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8-10-4 17:23:00
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反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我暂时扮演一下马克思主义维护者来为它辩护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4 18:56: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4 19:06:00
回楼上,马克思主义维护者会说:工资只反映价格,不反映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5 05:23:00
以下是引用ytaoxyan在2008-10-4 18:56: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nofear在2008-10-4 17:23:00的发言:
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反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我暂时扮演一下马克思主义维护者来为它辩护一下?

======

本人倒可以找些资料一试: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2002年高校毕业生在2003年全年的工资水平进行了一次调查,从就职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毕业生的工资水平看,外资企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平均年收入达到35072元,私营企业平均为32280元,位列第二。

有的大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

“尔在一家日资公司,进公司要看学历,以后加薪,薪升职就没用了”;

“我所处的台资企业是会把学历当作薪资的参考标准,但好像只有一点点差距而已,所以说也影响不了什么,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自己的实力跟能力

”;

“本人目前呆在台企..学历高的底薪高也....    但后面领高低还是看能力..


这个例子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5 05:26:00
以下是引用nofear在2008-10-4 19:06:00的发言:
回楼上,马克思主义维护者会说:工资只反映价格,不反映价值。

根据这个例子.我要问问.

是愿意去外企的人多,还是愿意去内企的人多(其实关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本人也有话说,不过,根据这个例子,算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5 05:45:00

同样是经验与事实告诉我们,大学毕业生除了倾向于考研和当公务员之外,外企无疑是第3块“香饽饽”。有调查显示,在国内28岁-45岁的青年科技人才中,曾有到外企工作想法的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4%,超过6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进入外企是其工作的第一选择。

那么,则外企的工资要低于内企才合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0 18:03:00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存定价格体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1 05:01:00

  与网友们商榷

  要读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明白以下几点:

  首先,马克思在讨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时候,他是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共同构成的。然而,在讨论商品价值的时候,马克思抽象掉了资源的价值,这才使得商品价值等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在现实社会中,承认资源有价值,但资源价值也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民公有。显然,资源有无价值,都不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抽象掉资源价值的商品价值,看作是一种理想价值;

  其次,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来的那个“一般劳动”,这个概念本身跟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一样,都只是一种事物的名称,而不是衡量具体劳动大小的衡量、比较单位 。事实上,劳动价值的衡量单位有两种:其一,按劳动耗费的量(即劳动的投入量)进行比较;其二,按劳动贡献的量(即劳动的产出量)进行比较。马克思主义者把前者称之为“事实上的平等”;把后者称之为“事实上的不平等”。马克思是按劳动耗费的量这个“事实上的平等”的衡量标准来进行经济研究的。根据这两种衡量标准进行的分配都属于按劳分配。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及前苏联,基本上是按“劳动的投入量”这个衡量标准进行分配的;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按“劳动的产出量”这个衡量标准进行分配的。

  第三,马克思关于资本只能转移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就是从现实角度来看也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现实社会中,过去劳动(包括资本)之所以应该获取利润,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新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为现实劳动创造价值承担了风险!资本利润实际上属于风险利润。

  至于效用论,仅仅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来衡量商品的效用,如果仅仅只是把它作为生产厂家的决策参考依据是可以的,但要把它作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另外一种价值观,显然是片面的,因此也是错误的。

  对此,我写有一篇《劳动价值论与效用论之异同》,另外还写有一篇《戏说效用》。抽空我把它们转贴过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