服务帮助企业起步。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孵化器是培育和和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孵化器将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金融资本结合在一起,为有才干的企业家和有前景的小企业从零开始创业提供发展环境,其产业模式是不断把科技资源(包括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和经济资源(包括资本和劳力等)进行有机组织、整合、管理和经营,使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企业及科技企业家市场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钱平凡认为孵化器需要具备五大要素:共享空间、共享服务、孵化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扶植在孵企业的优惠政策。上海交通大学的吴寿仁认为孵化器应具备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包括孵化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孵化管理队伍和孵化资金。外部环境包括创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技术源和人才源;较健全的资本市场;优惠的政策和健全的法制;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以及便利的交通通信设施。

    同济大学的李刚提出孵化器的支撑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内核由资本、人、制度、文化和服务市场等支撑环境构成。围绕这一内核,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撑环境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基础服务支撑环境(包括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以及毗邻的资源、工业的组合与集中),中介服务支撑环境(包括风险投资、人才交流、各种技术研究机构、管理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制度支撑环境(包括政府支持新创企业的各种法律条文、社会保障制度、产业组织法律法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文化社会价值支持环境(包括企业家的示范效应、对经验和成绩的认可、社会对失败的宽容、对企业家精神的鼓励、雇员工作的流动性、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东南大学的赵佳宝分析了孵化器的理论基础,即区位优势理论,公司空间扩张理论、空间生产生命同期理论以及核心资源理论。黄曼慧认为孵化器产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还在于规模经济理论和分工理论。钱平凡分析了孵化器得以产生并能有运作的企业创业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还有学者从企业能力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创新网络理论来分析孵化器产生的原因[雨林木风2] 。

    2.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国际经验的研究

    孵化器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1959年,美国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80年代中后期,美国孵化器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孵化项目,欧洲委员也为各成员国创立孵化器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孵化器概念也推广到了我国、巴西和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也开始建立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创业培训、种子资金和启动资金。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孵化器进一步推广到波兰、以色列、韩国等国家。2000年至今,企业孵化器高速发展,并进一步推广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王兴成针对国外孵化器发展动态和和趋势进行分析,指出国外孵化器的发展趋势分别是:名称有异,但目标一致,功能积极,价值明显;产业类型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空间分布扩散化以及专业化和虚拟化。复旦大学的李志能、上海交通大学的吴寿仁等论述了美国孵化器的发展历史、类型和趋势,认为孵化器是美国新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器,随着环境的变迁,美国孵化器的经营主体、组织形式、职能和经营目标以及相应的指导思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吴寿仁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归纳,对部分国家企业孵化器的目标进行了比较,并对孵化器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分析。美国不仅是孵化器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孵化器发展得最成功和最完善的国家。钱平凡等把美国孵化器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孵化器运作模式,即着眼于企业组织创立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前期);从单个孵化器转向孵化系统(20世纪80年代前期);孵化器的企业化运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业孵化集团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

    以色列通过“孵化器计划”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成就引人瞩目。目前,其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田川、姚福根等总结和分析了以色列兴办孵化器的成功经验,如发明者或创业者的项目、政府的资助与孵化器的服务三者紧密结合的孵化器运作模式;实行原始股权的根本激励政策;制定有效可行的评价指标;优化项目孵化后的良好政策和环境等。

    3.关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为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我国的孵化器实践始于1987年,以武汉东湖创业中心为起点。目前,全国有孵化器共490多家,居世界第2位。自孵化器在我国创立以来,它一直是从事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者和科技产业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以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省科技厅、市科技局为代表的科技管理部门、高技术创业中心和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组成孵化器基本的研究队伍。科技部确定两报一刊即《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科技日报》和《中国科技产业》为孵化器研究成果的发表园地。2001年12月,我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孵化器的机构——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成立,并出版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近年来,关于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成果颇丰,以张景安、颜振宁、马凤岭、龚伟、景俊海、王德禄、欧庭高等为代表已有十余本专著问世,孵化器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经历阶段、发展现状、发展成效、发展动向、运行机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钱平凡、李志能回顾了我国孵化器发展经历的五个阶段,即研究试验阶段(1987~1988年),1987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在我国建立孵化器可行性研究课题,以国家科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的通知》和武汉东湖创业中心的成立为标志,孵化器事业在我国开始兴起。初创阶段(1989~1993年),国家科委提出了“服务为主,开发为辅”的工作方针,孵化器的基本工作方式是从项目孵化入手。发展阶段(1994~1995年),我国创业中心已发展到73家,并成立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服务中心专业委员会。提升阶段(1996~1998),1996年11月国家科委在重庆召开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制订了创业中心“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新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全国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召开;2000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大会,标志着我国孵化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003年9月,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议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在武汉举行,就城市孵化器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学者根据孵化器由事业单位建制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把孵化器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8~1999年的事业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现在的由事业化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转型期。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张景安、张超英认为我国孵化器将经历经典发展时期、多元发展时期和全球化发展期三个阶段。

