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算是社会科学里面的最大的一个另类。一般关于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学科,绝大部分都是各执一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但经济学独树一帜,所有圈内的人都承认一套框架,即三门基础课:微观、宏观、计量,学者都是在基本几十年难得一变的学科框架下“一套模具下生产”(完全竞争式)出来的。 这点和自然科学比较接近,只不过程度上没那么深而已。 但是像其他的社科(心理学等少数除外)就不太一样,可能观点并没那么统一(寡头式)。
-------
前面扯的有点远了。。
---------------------------------------
因此,经济学教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区别不太大,中国可能是稍微例外一点的,尤其是本土人士编写的初级微/宏观教材,有时候喜欢画蛇添足加写“评述”,当然这与历史原因脱不了关系。
如果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评述,国内外教材的区别并不大了,然后就是一些细节上的区别:
①将美国/欧洲的案例本土化,文中打比方的时候把Sam、Elizabeth换成张三、李四这样的名字。
②然后就是中西方,尤其是中国和美国教材编写风格区别,这个不止是经济学中有,数学、物理教材中也有。
本土教材喜欢用复杂句式,太过追求言(yǎo)简(wén)意(jiáo)赅(zì),定义、定理、推论都喜欢说的乍眼让人看不太懂显得作者比较高深,然后就是理论和现实的联系不太愿意多(gù)费(zuò)笔(shēn)墨(chén);恰相反,洋教材(尤其美国佬编写的)比较喜欢用简单语句,且理论和现实联系的要更紧密,让你觉得比较容易自学。不过倒不是说本土教材一无是处,其实本土教材的框架有时候归纳的比较系统,洋教材语言组织上由于比较“平”,显得语言有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