    胡海燕等分析了我国孵化器现状。孵化器的重要基础作用已经在国内形成广泛共识。上海成为我国孵化器产业发展领头雁,孵化器和高科技企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均走全国前列。国际学术交流加快了我国孵化器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巫英坚认为创业中心的国际化取得了突破性突破,如近年来我国承担了联合国、APEC(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发展中国家孵化器管理、科技型中心企业技术创新等为内容的培训班和研讨班,在ESCAP(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的邀请下,科技部还派遣了多位专家赴多个发展中国家讲授我国孵化器的先进经验,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了亚洲企业孵化器协会,国际孵化器及风险投资探索形成热潮,孵化器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竞争的热点和焦点。科技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意见》、《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两个文件,确定了“十五”期间孵化器的工作重点和目标,即营造有利于孵化器发展的氛围;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现有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加强孵化器与风险中介等其它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推进孵化器国际化进程。

    孵化器在中国诞生以来的10多年取得了公认的令人瞩目的绩效,主要表现以下方面:孵化了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贡献;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作出了贡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转变了科技人员的观念,营造了创业的氛围,为社会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企业者和企业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提高了国家的人才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的科学园区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孵化场地面积空前拓展,规模经济效应初步形成;同时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平台、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新路径。

    我国孵化器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孵化器起步晚,历史短、发展快;专业型孵化器特别是软件孵化器发展为我国IT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机遇和生机;政府投资与风险投资结合、科技与制度创新结合是我国孵化器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孵化器已成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手段;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功能更加完善;类型日益多样化;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孵化器与高新区实现良性互动,孵化器从高新区内向高新区外扩展。

    杭州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严明潮认为在孵化器建设中需要注意的误区:单纯的租房型、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把孵化器当作福利机构、把孵化器办成服务公司。厦门大学的乐文、孙大海认为我国孵化器存在的4个方面主要问题,孵化器本身、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的服务、在孵企业(创业者)以及孵化器所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具体地说,存在以下问题:运行机制停滞后,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色彩浓厚;硬件设施有余,管理服务支持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信用缺乏;社会网络体系没有建立;中介评价机构没建立,社会资源不足;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狭窄,融资困难;数量多但质量不高;法律地位不明确;各地发展不平衡;经营管理水平和创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完善、孵化器能力偏低。

    清华大学的林强、姜彦福等分析了孵化器多元化、市场化、效益化、专业化、资本化、品牌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有学者论述了孵化器虚拟化的发展趋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殷晓婕从微观的企业层面、中观的孵化器层面和宏观的区域经济发展层面分析了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的竞争优势所在。

    张超英针对孵化器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科技企业国际化不同阶段的需求,提出了四级孵化的理念,即项目孵化、企业孵化、“大孵化”和跨国孵化。

    关于孵化器的盈利模式,一般认为主要是孵化器利用品牌、房租等方式入股,在孵企业成长壮大后以变现企业股权来实现盈利收入;或者孵化器通过改进自己的服务项目为在孵企业提供中介服务、人才培训和管理服务等增值服务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利润。

    景俊海、李光、马凤岭、吴寿仁、郭立民、高亮毕等对西安、武汉、天津、上海、深圳、北京的孵化器进行了实证研究。

    4.关于加快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的研究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景俊海提出孵化器成功的基本原则:新创科技企业是孵化的主要对象;政府的倡导与支持是前提;企业化运作是关键;创业孵化与风险投资的结合是灵魂;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是保证;资源网络是手段;培育企业家是核心。

    武汉科技大学的黄涛认为应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孵化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市场化推进的原则;建立孵化器领导、协调指导机构;成立孵化器协会;鼓励和发展多元的投资体系;在孵化器内部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孵化器评估、考核和奖励体系等。

    东北大学的孙琦提出孵化器的目标选择及评价标准:进驻企业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而不是一般的技术和工艺产品;进驻孵化器的企业要搞成果转化,要有生产行为;进驻企业要有规模前景;进驻企业要适应孵化器的条件。因此,企业进入孵化器的条件是:企业经审核具备创办所必需的注册和营运资金、技术项目、专业技术人员;企业是以自主开发为主,项目科技含量高,商品化、产业化前景好的公司符合科技园入驻企业标准。孵化器对欲进入的企业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技术评估、管理评估、财务评估和市场评估。

    汕头大学的曹细玉提出了孵化器孵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硬、软环境状况、如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才环境、融资能力,如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信誉、融资金额;管理能力,如企业家素质、团队结构、人员素质;人才聚集能力,如人才的待遇、人才的使用、人才的开发、激励机制;市场开拓能力,如市场评估、营销能力等。武汉理工大学的梁敏根据孵化器基础服务条件,综合服务功能,孵化经济功能等方面构建了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叶文、卢强提出应完善孵化器管理组织体系设计;制订完善的进入选择机制;引进内部竞争机制,淘汰不合格的创业企业;设计完善的毕业机制,帮助创业企业走向市场。

    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的钟卫东从在孵化企业满意度的方面切入,阐述了在孵企业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各个指标的量化方法,使孵化器的管理者及时发现服务提供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把握在孵企业对孵化服务需求的变化,以改进孵化器孵化绩效。

    企业成功孵化的标准一般都是定性的,美国企业家协会认为孵化成功的企业就是在财务上能独立生存的企业,周寄中、刘腾认为企业成功孵化的关键参数除了财务独立生存能力外,还应包括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颜振军认为企业出孵的标准有5个方面:孵化时间一般以3年左右为宜,最长不超过5年;科技成果商品化,在孵化器内企业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制成样机或样品;相当有稳定的市场;管理完善;资金充裕。

    孵化器的运作模式可以划分为房地产模式、房地产+投资式以风险投资模式,也可以根据政府主导的作用发挥的程度,划分为事业型、事业企业型、民营型等类型。厦门大学的乐文提出孵化器企业文化是制度性文化、服务性文化和引导性文化。武汉科技大学的黄涛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为孵化器的发展和建设搭建政策平台、人才平台、资金平台、服务平台和环境平台,并就正确处理孵化器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关系进行探讨。武汉理工大学的罗晖探讨了我国国际企业孵化器建设情况。天津高技术企业中心的马凤岭、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丁胜利等就孵化器产业的要素、标志、前景和途径进行了探讨。我国孵化器的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符合国情的孵化器治理结构。

    在孵化器发展的实践方面,比较有影响有特色的孵化器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以孵化项目为基础建立内企的清华同方的技术创新模式;拥有孵化器专家系统的大连永兴生物医药孵化器模式;主要针对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科研项目但又不愿离开原工作单位的学者而举办的重庆“峡光模式”,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以无园区孵化器体系建设为特征的孵化模式;武汉市孵化器产业与房地产相结合的产权式孵化器模式SBI,另外还有生物医药孵化器的合同研究机构模式CBO,它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新药研究服务,提供药物开发和注册时所必需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

    5.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深化孵化器的基础理论研究;全国主要省市如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和武汉孵化器模式的比较研究;关于建立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孵化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定量研究;孵化器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研究;孵化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地位研究;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关联研究;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结合的研究,孵化器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雨林木风1]1、企业要素组成(包括途径和过程)方面的帮助,2、行业(生存发展环境)进入方面的帮助,3、业务运营组织方面的帮助,4、发展与路线方面的帮助

 [雨林木风2]根本的应该是生产力结合再造理论。其它这些都是生产力结合再造的方式、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19 00:59:09
不知道现在还在研究这个领域的最杰出的学者是谁?有什么前沿的方向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9 22:09:26
看看这个领域 不是很了解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